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断一:
师:打开书91页,默读课文,然后想一想,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生默读,有几个学生小声朗读,师强调:默读!)
师:谁来说一说你从课文中感受到了什么?
生1:我感受到了兵马俑的坑有多大。
生2:我感受到了兵马俑类型众多,个性鲜明。
生3:我感受到了兵马俑是举世无双的历史文物。
师:看来刚才大家通过读课文,对兵马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那么兵马俑究竟有什么特点呢?文中有一句话概括地好,请大家迅速浏览课文,找一找,用笔画下来。
生: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
师板书:规模宏大、类型众多、个性鲜明。
简析:《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阶段目标中明确提出了中语段的阅读要求:初步学会默读,能对课文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本课的课文导读中也要求:认真默读课文,想象兵马俑的神态和气势,再谈谈读后的感受。我们在观察学生时看到,部分学生还不会默读,一说读书就是朗读,因此默读技巧还需要老师的进一步培养。学生在浏览上表现的比较好,能够通过略读粗知文章大意,然后找到自己需要的信息。
片段二:
师:篮球场见过吗?
生(齐答):见过!
师:学校就有篮球场,是吧?
师:请同学们闭上眼睛,脑海里浮现出学校篮球场的样子,然后将这个篮球场慢慢扩大、过大------扩大到50个篮球场那么大,再想象上面站立着8000个兵马俑。
(生闭上眼睛想象------)
师:看到了没有?来,说说你的感受!
生1:这个俑坑真是大,连8000个兵马俑也放得下。
生2:我的感受是课文用篮球场来作比较,而且有50个那么大,让我们感到兵马俑真大------
师:我们学校操场做操的时候能站多少学生?
生:1000多。
师:那站8000多个兵马俑是我们操场的多大?
生:有我们操场的8个大。
生感叹:兵马俑真是大啊!
简析: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我们在这一片段的教学中看到老师引导学生用自己身边熟知的场景来想象兵马俑的规模宏大,这样就能给学生留下最直接、最深刻的印象,把文本幻化成景象在脑海中浮现,是培养学生再现文本的技巧。这也是一种阅读技巧的培养。
片段三:
师:我们虽然不可能上战场,但是我们可以感受一下当年秦军的强大阵势。想不想试一试?
生:想!
师:听好啊,当我喊到:将军们!请你们用你们最洪亮的声音喊:在!敢不敢试一试?
生:敢!
师:看看你们象不象将军的样子。俗话说:不想当将军的士兵----
生:不是好士兵!
师:好,准备,将军们!
生(洪亮地齐喊):在!
师:好!我们全体起立!带着你们的气势来读一读将军俑这一段。
生(全体起立,声音洪亮):将军俑身材魁梧,头戴鶡冠,身披铠甲,手握宝剑,昂首挺胸。那神态自若的样子,一看就知道是久经沙场,重任在肩。(课文第四自然段)
师:读得真好!我想你们如果在战场上,也一定是战场上的胜利者!请坐!
简析:在此片段的教学中,老师通过创设情景,渲染气氛,一下子就把学生的情绪调动起来,读出了将军的英雄气概。从而感受到当年秦王朝的强大和秦将军的威武勇猛,骁勇善战。激发了学生读、说的欲望。
片段四:
师:刚才我们从类型众多的兵马俑身上感受到了当年秦国军队的强大阵势,谁能想到这些泥塑的兵马俑会带给人们如此强大的震撼,其实走进兵马俑,仔细端详,你会更加惊叹,你会发现什么呢?在文中找一找。
师:谁来读一读?
生读:每个兵马俑都是极为精美的艺术珍品。仔细端详,神态各异:有的颔首低眉,若有所思,好象在考虑如何相互配合,战胜敌人;有的-------好像------;有的-------好像------;
师:我们再来默读这一段。(强调:默读,嘴是不动的)
看看这个句子,有什么发现?
生:都有“有的-------好像------”
师:学过这样的句子吗?叫什么句?
生:排比句!
师:你们还想象出兵马俑其他的样子吗?仿照上面的句子说一句话。
生1:有的将军紧锁眉头,好象在想,如果敌军把我们打败了我们怎么办?
生2:有的武士低着头,好象在想,如果我死了,我的亲人会怎么样呢?
生3:有的将军拿起宝剑,好象正在准备冲上战场。
生4:-------
生5:-------
简析:学习语文的目的不仅在理解,还要学会运用,从言语的内化、组织到言语的生成表达是一个思维训练的过程,也是语言训练的过程。这一环节目的是训练学生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教师可以出一个总起句让学生说,也可以由学生自己命题,学生可以自设话题,就会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乐说,教师指导学生会说,及时鼓励赞赏,让学生体验成功,张扬个性,为学生个性发展提供更为自由、舒展的课堂。同学们有的说:“有的将军紧锁眉头,好象在想,如果敌军把我们打败了我们怎么办?”有的说:“有的武士低着头,好象在想,如果我死了,我的亲人会怎么样呢?”有的说:“有的将军拿起宝剑,好象正在准备冲上战场。”……一个个鲜活的形象赫然出现在眼前,那是学生的思维闪现出了智慧的火花。
总评:《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阶段目标中明确提出了中语段的阅读要求:初步学会默读,能对课文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在本课教学中,教师选择了以默读为主,同时穿插了浏览、自读、齐读、有选择的读、师生配合读这些读书形式。在充分接触文本的基础上,给学生大量的时间去想象、感悟、交流。因为《秦兵马俑》是一篇略读课文,它是以学生的自学为主,所以教师的课堂教学中还体现了多种自学方式的应用,让学生能通过学习略读课文,掌握一定的自学技巧。例如教师在教学秦兵马俑的三大特点时分别采取了三种不同的学习形式:规模宏大:默读批划—反馈—感悟;类型众多:默读—有重点的读—感悟—感情朗读—信息反馈;个性鲜明:默读—感悟—想象扩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渗透了学法的指导,让学生学有所获!
片段五:
《秦兵马俑》课堂实录(片断):
……
师:秦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是类型众多。课文的哪几个自然段具体描写的呢?请同学们自由的朗读课文。
生自由读课文,找出相关段落。
师:请同学们将语文书反扣在课桌上,听老师读课文,大家说说是什么“俑”?
师:头戴金冠,身披铠甲,手握宝剑,昂首挺胸,站在队伍前列的是什么俑?(将军俑)
体格健壮,体态匀称,身上穿着战袍,套着铠甲,脚上蹬着前端向上翘起的战靴,头发大多挽成了偏向右侧的发髻的是什么俑?(武士俑)
上身着短甲,下身着短口裤,足蹬长筒马靴,右手执缰绳,左手持弓箭的是什么俑?(骑兵俑)
……
学生举手回答。
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同座位互相提问。
生自由读课文,互相提问、回答。
全班齐读课文,感悟秦兵马俑的类型众多。
……
教学反思:
课文四——九自然段侧重描写的是兵马俑的类型。在教学中,类型众多自然也就“首当其冲”,成为教师首先要解决的任务。如果是逐段讲解,势必要将“类型众多”与“个性鲜明”结合起来。这样的话,两者俱是重点,两者也俱不成其为重点了。一会“类型众多”,一会“个性鲜明”,纠缠不清,文本也就散了。怎么办?将“类型”与“个性”拆开,单个“歼灭”。在讲解“类型众多”时,不需要教师的过多讲解,只要让学生读读课文,教师通过适当的方式进行检测,看学生是否抓住了各类“俑”的特点即可。其实,在学生抓特点的时候同时也在学习“个性”。待讲到“个性鲜明”之时,只要刨去描写类型的语句,剩下的部分再加上第十自然段的描写自然就是我们所需要的了,学生找起来也简单,学起来也明了。兵马俑的“类型众多”、“个性鲜明”也就一目了然了。
片断6:
“……”所省略的——《秦兵马俑》教学评析
非儿
昔抑神威制六合,近看兵马镇陵园。
秦兵遗烈今犹在,何惧匈奴与北番。
——王力(著名语言学家)
这说的就是秦始皇兵马俑。今天我们同孩子们一同学习了苏教版第十二册中的一篇课文《秦兵马俑》。这是一篇状物类的散文,作者用凝练的语言描绘了秦兵马俑规模宏大、类型众多、形象鲜明的特点,生动地再现了秦军雄兵百万、战车千乘的宏伟气势,形象地展示了中华民族的强大力量和英雄气概。因此,这就作为本课的教学目标。让我们带领学生,透过作者独具匠心的观察视角,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走进兵马俑,读出中华民族的伟大,悟出中国人民智慧的伟大。
1974年的春天,秦兵马俑被临潼的农民在菜园里打井时发现,从此,在那井口就传出了历史遥远的回声,受到了世人的瞩目。随之,“艺术珍宝”、“世界瑰宝”、“古迹之冠”、“中国的金字塔”等称号接踵而来。秦兵马俑1980年走出国门,先后到过30多个国家和地区,展出次数达60多次,参观的人数达2000多万人次。法国前总统希拉克:“世界有七大奇迹,现在要加上秦俑。不看金字塔,不算到过埃及;不看秦俑,不算真正到过中国。”从此,“第八大奇迹”就成为了秦兵马俑的代名词。为什么秦兵马俑受到如此地礼遇?我想原因有这样几个:一是它的规模宏大。我们的教学就从这里拉开序幕。
“……”给了我们一个全新的教学构思
【教学片断】
音乐起——
1、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19课——(生齐读):秦兵马俑。
2、师:举世无双的秦兵马俑是我国享誉世界的珍贵历史文物。1974年春天,在西安以东30千米的临潼,当西杨村的农民清理那厚厚的沙土层的时候,威武的俑阵破土而出、重见天日。人们惊奇地发现:这兵马俑的规模是如此宏大!——
生:指名读:——“已发掘的三个俑坑,……共有6000个左右。”
师:人们就在这一号坑上面盖起了一座巨大的拱形大厅。——
生:齐读“走进大厅,……所折服。”
师:站在高处鸟瞰——
生:(接读)“坑里的兵俑……所向披靡的大军。”
【评析】
人们没有想到在地下竟藏有如此庞大的一支冥军,当我们面对着气势磅礴的兵马方阵,我们能听到战鼓声声,它来自黄土的深处;战旗猎猎,它来自黄土的深处;战车隆隆,它来自黄土的深处;战马嘶鸣,它来自黄土的深处。我们知道,在那厚厚的黄土深处,掩埋着一个帝王的梦想和野心。
教师的导读帮助学生通过作者列数据、作比较、举例子等说明事物的方法,从这些具体的描写中去感受兵马俑规模之宏大。
兵马俑受到瞩目的原因不仅仅是规模的宏大,还有这近8000个勇件件堪称“艺术精品”,正如美国国会参议长杰克逊先生说:“狮身人面像只有一件,而秦兵马俑却千姿百态,成千上万,耐人寻味。”因此,我们的教学就从文章第十小节作为突破口,引导学生去理解为什么说秦兵马俑是极为精美的艺术珍品。
【教学片断】
齐读:“每一件兵马俑都是极为精美的艺术珍品。”
(1)你知道“精美”的意思是什么?怎样的东西才是“艺术珍品”吗?(精美:精致美观。艺术珍品:珍贵的艺术品。)
(2)那么,为什么说每一件兵马俑是“极为”精美的艺术珍品呢?默读第十小节,思考:你从哪里可以体会到它们是极为精美的艺术珍品?
(3)学生默读、思考。
(4)汇报:
“走近它们的身旁,似乎还能听到轻细的呼吸声。”兵马俑都是不会呼吸的呀,为什么说能听到他们的呼吸声呢?l
【评析】
[秦兵马俑是以秦代军事为题材的真实艺术,秦俑工匠严格地动用写实的手法,塑造出秦代军人的群像,兵马俑本没有生命,但精湛的技艺令它充满了生命力,所谓“模拟真人塑俑人,千夫千貌栩如生”]
l“神态各异”是什么意思?有哪些各不相同的神态呢?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师生接读:有的……好像……
兵马俑不仅有了生命,更饱含着真挚的感情,那请你也富有感情的读一读。
丰富的联想更突出了兵马俑这一极为精美的艺术珍品。
(5)同学们,注意到文中的这个省略号了吗?它省略了什么?(更多样子、更多神态、更多类型的兵马俑)
【评析】
[教师抓住“神态各异”来剖析兵马俑的精美,这些俑形象是随他们所处的地位、年龄、阅历不同而有所变化,而秦俑又属于工匠们的个体创作。因此,也使得秦俑有血有肉,有个性,有感情。]
“……”给了我们一个让平躺的文字站起来的方法
这些秦俑,大到身体结构,小到头发,眉毛都精雕细刻,可谓千人千面,互不雷同。然而在教学不同类型的秦俑特点时,老师们采用的往往是雷同的方式。
【教学片断】
1、这些秦俑,大到身体结构,小到头发、眉毛,都精雕细刻,可谓千人千面、互不雷同。就让我们再次走近各种类型的兵马俑,去聆听它们的呼吸声,进一步去体会它们的精美吧!
一读:默读第4—9节,圈出文中都写了哪些类型的俑?(指名答)
二读:作者是怎样描写这众多类型的俑的呢?自由读第4—9节,你最感兴趣的部分可以多读几遍,通过抓住段落中的重点词语,记住各种俑的特点。
2、出示两幅图,通过读课文,你能猜出它们各自是什么俑吗?并说说你的理由。
3、指名答:
你猜是什么俑?为什么?能用书上的语言来回答吗?l
点击,看看是不是将军俑?——是的。l
再仔细读一读这段文字,你还发现了将军俑的哪些特点?l
将军俑:“神态自若”的意思是什么?大敌当前,将军为何还能如此从容?(久经沙场、肩负重任)秦朝的军队有这样的核心人物,一定是战无不胜的!
武士俑:“神态严峻”是什么样子?联系将军俑的从容自若,那都是因为将军手下有这样威武勇敢、军纪严明的战士!
7、文中还介绍了其他不同类型的俑,请你选其中一个来读一读、谈一谈感受。
8、汇报:
骑兵俑:勇猛善战;
车兵俑:分工明确、各司其职;
弓弩手:张弓搭箭,神情专注;
马俑:形体健壮、肌肉丰满、跃跃欲试(解释)。
9、这么多种类型的兵马俑各自有着不同的特点,真是——(板书:类型众多、形象鲜明)引出过渡句——齐读。
【评析】
教师采用猜一猜的方式来检验学生是否真的通过自读,抓重点词语,记住了秦俑的特点,不仅通过这种新颖的方式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而且也真实地突出了秦俑形象鲜明的特点。如果再将这些类型众多的俑比较一下,你就会有新的发现:
1、军纪严明。穿着:发髻一律偏向右侧。
2、等级分明。所在位置:将军俑站在队伍前列。
所持兵器:青铜剑、吴钩、矛、箭、弩机、铜戟……
3、军阵严密:一号坑是大型军阵,独立兵种,不仅有精锐的前锋,强悍的主力,还有灵
活的侧翼(步兵)。战术上具有排山倒海的气势。
二号坑是个多兵种军阵,全阵左前方是步兵方阵,中间是车兵,骑兵在后,
具有灵活的战术特点。
三号坑是军阵指挥部。
抓课文的“空白”---补白---拓展。
新课程中的语文教学,要突破课本是知识主要来源的限制,用各种相关信息来封闭孤立的课堂教学,填补教材“空白”,使信息成为情境探究和发现学习的工具.这种探究性学习方式超越了传统的单一学科学习的框架,学生通过主体性、探索性、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能最大限度地获得和谐发展。这节课应该定位为语文探究性阅读课。
语文一刻也离不开文本。探究要从具体的文本而非凭空出发,最后回归而不是远离课本。这些信息要与课文联系起来。如果学生的研究性学习与语文学习无关,成了脱离教学、仅供参观的展品。这样的语文教学就像放飞而断了线的风筝。因此,教师的讲授与学生间的互动相结合,教师的引导与学生的自主建构相结合。
用赖配根老师的话作为总结:“回到文本,回到文本的细节,回到文本的血脉,回到文本得意义场,语文才能获得力量。”
“……”给我们留下了一连串的回味、思索
【教学片断】
1、是的,同学们,当那俑阵重现着当年的威武与光荣时、当那吴钩和秦剑闪耀着曾经的辉煌时,到过那儿的人无不被这极为精美的艺术珍品所折服,更被它恢弘的气势所震撼,让我们高声朗读最后一节。
2、读了这一小节,你有什么感受?
出示:面对这规模宏大的兵马俑,我想说()
面对这一极为精美的艺术珍品,我想说
3、师生合作接读:
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说:“能创造这个灿烂历史的民族,一定能创造出光辉的未来。”
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欣然题词:“这是世界的奇迹,民族的骄傲。”
4、兵马俑,这沉睡了几千年的瑰宝,一朝醒来,震撼了全世界。作为炎黄子孙,华夏儿女,我们为这雄心万丈的祖先感到骄傲,更为他们创造的灿烂文化而自豪!我们又仿佛看见那疾驰而来的军阵,听见战马的嘶鸣,这些都激励着我们在新的征程中奋勇前进!让我们满怀豪情,再次朗读最后一节。
【评析】
两千年前,黔首的铁镢买下帝王陪葬的冥器;两千年后,农民的铁镢挖出了世界奇迹。耳旁是秦始皇不散英魂的呼唤,是统一中国,醒狮的吼叫!所以,有人说,要看中国近十年的历史;就到深圳、要看中国近百年的历史,就到上海;要看中国近千年的历史,就到北京;要看中国千年以上的历史,就到西安。
当我们被秦始皇兵马俑的恢宏气势所惊叹的时候,是作者“点兵点将”,将他们唤出了队列,让我们近前细观,仔细品味。一个本文就是一扇窗,一个窗口就是一个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