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丰富实用的教育教学资料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哲士网 >> 教育教学 >> 语文 >> 五年级下学期 >> 原文分析讲解 >> 正文

 

《我心归去》教案11

查询原文分析讲解的详细结果

我心归去

 

南京市第十三中学  季江勇

 

    教学进入“月是故乡明”这个专题,我一直在思考,“向青春举杯”专题的教学重点在活动体验,“获得教养的途径”专题的教学重点在问题探究,本专题的教学重点在“文本研习”。按教材的意旨,前面两个专题的文本是不是仅仅是衍生某种活动或某个问题的“母体”,重点在于活动或问题,而非这个“母体”;而本专题才是真正进入“母体”,进入“阅读”。这是否应该是高中语文学习的一种科学序列,姑且不论,但对于“文本”研习的由浅入深却是显而易见的。如何确立本专题的教学目标,我便和同仁展开讨论,既然人文性和工具性是本教材的“两翼”,我们当然要“两手抓”,而且“两手都要硬”。前面两个专题的话题是“青春”和“教养”,我们的学生通过学习有了思想认识和情感增进,是为“人文进步”;不仅如此,我们的学生在活动中学会了诗歌朗诵,学会了沟通交流,学会了设计未来;在问题探讨中学会了如何读书,如何求学,如何创新等,是为“工具进步”。本专题的话题是“故乡”,人文方面,我们应该让学生了解古人和今人对“故乡”的已有的思想和情感,并积极参与这个话题的认识和感知,力争有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工具方面,我们应该让学生掌握研读文本的种种方法,如怎样理清文章思路,怎样归纳文章主旨,怎样揣摩重要语句等。如何通过一篇文章的学习,既完成了思想认识的“过程”,又体现了文本阅读的“方法”,即“过程与方法的完美统一”一直是我追求的教学境界。《我心归去》的教学便是我在这方面的一个尝试。

    本专题的第一板块“古典的乡愁”重在阐释人与故乡的关系,点明“乡愁”是中外自古以来一种极其深厚的情结。第二、三板块“漂泊的旅人”和“恒久的烙印”则对“故乡”进行深层次的追问和剖析,阐明“故乡”不仅是一种思乡情绪,还是一种散发着文化气息,指向祖国与民族,甚至精神意义上的皈依,是人生命的确证。《我心归去》属于第二板块,是作家韩少功访法归来写就的一篇富有抒情色彩和哲理意味的美文。

    我打算用一课时完成这篇课文的教学。显然,这有一定难度。

    如何导入本文,我比较钟情于情境导入法,于是课前便展示了一幅《思乡图》:苍穹下,一轮明月,两句古诗,几茎翠竹,一下子调动学生的情感,进而调动学生“复活”已积累的诗句、歌词、成语或俗语,不断强化和渲染这种情感。在学生踊跃发言之后,我用抒情的语调小结道:“人可以重新选择居住地,却无法重新选择生命之源;即使那里有你无法忍受的贫穷,和灾难;你无法重新选择你的父辈,他们的脸上隐藏着你的笑容,他们的皱纹里有你的丝丝脉脉;你也无法重新选择你的童年,一只口哨,一个打兔的竹篮都会让你热泪涌流。那里到处流动着你的母语,如果你曾经用她说过最动情的心事,最欢乐和最辛酸的体验,你就再也不可能和她分离。那就是你的故乡,一个让人永远无法割舍的地方,今天让我们和作家韩少功一起共同走进他的乡愁。”

    手捧着这样一篇美文,我们到底该学些什么?许多学生并不清楚。有老师以为,这无关紧要,只要教师心中有数即可。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全部活动展开的依据,可谓灵魂所在。如果学生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一清二楚,他在学习过程中会不断地“矫正”自己,主动“出击”,学习效率必然大大提高。新课程的学习强调“自主、合作、探究”,笔者以为,这一理念应该贯穿学习  的全过程。因此,在导人新课后,我和学生一起,共同商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即“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人文方面),“揣摩本文的行文思路”(工具方面)。明确了目标,学生的努力便有了方向。

    我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并带着这样一个问题去阅读:“文章标题是‘我心归去’,作者的心由何处归往何处?”设计这个问题的意图是为了引导学生通过文章标题,初步感知文本,理清文脉。

    读完文章,学生马上回答:“由法国回到中国”。我说:“对,这是一种回答方式,具体而实在;但还有另一种答法,要求有点概括性。”学生又纷纷回答“由异国到故乡……由异乡到故土”等。我在黑板上板书:“异乡——故土”。紧接着又问:“本文哪些段落是关于‘异乡’,哪些段落是关于‘故土’?”学生回到文本,思考一番后,回答:“第5—9段是关于异乡,第1—4段是关于故土。”至此,文章的第一、二大部分已经划分好,文章的基本思路也就理清了。但问题还没有完,我进而又让学生反思一下:“我们这一步是怎样理清行文思路的?”学生领悟到一个阅读方法:从标题人手,理清文章思路。(用投影展示)

    进入到“异乡”部分的研习,我说:“作者在文中有一句话‘我不想移民’,试问,作者为什么不想移民?请用一两句话概括l、2、3段的内容来回答。看谁概括得既准又快。”许多学生皱起眉头,显然这是一个颇有难度的问题,我启发道:想一想第一段写的是哪方面,第二、三段又写的是哪方面。看看这两方面是什么样的关系?学生回答说:“第一段写的物质方面,第二三段写的是精神方面。”我肯定了他们的回答之后,再问:“异乡的物质生活怎么样,精神生活又怎样,你能不能把两者联系起来回答刚才的问题?”有学生站起来说:“异乡物质优裕,但精神空虚,所以作者不想移民。”我和学生一起鼓掌。我又问:“异乡的物质生活优裕到什么程度?”学生说:“有别墅、四床、三厕、蓝海、绿公园。”我再问:“既然这么好的一个家,作者为什么还加了个引号?”学生笑了:“这‘家’并非自己的家,并非作者心中真正的家。”我说:“作者感到精神空虚表现在哪些方面?你能不能替作者概括一下,化繁为简?”学生说:“与世隔绝。”又有学生不断补充。最后形成:“声响隔绝、人际隔绝、语言隔绝、事务隔绝。”我说:“作者在法国感到精神空虚,是因为那里没有自己的事业,没有自己的亲人,所以不想移民。他有一句话引起我的深思,他说,‘即使能活得好,我就那么在乎法国的面包和雷诺牌汽车’,我想问你们,作者真正在乎的是什么?”学生陷入了深思,经过讨论,得出这样的结论:作者在乎的是活得快乐,而不仅仅是物质上的“好”,因为快乐与物质并不完全成正比,没有了事业和亲人,再好的物质生活也不能给人快乐。

“故土”部分是文本研习的重点和难点,也是本文的思想精髓所在。我问:“作者说他‘不想移民’,‘很想念家里’,试问,作者为什么‘很想念家里’?请在第5段中找到答案。”很快,有学生举手:“家里有他的亲人,家里有他的过去。”我说:“是的。作者忽然明白了一个道理,正是因为家里有亲人,有自己的过去;虽然没有都会、湖泊、城堡和大森林,甚至贫瘠而脏乱,却使我感到亲切和感动。这一切又是为什么?他对自己这个顿悟进行追问,终于得出答案,请你们帮作者回答。结合第7、8、9三段的意思,分别用三句话。”按照我的要求,学生四人一组展开讨论,五分钟后,学生回答说:“第7段中说,是因为故乡构成我们的生命。第8段中说,是因为故乡寄托我们的期望。第9段中说,是因为故乡意味我们的付出。”这时我又让学生反思:“我们以上这一步一步是怎样理清行文思路的?”学生说:“是抓语言标志和关键语句。”我总结道:“这就是我们要掌握的第二种理清文章思路的方法——从语言标志人手。我们抓住了‘我不想移民’和‘很想念家里’这些关键语句。”学生若有所悟地点头。 

我说:“我刚才要求你们要善于‘化繁为简’,如果让你们把本文内容浓缩为一个字,你准备用什么字?试一试!”有学生说:“归”,我摇摇头;有学生说:“我”。我还是摇头。过了一会,学生恍然大悟,纷纷说:“是‘我心归去’之‘心’。”我请一位同学谈谈她的理解。她说:“‘心’是灵魂,是精神,是情感。作者的‘灵魂’在异国漂泊,流浪,没有归宿,找不到根系;它需要回家,因为它牵挂着亲人,留恋着以自己的血泪和汗水浇注的生命。可见,‘心’、‘灵魂’、‘精神’是一个生命个体的核心,是区别于动物使人成为万物之灵的本质。没有灵魂没有精神没有情感的人是可悲的。”她的精彩表达赢得一阵掌声。至此,我又总结道:“理清文章思路,不妨从整体布局人手,由面到点。”

    文章第7、8、9三段有许多富有哲理和文采的语句,对这些语句进行重锤“敲打”很有价值。既能训练学生的理解能力,又能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于是,我和学生一起,在教材右边空白处“评点”这段文字,评点方式不拘一格,可为思想方面,可为语言表达方面,可用自己的语言,也可用现成的诗句或名言。目的是培养学生主动与文本对话,学会表达。

    有学生对“故乡比任何旅游景区多了一些东西:你的血、泪,还有汗水”评点道:“这片土地浸透了我们的血泪和汗水,她与我们血脉相连,荣辱与共。”

    有学生对“而美的从来就是悲的。中国的‘悲’含有眷顾之义,美使人悲,使人痛,使人怜,这已经把美学的真理揭示无余”评点道:“作者看来,真正的美是悲的,因为悲总是让人的心灵为之震颤,美的东西就是让人产生发自内心的感动。人类历史不就是一部与自然搏斗与邪恶搏斗的充满悲情色彩的悲剧吗?”

    有学生对“故乡意味着我们的付出——它与出生地不是一回事”进行评点:“出生地只是自然意义上的概念,那儿没有我们的付出,没有陪伴我们生命成长的过程。”

    有学生对“没有故乡的人身后一无所有”进行评点:“人需要故乡,实质是需要精神寄托,一个人没有精神家园,没有安顿灵魂的栖所,他将陷入空虚和不幸。”

    评点过程中,甚至有学提出:“人有自己的故乡,那么,整个人类有没有自己的故乡呢?”大家七嘴八舌,有学生说:“人类也有自己的故乡,那就是地球。人离开了地球,离开了脚下这片土地,也会陷入空虚和茫然。”也有学生说:“大自然也是人类的故乡,人原本就是生活在大自然中,只是为了发展,渐渐脱离了自然,形成了城市,但随之产生了许多都市病,就是因为人脱离了自然。”我顺便总结说:“是啊,人类与大自然的

[1] [2] 下一页

来源:中国哲士网

教师学生家长 原文分析讲解资料 备课考试教学

教育资料 《我心归去》教案11 文章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晏子使楚
    致大海
    沁园春•长沙
    散步1
    屈原列传
    第三册第二单元知识与技能归纳(唐宋…
    散步
    短文两篇
    蜀鄙二僧
    世说新语
    散步
    中考语文基础知识复习提要(一)
    故宫博物院
    最后的长春藤叶
    致橡树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散步
    散步
    《陈太丘与友期》
    《散步》课堂教学案例(课堂实录)
    《马说》
    散步
    《散步》教学案例
    我为什么而活着 教学设计
    底片
    劝学
    劝学
    短歌行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秋天》教学设计
    故乡的榕树
    《论文艺的空灵和充实》课堂实录
    《一事一议》
    第六单元作文训练----月光下的遐想
    春江花月夜
    《春江花月夜》
    选举风波教案2
    黄生借书说
    《童趣》
    阿炳
    记承天寺夜游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项脊轩志
    《观舞记》教案
    《师说》教案13
    散步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2006年版课件配套…
    故都的秋
    《秋实沉思》命题作文的评讲教案
    《秋水(节选)》教案
    《词两首:沁园春·雪和忆秦娥·娄山…
    安妮日记
    《古文二则》教案(九年级下学期)
    杨修之死
    送东阳马生序
    《散步》教学设计
    行道树
    篱笆那边
    订鬼
    竹影
    劳山道士练习
    《茶馆》说课稿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教学设计
    程红兵《雨霖铃》教学实录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曹刿论战
    写作训练
    我为什么而活着
    诗词五首(《观刈麦》《赤壁》《过零…
    《山中访友》教案
    《苏珊•安东尼》重难点分析
    《勇气》教学设计
    《苏珊•安东尼》重难点分析
    石壕吏
    《专题汉字》教案
    《始得西山宴游记》教案12
    《我心归去》教案12
    《乡土情结》教案12
    爱莲说
    《像山那样思考》教案12
    《想北平》教案12
    《师说》教案14
    《我心归去》教案13
    《乡土情结》教案13
    《乡土情结》教案14
    《想北平》教案13
    《像山那样思考》教案13
    《说“木叶”》教案设计
    《像山那样思考》教案14
    《像山那样思考》教案16
    太史公自序
    《采薇》教案
    六月,我们看海去教案
    沁园春•长沙教案
    十八岁和其他
    我的四季
    相信未来
    我的五样
    致青年公民
    《师说》
    获得教养的途径
    《像山那样思考》教案
    《想北平》教案9
    《始得西山宴游记》教案10
    《奥德赛》教案
    今生今世的证据
    前方
    我心归去
    乡土情结
    想北平
    谛听天籁《江南的冬景》《西地平线上…
    寡人之于国也
    《贵在一个新字》教案
    《寂寞》教案
    《雷雨》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始得西山宴游记教案
    《山市》教学设计
    始得西山宴游记教案
    《想北平》教案7
    《西地平线上》教案7
    《像山那样思考》教案7
    毛泽东词二首
    《始得西山宴游记》教案8
    《劝学》
    《我心归去》教案8
    《我的四季》教案8
    《像山那样思考》教案8
    《想北平》教案8
    《师说》教案9
    《始得西山宴游记》教案9
    《我心归去》教案9
    《我的四季》教案9
    《乡土情结》教案9
    《西地平线上》教学实录
    《雪》(鲁迅)教案及课堂实录
    江南的冬景
    《始得西山宴游记》教案11
    读《伊索寓言》
    《我心归去》教案10
    《我的四季》教案10
    《想北平》教案10
    《乡土情结》教案10
    《像山那样思考》教案10
    像山那样思考专题
    《像山那样思考》教案17
    《赤壁赋》教案
    《治水必躬亲》教案设
    致女儿的信
    《师说》教案10
    《乡土情结》教案11
    《想北平》教案11
    《像山那样思考》教案11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
    太史公自序
    夏本纪
    《想北平》教案11
    古诗漫谈
    《像山那样思考》教案15
    老王
    《像山那样思考》教案9
    《枣核》
    巴尔扎克葬词
    “说真话、抒真情”作文训练实录
    沙漠里的奇怪现象
    八年级上语文教案
    沙田山居
    八年级第一单元教案
    话题作文写作指导
    《师说》教案11
    初三议论文复习教案(配已上传的课件)
    作文-感受与思考
    在山的那边
    杨修之死
    紫藤萝瀑布
    童趣
    《这就是我》
    劝学
    毛泽东词二首
    《雷雨》教案(三课时)
    《乡土情结》教案8
    《从小就要爱科学》教案2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