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民国二十六年)7月至1945年9月,中国人民反抗日本帝国主义武装侵略的民族解放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组成部分。
日本自明治维新以后,逐步推行对外侵略扩张政策。19世纪末到20世纪20年代中期,日本通过多次侵略战争或武力威胁,侵占中国台湾、澎湖列岛及其他领土,掠夺中国大量财富和资源,取得在中国的驻兵权及其他特权。1929年及以后数年间,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发生严重经济危机,德国、意大利法西斯势力崛起,加紧向外抑张,与英、法等国矛盾加剧。日本更欲乘西方列强无暇东顾之机,发动侵华战争,把中国变为其独占的殖民地。
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向中国东北驻军发起进攻。执掌中国军政大权的国民党统治集团却正忙于剿共,对日本侵略者采取不抵抗政策,致使日军于4个月内占领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中国部分爱国军队和各界群众,出于民族义愤,自发进行了抵抗。这是中国局部抗战的开端。随后,日军于1932年进攻上海);1933年进攻并占领热河(今划归河北、辽宁省和内蒙古自治区)(参见长城抗战、热河抗战),继而侵入河北;1935至1936年侵入察哈尔(今划归河北省和内蒙古自治区)、绥远(今属内蒙古自治区)等省,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各地中国驻军都曾进行英勇抵抗,抗日救亡运动更加高涨。早在“九一八事变”之后,中国共产党就号召全国人民抵抗侵略者,积极发动和领导各地的抗日救亡运动。1935至1936年,中共中央又提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新政策,要求国民党当局停止内战,一致对外。1936年12月12日,国民党爱国将领张学良、杨虎城两将军发动西安事变。中国共产党派出以周恩来为首的代表团,协助张、杨两将军说服蒋介石接受容纳各党各派共同抗日的主张,使事变得以和平解决,内战得以停止。此后,又经多次谈判,形成了以国共两党为基干,包括各族各界群众和海外侨胞在内的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抗日战争的发动和胜利奠定了政治基础。1937年7月7日,驻扎于华北的日本中国驻屯军寻衅向北平(今北京)西南卢沟桥中国军队发起进攻,中国驻军第29军奋起抗击。以此为起点,中国抗日战争全面展开。
中国抗日战争,从作战地域、战略地位与战略作用上分为两大战场;以国民党领导的部队为主担负的正面战场和以共产党领导的部队为主担负的敌后战场。两大战场在战略统一下相对独立又相互配合,构成抗日战争的总体。
1937年7月至1938年10月为日军战略进攻、中国军队战略防御时期。“七·七’事变后,日本政府和大本营向华北大举增兵,组成华北方面军;8月13日,又向上海进攻,组成上海派遣军,其侵华兵力达50万人以上,并有航空兵团和海军第三舰队相配合,企图凭借其优势军力和经济力,速战速决,灭亡中国。中国当时陆。军兵力约170万人,但装备、训练、火力、机动力均远远落后于日军,空军仅有各种旧式飞机300多架,海军舰艇总吨位不足8万吨,且战斗力极弱。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决定采取持久战的指导方针,以空间换取时间,消耗削弱日军,逐步积蓄力量,夺取胜利。7月底,日军占领北平、天津后,即沿平绥(北平至归绥)、平汉(北平至汉口)、津浦(天津至浦口)铁路向华北各地进攻。中国军队节节抵抗。8月下旬,由中国工农红军改编的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简称八路军,又称第18集团军)由陕西开赴山西,加入华北作战,相继取得平型关、阳明堡等战斗的胜利。10月,中国军队在太原以北之忻口地区组织防御,给日军以重创。至12月底,日军先后占领保定、大伺、归绥(今呼和浩特)、包头、石家庄、太原、济南;1938年1月占领青岛;2至3月占领临汾、运城、风陵渡。正面战场中国军队退守黄河及陇海路以北地区。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八路军等抗日武装,在毛泽东制定的“基本的是游击战,但不放松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的方针指导下,深入日军占领区的后方,放手发动群众,武装群众,开展游击战争,打击日军,消耗其力量,切断其交通,并在山西、河北、察哈尔、绥远、山东、河南等省,广泛建立了抗日根据地,使游击战由山区发展到平原及河湖水网地区,钳制大量日军,在整个抗日战争中,具有极重要的战略地位。淞沪会战爆发后,苦战3个月,双方伤亡很大。11月初,日军又以三个师团组成第10军,在杭州湾登陆,威胁上海中国守军侧背,中国军队遂弃守上海后撤。12日,日军占领上海。继向当时中国首都南京进攻。国民政府迁往武汉、重庆。12月13日,日军占领南京,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被难中国军民30万人。1938年3月,华北日军与华中日军企图打通津浦路,沟通南北联系。中国军队在临沂、滕县等地顽强阻击,在徐州东北台儿庄歼灭孤立冒进之日军l万余人,史称台儿庄大捷。此后,日军调整部署,以8个师团的兵力南北会攻徐州。中国军队适时向西南 [1] [2] [3]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