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德 中文名称: 朱德 又 名: 字玉阶 朱代珍(原名) 朱建德(曾用名) 性 别: 男 民 族: 汉族 生 卒 年: 1886~1976 国 别: 中国
生平简介

中国人民解放军主要创建者和领导人,军事家。1886年12月1日生于四川省仪陇县马鞍场李家一个佃农家庭。原名朱代珍,后曾改名朱建德,字玉阶。幼年入私塾。1906年入顺庆府(今四川南充市)中学堂读书。1907年在成都入四川高等学堂附设体育学堂。1908年在仪陇县高等小学堂任体育教习兼庶务。1909年在昆明入云南陆军讲武堂学习。同年冬参加中国同盟会。
1911年在讲武堂毕业后,被派到云南新编陆军当副目(副班长)、司务长。在此期间,秘密向士兵宣传同盟会的纲领和同盟会在各地组织反对清王朝起义的情况。同年10月,在云南参加辛亥革命,时任队官(连长),参加攻打总督衙门的战斗。辛亥革命后,参加援川军,支援四川起义军。1912年返回昆明,任讲武堂军事教官。1913~1915年任滇军营长、副团长、团长。在作战中积累了运用游击战术的一些经验。1915年起参加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的护国战争,1916年在川南纳溪战役中,以少胜多,显示了他在军事上的才能。1917年升任旅长,在四川参加了反对北洋军阀段祺瑞的护法战争。
在俄国十月革命和中国五四运动的影响下,他逐渐接受马克思主义。为了寻求革命真理,毅然抛弃高官厚禄,于1922年到上海、北京寻找中国共产党。在上海曾先后会见孙中山和陈独秀。同年9月前往德国留学,11月由中共旅欧组织负责人张申府、周恩来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1923年在格丁根市格奥尔格·奥古斯特大学哲学系学习,利用业余时间研究军事。1925年春,曾要求到苏联莫斯科学习军事,表示:“归国后即终身为党服务,作军事运动”。同年,因在柏林从事革命活动,两次被德国当局逮捕,7月被驱逐出境,后转赴苏联学习军事。在学习期间,曾提出回国后将实行“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必要时拖队伍上山”的战法。
1926年夏回国,被派往川军,争取杨森部协助国民革命军北伐。在此期间,参与领导反抗英国军舰炮轰万县的斗争。11月,和杨公、刘伯承组成中共重庆地方委员会军事委员会,领导四川泸州、顺庆起义,策应北伐,并试图建立由中共直接领导的武装力量。1927年初,遵照党的指示到江西南昌创办国民革命军第3军军官教育团,培训军事干部。4月,兼任南昌市公安局局长,曾以部分枪支武装农民自卫军。
1927年8月,他参与领导南昌起义,任起义军第9军副军长、军长。起义军主力在广东潮(州)汕(头)地区失败后,同陈毅率领余部转战闽赣粤边界,到农村找立足点,坚持革命斗争,保存革命力量,并对部队进行多次整顿,把一部分中共党员、共青团员分配到连队中去,加强基层工作。他领导部队由单纯打仗转变为同时做群众工作,发动农民进行打土豪的斗争;在军事上开始实行从正规战到游击战的转变;由硬打硬拼转变为有把握的仗就打,没有把握的仗就不打,不打就“游”。他指出:今后中国革命战争的主要形式是农民的游击战争。
1928年1月,同陈毅等在中共湘南特委的配合下,发动了遍及十余县的湘南起义,把工农革命军和湘南农民运动结合起来,武装夺取政权。先后成立了工农革命军第1、第3、第7、第4师。同年4月,同陈毅率起义部队和农军转移到井冈山,和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部队会合,成立工农革命军(后改称中国工农红军)第4军,任军长。同党代表毛泽东一起指挥第4军进行五斗江战斗、草市坳战斗、龙源口战斗等,挫败国民 [1] [2] [3]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