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乡土情结》教案13
|
查询原文分析讲解的详细结果
|
| 网站首页 | 新闻 | 文章 | 备课中心 | 教案 | 课件 | 试卷 | 选修 | 素材 | 新课程 | 论坛 | 商城 | 加点 | 成语 | 高考 | 投稿 | | 教案首页 | 免费教案 |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其他资料 | 同步作文 | 您现在的位置: 苏教版高中语文教学网 >> 教案 >> 必修一 >> 文章正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乡土情结》教案13 热 【字体:小 大】 《乡土情结》教案13 作者:江苏省南…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234 更新时间:2006-9-1
乡土情结
江苏省南通第一中学 陆真杰
文本简析
《乡土情结》选自苏教版新教材“月是故乡明”专题“漂泊的旅人”板块,该板块要求学生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理解它对人精神世界的滋养,由故园之思激发学生爱国、爱家乡的情怀。
本课柯灵为乡土情结赋予了新的内涵,极具时代气息。作者意在表明为国为民之情在志士心中更为重要,这是对乡土情结的超越。本课学习重在启发学生理解从家到国,这是故园之思的感情升华。同时,本文征引大量诗文、史料和典故来抒发情感,深化意旨,要让学生明晓一切材料的选择都应服从于作者创作意图的需要,培养学生阅读、品赏的能力。
教学目标
1. 体会作者为乡土情结赋予的时代内涵,明晓作者围绕“故园之思”将乡土情上升为爱国情的行文思路。
2. 体味引用的古诗文所蕴涵的丰富情感,模仿教材评点,尝试阅读评价。
3. 培养学生通过朗读、品赏体悟情感的能力。
设计理念
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语文教学应激发和尊重学生在阅读和鉴赏中的独立性和创造性,发展其思维,采用自主探究的方式获得独特的审美体验,在多重对话中注重教学的动态生成。同时,因本课属“研习文本”,把握作者的创作思路及方法,强调阅读感受应成为教学重点。本课力图体现这些理念。
课前准备
布置学生充分预习:基本解决字词;找出引用诗句,初步体会其作用;仿照课文评点,给“对话栏”试加评点。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旅人漂泊在外,最难割舍的是思乡情、故土情,古往今来,不知多少文人骚客以他们的生花妙笔抒写了对故土的眷恋之情。柯灵先生的《乡土情结》又以其独特的视角,赋予了乡土情结以新的时代内涵。今天就让我们来领略一下他的文学风采。
二.走进作者
1. 学生交流课前预习准备的作者概况。
2. 教师总结明确
柯灵(1909-2000),原名高季琳,浙江绍兴人。现代作家。原名高季林。少时因家贫失学,靠刻苦自学,走上了文学道路。1925年,在绍兴小学任教。1926年在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妇女杂志》上发表了第一篇作品──叙事诗《织布的女人》。1930年任《儿童时报》编辑。1931年冬到上海。从此,除1948年因受国民党政府迫害在香港生活一年外,一直在上海从事报刊编辑工作和电影、话剧活动。建国前曾先后编辑过进步报刊《文化街》、《民族呼声》、《读者生涯》等,介绍了不少延安文艺作品,建国前的主要著作有儿童诗歌《月亮姑娘》、童话《蝴蝶的故事》、短篇小说《掠影集》等。全国解放后曾任《文汇报》副社长兼副总编辑,文化部电影剧本创作所所长,《大众电影》主编,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作协上海分会书记处书记,上海影协党组成员兼常务副主席、上海电影局顾问等职。建国后主要著作有杂文和散文选集《遥夜集》,短篇小说集《同伴》、散文集《暖流》,电影文学剧本《腐蚀》、《不夜城》,根据夏衍的剧本改编的《秋瑾传》等。
《乡土情结》是柯灵为纪念《香港文学》创刊七周年而作的散文,作品以故园之思作为线索,由“小家”到“大家”,由“离家”到“归家”,将乡土情升华为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
说明:以上内容可择其要而谈之
三.学生交流预习作业,合作完成以下内容
(一) 同座交流,互相补充
(二) 师生合作明确
1. 重点字词
2. 引用诗文及其作用
(解决此问题,操作不宜过细,引用什么诗?诗歌大概意义是什么?作者引用意在表现什么?基本说情即可)
(1).唐代诗人刘皂有诗云:“客合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无端更渡桑乾水,却望并州是故乡。”他说我在并州做客已经十年了,不分日夜思念的是长安附近的咸阳,如今我渡过桑乾河来到更远的地方,回首并州,倒仿佛并州也是我的故乡了。
(2).韦庄《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凡是到过江南的人都说江南的风光无限美好,离家远游的人只愿跟着江南一起苍老。春天的江水清沏澄碧胜过春天,这时躺在画船之中细听雨声悠然入眠。在炉边卖酒的少女像一轮明月,洁白的双腕像凝满霜雪。年轻人未老时还是不要回乡,若是回乡一定会使你伤心断肠。
(3).孟浩然《留别王维》: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这首诗不事藻饰,语句平淡,近似口语。对偶不求工整,却极其自然,毫无斧凿痕迹。然而却把落第后的心境,表现得颇为深刻。
(4)李贺《南园》: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弃文就武,为国家统一事业建功立业的的愿望。诗的首句“男儿何不带吴钩”起势急切,气魄豪迈,既是泛问,也是自问,在鼓动别人的同时,也在鼓励自己,抒发了“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使命感和爱国情。接下来的次句承前启后,气势磅礴,喊出挥刀杀敌、驰骋战场、收复失地的心声,字里行间表现了一种强烈的希望国家统一的思想感情。这两句诗一气呵成,节奏明快,令人读了为之精神振奋。诗的后两句则是呼吁有志男儿“带吴钩”效命沙场,以鼓励别人和鞭策自己能像凌烟阁上那些功臣一样,为国建功立业。
5).林则徐《赴戍登程口示家人》:力微任重久神疲,再竭衰庸定不支。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谪居正是君恩厚,养拙刚于戍卒宜。戏与山妻谈故事,试吟断送老头皮。“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两句,表示:但若对国家有利,都要生死以之,报效国家,决不能因个人祸福而避之。这两句可谓惊天裂帛,淋漓尽致地显现出作者胸中跳荡的报国之心,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世代相继的爱国精神的基础也就在此。
作用:作者在文中旁征博引,叙古论今,显示了其丰厚的文学底蕴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生动性,是这篇文章文笔优美的突出表现更重要的是,引用古诗文在内[1] [2] 下一页
|
来源:中国哲士网
教师学生家长 原文分析讲解资料 备课考试教学
教育资料 《乡土情结》教案13 文章
|
上一篇文章: 《我心归去》教案13 |
下一篇文章: 《乡土情结》教案14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