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3月4日,朱德和毛泽东、周恩来在延安机场
李慧
提要:朱德总司令的革命生涯,始于云南陆军讲武堂。在这座被视为革命熔炉的学校里,他学到了扎实的军事知识。他一生的经历都与讲武堂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即从讲武堂的一般学员成长为爱国名将,最后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走上一条崭新的革命道路,成为红军的总司令。是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伟大的人民领袖之一。 朱德总司令的革命生涯,是从云南陆军讲武堂开始的。他一生的经历都与讲武堂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讲武堂是造就他和不少军事伟人的革命熔炉,在民主革命时期起着一定的积极作用,也是云南革命史上光辉的一页。 追求光明习武救国 1909年11月,朱德怀着习武救国的宏大志向,几经周析考人云南陆军讲武堂就读,到1911年辛亥革命前毕业离校。 云南陆军讲武堂是清政府为培养军事人才而创建的。既培养新军现职军官,又为新军补充下级军官,以加强武装力量,防止英、法帝国主义势力从云南入侵中原;并镇压人民的反清革命斗争,维持其摇摇欲坠的统治。清政府未曾想到,就是这所军事学堂的师生成为云南反清力量的主要组织者和领导者,最后埋葬清王朝的掘墓人。 1909年8月15日,讲武堂正式开学上课,李根源任监督(相当于教务长),不久继任总办(校长)。 李根源是一位有作为的激进民主主义者,云南腾冲人,日本士官学校毕业。他作风严谨,具有改革开拓的精神,能吸收日本士官学校的力、学经验,着手改革讲武堂的教育体制。教官大多数是日本士官学校毕业生,或是同盟会会员,或是受到同盟会革命思想影响的志士,他们都愿为复兴中华、创立民国而奋斗。 课程设置仿照日本士官学校,分为学科和术科两种,以军事学科为主,注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学生分为甲、乙、丙三个班。朱德被录取在丙班步兵科学习,他为能实现习武救国的夙愿而深感欣慰。他按照“坚忍刻苦”的校训要求自己,虽然学堂管理异常严格,每日上课六小时,夏天无暑假,平时不能随便外出,只有星期天能休息,但对这个佃农的儿子的朱德来说,并不感到苦。朱德曾在《回忆我的母亲》一文中述道:“我应感谢母亲,她教给我与困难作斗争的经验。我在家庭中已经饱尝艰苦,这使我在三十多年的军事生活和革命生活中再没感到过困难,没有被困难吓倒”。①这时的朱德由于找到自己的归宿,内心充满喜悦。在延安与威尔斯谈到被录取到讲武堂后的心情说:“我的志愿老想做个军人,而这个讲武堂,在当时是中国最进步,最新式的了。它招收学生很严格,我竟被录取,非常高兴”。②他自信找到了一条可以拯救中华民族的道路,把学习和训练看作是实现救国目标的必要条件,以饱满的热情、刻苦的精神,专心致志地学习。 为了丰富知识,迅速增长才干,他常常在熄灯号吹过之后还挑灯夜读。训练中勇敢坚毅,刻苦好学,所作的每个动作都准确、敏捷,如过天桥、跳木马、翻铁杠等。受到师生好评。操练中,有时教官指定他指挥队伍、喊口令,这更为突出,他声音宏亮,动作干净利落。凡有外国人来参观讲武堂时,总办李根源就指令朱德和朱培德出来指挥。他俩人称“模范二朱”③。他后来在延安回忆这段生活时说:“我一心一意地投入了讲武堂的工作和生活,从来没有这样干过”。④经过努力,各科学习成绩优异,术科尤为出众。 朱德除了学好军事专业知识之外,还十分关注国家的前途。他进校不久,就感受到浓厚的反清气氛。在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影响下,他自觉接受了孙中山提出的革命纲领,主张用革命暴力推翻清政府的统治。1909年冬天,朱德自愿秘密地加入了同盟会。并在其组织与领导下,阅读了很多进步书刊,如《云南杂志》、《民报》、《天讨》、《警世钟》、《猛回头》、《革命军》等。此外,还阅读了有关乔治·华盛顿的书;意大利、日本有关改革政治的书刊。书刊里的进步内容,开阔了朱德的眼界。为追求光明前途,他立下救国救民大志,约集了同班的杨如轩、曾钦仲、杨池生、宋永康、唐淮源等,结拜为兄弟,组织成立“五华社”⑤。其宗旨是富国强兵,拯救中华。他与朝夕相处的老师们也结下了情谊,特别是跟李根源、李鸿祥、罗佩金等老师感情甚深。这些老师言传身教,教学中结合国情、省情对学员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提倡“军人武德”,发扬民族气节等,还组织学员参加滇越铁路通车典礼,疾书作文观感;步行至黑龙潭扫祭薛尔重墓,引导学员认识掌握武装斗争的重要性等等。朱德与李根源、李鸿祥的友情持续了半个世纪,被视之为尊师楷模,令人崇敬。特别是对李根源主持
[1] [2] [3] [4] 下一页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世界人物库,古今中外人物资料 朱德简介,介绍,生平事迹 图片照片
有关作品[图文]从讲武堂学员到红军总司令的朱德详细资料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