|
获得教养的途径
|
查询原文分析讲解的详细结果
|
获得教养的途径 [瑞士] 赫尔曼•黑塞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研习文本了解学习之道,了解获取教养的途径,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2.学生能够建构阅读经典对一个人获得教养至关重要的认识观。 [教学重难点] 3.理解文中关键的词语和含义深刻的句子。 4.学生能从读经典获得教养这一命题中,在研习文本的基础上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课时安排] 2课时连上。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合作探讨 [教学设想] 整体到细节再到课外的文本研习方式,自主到合作再到自主的学习方式,两相结合。 [教学过程] 一、介绍作者: 投影显示《黑塞自传》。 学生快速浏览。 学生简说作者。(取走自传) 参考:赫尔曼•黑塞(Hermann Hesse,1877-1962)德国作家。出生于德国西南部的小城卡尔夫的一个牧师家庭。自幼在浓重的宗教气氛中长大,由于不堪忍受毛尔布隆神学校经院教育的摧残,后逃离学校,游历许多城市,从事过多种职业,广泛地接受东西方文化熏陶,1904年,发表了长篇小说《彼得•卡门青特》,一举成名,从此成为专业作家。他醉心于尼采哲学,求助于印度佛教和中国的老庄哲学,并对荣格的精神分析产生了深厚的兴趣。他试图从宗教、哲学和心理学方面探索人类精神解放的途径。长篇小说有《克努尔普》(1916)、《德米尔》(1919)、《席特哈尔塔》(1922)、《荒原狼》(1927)和《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1930)《东方之行》(1932)、《玻璃球游戏》(1943)等。这些书深受西方读者的喜爱,得到极高的评价,其中《荒原狼》曾轰动欧美,被托马斯•曼誉为德国的《尢利西斯》。 黑塞被称为德国浪漫派最后一位骑士,他热爱大自然,厌倦都市文明,作品多采用象征手法,文笔优美细腻;作品重在精神领域里进行挖掘探索,具有心理深度。1946年,\"由于他的富于灵感的作品具有遒劲的气势和洞察力,也为崇高的人道主义理想和高尚风格提供一个范例\",黑塞获诺贝尔文学奖。 二、问题探讨: 一 )整体感知,小组合作讨论: 1、黑塞在本文表述的主要观点是什么?试归纳(学生说出大意即可)。 文章认为读书是获得教养的主要途径,赞美了读书的作用,劝说人们用心研读经典作品,在书籍中发现世界,认识社会,完善自我修养。 2、本文阐述“获得教养的途径——读书”这一主题的整体思路是怎样展开的? 教者提示结构:第一段/第二段至第五段/第六段/第七段/ 师生讨论明确: 第一段:“真正的修养”——“为了自我完善”,“找到生活的意义”,同时指出它是一种努力的过程,修养无功利目的,读书是终生任务。为下文张本。 第二段至第五段:获得教养最重要的途径之一,是研读“世界文学”,再次强调读书是为了使人生充实、高尚,有意义;获得教养必须以个性或人格的追求为前提;提高阅读的层次,因为读流行文学无法获得真正意义上的教养。 第六段:对比层次不同的两类阅读。一种是“多数缺少天赋的人”,他们把阅读当成自然而无足轻重的事,只能阅读低俗的文字。一种是“为字母和文字的特殊魅力所风魔”的少数人,始终被“新的魅力”所吸引,他们的阅读过程就是心智成长的过程,他们面前的世界越来越宽广,从“幼儿园”变成“城市和国家”,直到变成“全世界”,变成“天上的乐园和地上的象牙海岸”。再次强调为获得教养而读书是精神的愉快,精神的追求。 第七段:以自己的阅读体验为例,认为经典作品有持久的魅力,重复阅读,可以不断地有所感悟,这种感悟的过程,正是获得教养的途径。 二)个性化阅读,揣摩重点语句: 1.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一段揣摩语句,提出问题: 生生互动提问、讨论解答。 2.教者准备以下问题供讨论参考: 1)作者论述什么是真正的修养时认为真正的修养“目的不在于提高 这种或那种能力和本领”,你如何理解? 修养无功利目的,读书是终生任务。黑塞说“真正的修养不追求任何具体的目的”,又说教养就是对精神和心灵完善的追求,这两句话并不矛盾。真正的修养不存在功利的企图,正是为了“精神和心灵的自我完善”,而“具体的目的”指的是通常所说的提高某种能力和本领。从人的生存来讲,本领和能力固然重要,但是毕竟是生存的手段,而修养或教养是生存的境界。 2)经典作品的作用为什么不同一般?为什么前辈学人总是提醒我 们读经典作品? 通过阅读作家和思想家的作品获得鲜活的意识和理解,逐渐熟悉并掌握大师们的思想成果。经典既是民族与人类文化的结晶,也是语言艺术的典范,它代表一个时代人文和语言的顶峰。从获得教养的目的出发,必须阅读杰作。一个人在青少年时代所读的书注定要影响他的一生,对他的人文素养构成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甚至能决定他一生的审美追求。所以,人应当在学习的起始阶段就注意打好精神的“底子”,确立一生阅读的方向。 (此问可进行延伸:每个时代都有不计其数的文学作品,为什么很多东西被淘汰,无法流传?有些文学作品轰动一时,为什么才过了十来年就没有人再提及?为什么每个民族都会有自己的文学史?为什么每个民族尊奉的作家往往也是世界的?如中国的屈原、司马迁、李白、杜甫、苏轼、曹雪芹和鲁迅,俄罗斯的普希金、托尔斯泰,法国的司汤达、英国的莎士比亚、意大利的但丁、西班牙的塞万提斯等,他们的作品,不但在本国流传,也产生了世界的影响,滋养了无数的人。) 3)为什么黑塞认为“获得教养必须以个性或人格的追求为前提”? 作者的这一见解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文章指出读书是心灵的追求,这个追求必须有对文明的热爱,有对知识的敬重。之所以提出这一问题,是作者看到生活中存在着许多诱惑,存在着轻视读书的现象,而即使是热爱学习的人,对读书的作用也会有误解。(第四段中,作者特别指出“为数甚多的年轻人”轻视读书的倾向。)作者建议读书应该从基础阅读开始,在提高能力的同时要提高阅读的层次,因为读流行文学无法获得真正意义上的教养。他认为一些人对阅读杰作不愿意花力气、下功夫,是没能正确认识读书的目的,没有认识到自我修养的追求,因而也不会发现杰作的价值。 4)黑塞认为“我们先得向杰作表明自己的价值,才会发现杰作的价 值”,你如何理解? 这句话阐述的是阅读的态度。阅读杰作,特别是读那些有久远影响、有世界声誉的杰作,要有崇敬之心,庄重之感,如果没有一种敬重之心,是难以体会到杰作的伟大的。 黑塞阐明了一个认识,即问题不仅在于多读,更在于“爱的阅读”、“敬重知识”和 “心的教养”,——因为阅读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教养,只有“用心”,阅读效率才能得到提高。在具体的阅读方法上,作者主张“从自己能够理解和喜爱的作品开始阅读”,“需要我们认真对待,需要我们在读的时候花力气、下功夫”。 5)对经典作品为什么要反复阅读?思想家和作家的著作,“过一些 年都会对读者呈现出新的、变化了的面貌,都将得到新的理解,在他心中唤起新的共鸣”,原因是什么呢?你有过这样的阅读体验吗?请同学结合自己的阅读经历来谈 学会读书,懂得运用自己的经验深入阅读,融会贯通,就能发现经典作品的独特魅力。而人的经验不断增长,阅读不断地深入,就能不断地能从名著中有所发现,这就是所谓的“常读常新”。如《三国演义》是历史小说,少年读此书,可能仅仅为其中的情节人物所打动,而有了一定的修养和阅历后,重读此书,可能就会从历史变迁、政治谋略、外交智慧等方面去解读了。其他如《水浒传》、《西游记》和《红楼梦》等,高中时代重读,体会和少年时代已经大不一样,而人生每个时期都能从中汲取营养,这就是经典的力量。 三、练习拓展迁移,回顾反思明道:(课后完成) 1.理解词语后抄写三遍(加点字并注音):跋涉、丰盈、慰藉、麻痹、戕害、望洋兴叹、时髦、符箓、恢宏、象牙海岸、斑斓、彻悟。 2.选用以上词语中的任意5个写一段话。 3.想想你读过的世界文学作品,回味你从中得到哪些教养。 4.有人认为,读书能获取知识但不一定能铸炼智慧,有文凭不等同于知识分子,有文化未必有教养;常言说“开卷有益”,有人却认为“开卷未必有益”;人们通过读书求知,贤人却又告诫“尽信书不如无书”……你在校读书9年,有了不少体会和教训,你的学习经历中有没有值得反思的地方?联系你的学习,就这类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写一篇谈读书的小作文。 提示:这个问题中涉及的概念并不相[1] [2] 下一页
|
来源:中国哲士网
教师学生家长 原文分析讲解资料 备课考试教学
教育资料 获得教养的途径 文章
|
上一篇文章: 《贵在一个新字》教案 |
下一篇文章: 《采薇》教案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