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3年(民国二十二年)2月至3月,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中,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在江西省宜黄县南部地区,反击国民党军对中央苏区大规模围剿的战役。

国民党军在对中央苏区的三次"围剿"失败后,被迫在较长时期内处于守势。从1932年冬开始,国民党赣粤闽边区"剿匪"总司令部陆续调集近40万兵力,组织对中央苏区的第四次"围剿"。其部署是:以第18军军长陈诚指挥的蒋介石嫡系部队12个师为中路军,担任主攻任务;蔡廷锴指挥的第19路军和驻福建省部队共6个师又1个旅为左路军;粤军第1军军长余汉谋指挥的广东省部队6个师又1个旅为右路军,分别担任福建和赣南、粤北地区的"清剿",并策应中路军行动;第23师为总预备队。另有4个师又2个旅分布在南城、南丰、乐安、崇仁、永丰等地担任守备。第3、第4航空队以南昌为基地,支援作战。中路军约70个团16万人,编成3个纵队。第1纵队指挥第11、第52、第59师,向宜黄、棠阴地区集中;第2纵队指挥第10、第14、第27(后任守备)、第90师,向抚州(今临川)、龙骨渡地区集中;第3纵队指挥第5、第6、第9、第79师向金溪、浒湾地区集中,并以一部出资溪;第43师为预备队。1933年1月底,蒋介石到南昌亲自兼任赣粤闽边区"剿匪"军总司令,指挥这次"围剿",决定采取"分进合击"的方针,企图将红一方面军主力歼灭于黎川、建宁地区。
2月上旬,红一方面军辖红1军团(总指挥林彪、政委聂荣臻)、红3军团(总指挥彭德怀、政委滕代远)、红5军团(总指挥季振同、政委肖劲光)和第11、第12、第21、第22军,总兵力约7万人,在总司令朱德、总政治委员周恩来指挥下,主力活动于黎川地区。当时,中共临时中央和中共苏区中央局提出,在国民党军"围剿"部署尚未就绪时,实行进攻作战,击溃国民党军,并命令红一方面军首先围攻南城和南丰。2月9日,红军开始向南丰地区开进。南丰城为抚河战线国民党军进攻中央苏区的重要据点,由陶峙岳第8师5个团防守。12日晚,红军第3、第5军团各一部向南丰城外围阵地发起进攻,战至次日晨,未能突破防御。战斗中,红3军团第3师师长彭鳌牺牲。担任围剿主攻任务的中路军总指挥陈诚获悉红军围攻南丰后,令守军第8师据城固守,同时急令驻南城的第24师驰援,令中路军各纵队迅速向南挺进,企图合围红军于南丰城下。在国民党军优势兵力进逼的形势下,红一方面军总司令朱德、总政治委员周恩来遂决定改强攻南丰为佯攻,主力转移至南丰、里塔圩以西地区,准备打援。22日,红一方面军获悉中路军第1纵队准备由宜黄、乐安地区增援南丰,第2纵队主力集中于南城,企图在第3纵队策应下,与红军在南丰地区决战。周恩来、朱德鉴于国民党军兵力密集,打援无胜利把握,在南丰地区与之决战更为不利,遂决定撤围南丰,诱敌深入苏区。并以红11军伪装主力,由新丰和里塔圩之间东渡抚河,将中路军第2、第3纵队向黎川方向吸引;方面军主力则秘密转移到广昌以西的东韶、洛口、南团、吴村地区隐蔽待机。陈诚被红11军 [1] [2] [3] 下一页
|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世界人物库,古今中外人物资料 朱德,蒋介石,周恩来,林彪,聂荣臻,彭德怀,滕代远,季振同,肖劲光简介,介绍,生平事迹 图片照片
有关作品[组图]第四次反围剿详细资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