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羽翼脱落自摧藏”比喻自身受到的迫害。“草中狸鼠足为患,一夕十顾惊且伤”,小人当道,处境险恶。结尾两句“但愿清商复为假,拔去万累云间翔”,充分展示了柳宗元的期望和自信。
金代元好问字裕之,号遗山有论诗七绝30首,评柳诗的绝句是:
谢客风容映古今,发源谁似柳州深? 朱弦一拂遗音在,却是当年寂寞心。
“谢客”指谢灵运。元好问借谢灵运的风容,准确指出了柳宗元诗歌感情深沉,弦外有音的特点。
我们再看他弦外有音的一首七绝,《酬曹侍御过象县见寄》:
破额山前碧玉流,骚人遥驻木兰舟。 春风无限潇湘意,欲采苹花不自由。
这首诗写于永州还是柳州,前人有不同意见,我们不论,只看它的意境。作者称曹侍御为“骚人”,这位“骚人”本可以乘着“木兰舟”泛游“碧玉流”,悠哉游哉,怡情悦性,如今却远远地停住,遥望怀念起被贬谪的友人来,“遥驻”而不能过访,只有以诗代柬,表达无限深情。而这位被贬谪的友人呢,想要采一朵苹花赠给“骚人”,可是连这点自由都没有。“春风无限潇湘意”,可能既有迁谪之意,也有怀友之意;既有曹侍御怀念柳宗元之意,也有柳宗元怀念曹侍御之意;但又迷离朦胧,也可能更是另外一种意思。这正是“神韵”派诗人所追求的意境。清沈德潜《唐诗别裁》说:“欲采苹花相赠,尚牵制不能自由,何以为情乎?言外有欲以忠心献之于君而未由意”,当代学者霍松林认为,它是不是有这样一种言外之意“可以有不同看法。但结合作者被贬谪的原因、经过和被贬以后继续遭受诽谤、打击,动辄得咎的处境,它有言外之意,则是不成问题的。” 这言外之意是什么,任凭读者去想象。这更是清代王渔洋所谓“神韵”的最高境界。
而柳诗中最具“神韵”的一首,无疑是千古流传脍炙人口的《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这是一首押入声韵的五言古绝。诗的题目是“江雪”,全诗最后两字结于“江雪”,本身就很奇怪。江,当然不会被雪覆盖,雪下到江里,会化成水,这是常识;那么是不是说江上飘着雪花呢?我们读全诗,毫无雪花飘飞的词语,反倒恰恰是大雪覆盖的意思:为什么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正是因为“千山”、“万径”都覆盖着厚厚的雪,才使得“鸟飞绝”、“人踪灭”。诗人把“江”和“雪”这两个形象紧紧联系到一起,似乎连不存雪的地方都盖满了雪,这就正象沈德潜所评“清峭已绝”,明代顾璘则说这是“绝唱,雪景如在目前”,虽不明写雪飘,但是读者会感到“千山”、“万径”、“孤舟”、“寒江”一律被一片纷纷扬扬苍苍茫茫的大雪所笼罩,水与山一色,江与天一色,一派浑蒙。在这样寥廓空旷浩瀚无垠的背景之前,却是似乎很渺小的一“舟”一“翁”,我们想象一下,如果按这四句的诗意画一幅画,“孤舟蓑笠翁”,占不到画面的十分之一,甚至更小,然而,这正是国画大写意的特点,也正是这首诗的“神韵”所在。
在这样严寒冷峻万籁俱寂的环境里,老渔翁不怕天冷,不怕雪大,忘掉了一切,专心地钓鱼,我行我素,处之泰然,他的形体虽然孤独渺小,但是其气度,其风骨,凛然不可侵犯。这样一个被幻化被美化了的渔翁形象,正寄托了柳宗元政治改革失败后虽然处境孤独,但是顽强不屈、凛然无畏、兀傲独立、清竣高洁的人格精神。
比柳宗元晚一些的郑谷,曾有七言绝句《雪中偶题》: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