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在河之草 《秦兵马俑》选编在苏教版教材十二册,课文主要从兵马俑的 “不但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两方面展开介绍的。 秦兵马俑可以在雕塑史上留下地位,我想主要在于它的恢弘气势。7000多个兵马俑,整一个师,这样的排场,与以古希腊、古罗马为代表的欧洲雕塑风格是大不一样的。欧洲风格重在艺术感觉,强调个性的刻画:譬如,米洛斯的维纳斯,其S型线和残缺的美,观者无论从何种角度看,都同样能获得庄重的妩媚感。兵马俑则并没有这样高的艺术价值,它的历史价值和文物价值,要比艺术价值高得多,因此,文中的“每一件兵马俑都是极为精美的艺术珍品”说得有些过了。 再说兵马俑的个性。秦兵马俑追求一种整体划一的气势,因此,每个俑的身高大致相仿,估计是从同一个模子里抠出来的。在那个高度极权时代,对于活着的士卒来说,根本就不要求他们有什么个性,什么个人的思想或者情绪。不但不要求,甚至是不允许的。他们只是兵,一种工具而已,或者可供驱使来厮杀,或者被“坑”掉。再说7000多个俑,要逐一地刻划其个性性格,使之互相区别,很难。 由此,我对文章所说的“个性鲜明”有些看法。当然,这些兵马俑是人,是人总有些特点的。因为职位、身份、衣着、相貌、表情会有所不同,兵马俑终究还是有些个性的,但恐怕并不鲜明。我看兵马俑,他们大体很健壮,但脸部表情大都是平静的,而且极像老百姓的样子,兵的英武,不是很明显。秦朝的军队,本来就是闲来种田战时当兵的老百姓。文字里展开联想那一段“有的颔首低垂,若有所思,好像在考虑如何相互配合,战胜敌手;有的眼如铜铃,神态庄重,好像在暗下决心,誓为秦国统一天下作殊死拼搏;有的紧握双拳,勇武干练,好像随时准备出征;有的凝视远方,好像在思念家乡的亲人……”,未免也有些过了,当然我明白,这样的描述是为了体现文末所说的“中华民族的强大力量和英雄气概”。 秦兵马俑,非得要跟这个“中华民族的强大力量和英雄气概”相联系么?秦兵马俑这种墓文化,更多体现的是身为帝王身欲不朽人的欲望的无边扩张!把红肿处非得说个艳若桃花,多累啊。 学者冉云飞曾写过一文《无趣是怎样炼成的:以几册语文教材为例》,其中谈到: 语文教材太过意识形态化甚至党化,对学生有不小的伤害,会影响对语文的学习热情。因为意识形态的东西多半脱不了说教的腔调,说教的腔调因空洞而虚伪,因虚伪而强词夺理。而此种抽象的灌输,不仅让学生不容易理解,而且最终导致学生对学习语文的抵触反感。 我深以为然。什么时候我们的语文教材能为“语文”而编?什么时候那些宏大的话语系统能退出舞台,少一点“你用健美的臂膀推动一个新的时代”,多一点“到河里捉鱼/河里没有鱼/我们都变成鱼/捉来捉去”呢? 兵马俑
兵马俑多用模塑(sù)结合的方法制成,先用陶模作出初胎,再覆(fù)盖一层细泥进行加工刻划加彩,有的是先烧后接,有的是先接再烧,火候均匀、色泽单纯、硬度很高。秦始皇兵马俑整体风格浑厚,健美、洗练。如果仔细观察,脸型、发型、体态、神韵均有差异,从中可以看出秦兵来自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民族,人物性格也不尽相同。陶马双耳竖立,有的张嘴嘶(sī)鸣,有的闭嘴静立。所有这些秦始皇兵马俑都富有感人的艺术魅力。
秦始皇陵位于距西安市30多千米的临潼(tónɡ)县城以东的骊(lí)山脚下。据史书记载:秦始皇嬴(yínɡ)政从13岁即位时就开始营建陵园,由丞相李斯主持规划设计,大将章邯(hán)监工,修筑时间长达38年,工程之浩大、气魄之宏伟,创历代封建统治者奢侈厚葬之先例。当时,秦朝总人口约2000万,而筑陵劳役达72万之多。修陵家用土,取自今陵园以南2000米的三刘村到县采石场部之间,有高5~25米的多级黄土崖。修陵园所用大量石料取自渭(wèi)河北的仲山、峻(jùn)峨(é)山,全靠人力运至临潼,工程十分艰难。工程量之大可想而知,仲山,峻峨山下死尸成片,侧面显示了整个工程的残酷。它还是“世界八大奇迹”之一呢!
秦始皇陵土陵冢高43米,底边周长1700余米,筑有内外两重夯 (hānɡ)土城垣,象征都城的皇城和宫城。内城略呈方形,周长3890米,除北面开两门外,其余三面各开一门。外城为长方形,周长6294米,四面各开一门。陵冢(zhǒnɡ)位置在陵园南部。秦始皇兵马俑坑是秦始皇陵的陪葬坑,位于陵园东侧l500米处。昔日,这里是一片坟地,当地农民在掘墓时曾发现有像人一样的东西。1974年3月,在陵东的西杨村村民抗旱打井时,在陵墓以东三里的下和村和五垃村之间,发现规模宏大的秦始皇陵兵马俑坑,经考古工作者的发掘,才揭开了埋葬于地下的2000多年前的秦俑宝藏。秦始皇兵马俑陪葬坑坐西向东,三坑呈品字形排列。最早发现的是一号俑坑,呈长方形,东西长230米,南北宽62米,深约5米,总面积14260平方米,四面有斜坡门道,左右两侧又各有一个兵马俑坑,现称二号坑和三号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