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师说》教案11
|
查询原文分析讲解的详细结果
|
《师说》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说”的文体知识及“古文运动”的文学常识。 2、读懂文意,掌握重点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和特殊句式的用法。 3、学习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4、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教学重点: 1、朗读背诵,理解文义 2、掌握重点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和特殊句式的用法 3、领会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把握全文的论证结构。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点拨法 3、激疑法 4、讨论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本课主要任务是在理解写作背景、熟悉作家的基础之上把握文意,以学生自学为主,培养其独立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诵读是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方法,反复诵读使学生理解文意,进一步体会文章的思想内容与艺术风格。 一、导语 同学们,当今社会尊师重教蔚然成风,但是,在唐代,魏晋以来的门阀制度仍有沿袭。贵族子弟都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学。他们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因此,他们轻贱老师,社会上从师之风日下。在这种情况下,唐代散文家韩愈却大张旗鼓地宣扬自己的观点,批判“耻学于师”的陋习。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千古佳作《师说》,从中感受韩愈非凡的勇气和斗争精神。 二、解题 “说”是古代散文中的一种文体,属议论文的范围,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说”比“论”随便些,初中学过的《捕蛇者说》、《马说》等等都属“说”一类文体。“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就可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所以《师说》,即“说师”,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韩愈写这篇文章赠给他的学生李蟠,其目的就是抨击时弊,宣扬从师的道理。 三、作者介绍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列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因为昌黎(现河北省昌黎)韩氏是望族,所以后人称之为韩昌黎,死后谥“文”,故又称“韩文公”。曾任吏部侍郎,后人又称“韩吏部”。他幼年贫穷,刻苦自学,25岁中进士,29岁后才任宣武节度使属官,后来任国子监祭酒、吏部侍郎等职,中间曾几度被贬。 著《昌黎先生集》四十卷。其中有许多为人传颂的优秀散文。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气势雄壮。 四、古文运动 古文运动,实际是以复古为名的文风改革运动。韩愈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主张学习先秦、两汉“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本文第4段他赞扬李蟠“好古文”,就是指爱好他们倡导的那种古文。韩愈用其杰出的散文影响文坛,还热情地指导后进写作古文,经过他和柳宗元等人努力,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浮艳的骈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实用散文的基础。由于他对古文的倡导,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列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师说》可看作是提倡古文的庄严宣言。 五、放录音朗读课文 学生注意读音、句读、语气 六、学生自由朗读 请学生查字典疏通文字,并根据注解初步弄清文章的含义。教师巡回指导。要求能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读出语气。 七、指定四名学生朗读课文(一人一段) 其余学生倾听,看看有没有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读出语气,并进行纠正,然后投影一起朗读 八、再读课文,整体把握,概括内容 第一段:阐述从师的道理 第二段:评述当时不从师的不良风气。 第三段:以圣人为例,进一步阐述师道、师生关系。 第四段:交代写作缘由 九、研读课文,深入理解字词句含义 (1)请学生放声朗读,自由翻译课文,提倡查工具书、讨论。 (2)学生相互讨论,将自己的疑难问题提出,并求教于周围同学 (3)最后将小组疑难问题记下准备向老师或全班同学质疑 十、课后作业 朗读课文,结合语境,解释一词多义和词类活用现象 (一)道 1、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道理 2、吾师道也 道理 3、道相似也 道德学问 4、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风尚 5、余嘉其能行古道 风尚 (二)无 1、无贵无贱 无论 2、圣人无常师 没有 (三)词类活用 1 吾从而师之 以------为师,意动 2 而耻学于师 以------为耻,意动 3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低于, 动词 4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人 愚人 名词 第二课时 本课重点是归纳积累实词、虚词用法,理解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教学过程: 一、检查朗读、作业情况 二、学生呈现疑难问题 三、教师点拨,引导学生朗读、讨论、释疑、翻译,并归纳整理重点实词、虚词的用法和特殊句式 归纳: (1)师 课文中出现26次,它的含义和用法如下: ①作名词,有两种情况: 作“老师”讲 古之学者必有师 作\"专门技艺人”讲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②作动词,有三种情况: 作“学习、效法”讲 吾师道也(“师道”,动宾关系)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作“从师”讲 或师焉,或不焉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道”,偏正关系) 作“以……为师”讲意动用法(下面专讲) (2)之 课文中出现25次,它的用法如下: ①作代词,有两种情况: 指代人或事物 择师而教之 连接定语和中心词,表示统一关系,相当于“这类”、“这些” 郯子之徒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②作助词,有四种情况: 放在定语与中心词之间 古之学者必有师 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表示宾语前置 句读之不知 在动词、形容词或表示时间的词后,凑足音节,无意义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③以前学过的课文中还有三种情况: 作代词,指代自己 君将哀而生之乎 作助词表示定语后置 蚓无爪牙之利 作动词,“到”、“往” 吾欲之南海 (3)其 课文中出现17次,用法如下: ①作代词,有四种情况: 在主谓短语中作主语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他)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那些) 复指,作主语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 (他们) 作兼语 余嘉其能行古道 (他) 作定语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他们的) ②作语气副词,有两种情况: 表猜测 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于此乎 (大概) 表感叹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多么) (4)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1] [2] 下一页
|
来源:中国哲士网
教师学生家长 原文分析讲解资料 备课考试教学
教育资料 《师说》教案11 文章
|
上一篇文章: 《始得西山宴游记》教案11 |
下一篇文章: 《乡土情结》教案11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