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读北大郑也夫教授博文,得知在女子三米双人跳板决赛后的新闻发布会上,一名中国记者问国外的银牌、铜牌获得者:是否感到和郭晶晶这样的选手生在同一时代是个悲哀?郑先生说:“此话惊呆了国外的选手们,她们完全失语。亏了郭晶晶帮助大家摆脱窘境:我们赢得很不容易,她们的表现很好。” 这个不得体的提问当然值得反省,我们自然也不会因此抹杀记者们在奥运会上的功绩。看了几天的电视、报纸,以我浅见,记者朋友们干得不错。无论是电视转播还是纸媒报道,既很专业,又很有趣。特别是不少赛事请来前世界冠军担任解说,岂止只谈战术、技术,还能剖析到心理、个性———听着真是过瘾,颇感获益良多。最使我感动的,是许多报道突出了对奥林匹克精神的张扬,充满了人文情怀,比如关于“南非残疾人运动员纳塔莉·杜托伊特参加奥运游泳比赛”,关于“伊拉克选手穿旧T恤、二手鞋参战北京奥运会”等报道,读了谁能不为之动容? 当然,也还有些事让我不安。比如关于来自欧洲某国一位妈妈体操运动员的故事。我看实况转播就听到了解说员的介绍,很是感动。但后来发现报纸上这消息铺天盖地,不禁开始质疑,这么做是否妥当?当事人是否愿意如此连篇累牍地谈论?为了攒钱给患白血病的儿子治病而重登赛场,在我们看来是“伟大”,而在做母亲的看来那是天经地义,她是否愿意这些成为新闻?再说了,关于自家的隐私、儿子的隐私,人家愿意四处抖搂?这新闻固然感人,但做过了会不会损害当事人的自尊? 几天前,最让我不安的一幕还是发生了———电视台把这位“伟大的母亲”请到演播现场,看得出崔永元先生几次想把话题往“白血病儿子”那儿引,然而这位运动员却不大接招儿,并没有顺着他的话题侃侃而谈,而是出于礼貌似地草草带过。幸好小崔有足够的聪明,便善解人意,不再深谈。我不懂俄语,更不懂德语,也许我从屏幕上读出的感觉与真实情况驴唇不对马嘴,但凭着活了大半辈子的人生经验,我相信那位优秀运动员更愿意在世人面前展示自己的实力,而不会愿意到中国来扮演一个祥林嫂。 同样的一幕也在国人之间上演。大家都知道我们的女排有一位优秀选手,她的家庭也遭遇了不幸,对于她的坚强和毅力,我们都心存敬意,也都在心里献上一份默默的祝福。这就够了,把敬意更多地留在心底不好吗?如果女排每赢一次,电视解说员提到这位选手的时候都要提起人家如何承受着灾难,记者们围过去,提的还是这个话题,即便满怀深情厚意,是不是仍有些过了? 因为在电视里看到了这一幕,所以想再次呼吁,请更加小心翼翼,呵护每一朵尊严之花。(羊城晚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