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小结
今天,我们可以告慰闻一多先生的是,他梦寐不忘的“七子”回归,已逐一实现。这是人类文明发展和祖国强大的结果;也是爱国主义精神的胜利。这首朴素真挚、深刻感人的《七子之歌》,让我们永远记住它所带给我们的震撼。(放歌曲,一起唱)
教学反思:
一、感悟与质疑和谐相生。巴尔扎克曾经说过:“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异议地是问号……而生活的智慧大概就在于逢事就问个为什么。” 陶行知在《创造的儿童教育》中提出:“发明千千万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舍得给学生时间,让学生充分表达出自己的疑问。在本课的学习中,在读通顺诗歌的基础上,我给予学生质疑的时间:“在诗歌的内容上,你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不解与疑惑。提倡让学生质疑,并不意味着让学生的疑问左右课堂,把阅读课上成质疑问难课。我紧紧把握好教材,明确重点难点,对课堂教学的目的进程做到了心中有数,将有价值的疑问因势利导,纳入自己的教学思路中,如学生提出的为什么称为“妈港”?掳去肉体是什么意思?对学生提出的枝节问题如生词的意思,我灵活处理, 让学生互相解决,从而牢牢把握课文的中心。
二、想像入手,读中悟情。想像是学生把文字变成形象的再创造过程。教学中引导学生走进语言文字,展开想像的翅膀,在头脑中形成一幅生动形象的画面,再及时切入朗读,引导学生把自己想像到的画面通过朗读再现出来。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根据语言文字进行想像,走进了作者的心灵深处,更深的体会了感情,得到了熏陶,受到了感染;又通过朗读,进一步品味了语言文字的魅力,真正凸现了语文特点。如我引导学生想像在澳门被侵略者掳去的究竟是什么?让学生体会不仅仅是生命、是财富,更重要的是尊严、是主权……在此基础上我追问:“作为一个澳门人,看到自己家乡的土地被占,资源被抢走,没有做人的尊严,他会怎样?”使学生不由的产生与当时澳门民众一样的悲愤之情,一样的伤心之情,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读中悟境,读中悟情,使文中的事和物活化,这样的朗读才会“有声有色”,这样的朗读才能使学生身临其境的体会到作者生生流动着的感情。
三、创设情境,激趣生情。兴趣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最好老师。而创设情境则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有效的方法。通过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境,让教学进入情感领域,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凭借情境,把知识的教学、能力的培养、智力的发展以及道德情操的陶冶,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导入新课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产生积极的学习心态,因为这是一堂课中提供给学生的第一感知,因此,我十分注重它的吸引力,在悠扬、熟悉的《七子之歌-澳门》音乐声中,我开始了这堂课的学习,让学生在这首歌的背景音乐下,充分谈谈对这首耳熟能详的歌曲的了解,任何角度、任何方面都可以,因为课前有预习,因为没有固定答案,学生很兴趣高昂,为后来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当我和学生一起学习过了课文内容,了解了广大民众渴望回归的迫切愿望之后,在音乐声中,在一幅幅洋溢着回归的喜悦的图片中,我声情并茂的讲述了1999年12月20日澳门这个游子终于回到了祖国的怀抱的那一幕。人民的欢声笑语,人民的喜极而舞深深感染了学生,使得学生在后来的朗读中是那样的入情入境。
创设情境能将直观教学、启发式教学、寓教于乐式教学进一步形象化、生动化、具体化。在教学中,只要我们留心找情(情即教材中的一些因素),精心设境(境即特定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以情引境,因情化境,做到情景交融,浑然一体,就会在教学中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