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联系课文内容领会“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在文中的作用。
4、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感受中国悠久灿烂的民族文化和人民无穷无尽的智慧,激发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联系课文内容领会“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在文中的作用,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感受中国悠久灿烂的民族文化和人民无穷无尽的智慧,激发民族自豪感。
教学准备:
投影、挂图、录音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1、1974年春天,在西安临潼,当人们掘开那厚厚的黄土,发现了一支沉睡了千年的军队,震撼了整个世界,这就是 (板书:秦兵马俑)
(师:同学们一定要注意“秦”字的最后一笔是“、”。这里的“秦”字就是指“秦朝”。秦朝的开国皇帝秦始皇统一了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制国家--秦国。可是,同学们知道这里的“兵马俑”是什么东西吗?指名说)
2、齐读课题。(理解了课题的意思,让我们一起读读课题)
过渡:法国前总理希拉克说:“世界上有七大奇迹,秦俑的发现,可以说是八大奇迹了。不看金字塔不算真正到过埃及,不看秦俑不算真正到过中国。”秦兵马俑究竟是什么样子呢?就让我们一起到这个神奇的地下王国去看一看吧!
二、初读课文。
1、 自由轻声朗读课文,指名读自学提示。
要求:
(1)读准字音,认清生字字形,借助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2)思考:读了课文,秦兵马俑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请你在书上写下你的感受。(
2、检查学生自读情况。
(1)、刚才同学们都用心去朗读了课文,读得非常好。老师从课文中找出了一些四字词语(出示词语灯片)认识吗,谁来读读?(指名读,提醒:读出词语的韵味 师评价)
(2)、我们一起来读,你能从这些词语中发现什么规律?(指名说)
(师评价:同学们真是有心人啊!)
3、指名交流:读了课文,秦兵马俑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三、领会过渡段的作用
1、轻声读课文,想一想:这篇课文具体介绍兵马俑的哪两个方面?能到课文中找出一句话来回答吗?
2、生朗读思考,指名说,(出示: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
齐读
3、读了这句话,我们知道了课文主要写了兵马俑两个方面的特点,第一方面是 (齐说)
第二方面是 (齐说)这两个特点作者是用哪对词巧妙的连接起来的?(不仅、而且)
在我们要讲清楚一个人或一事物的两个特点时,我们就可以借助(生说“不仅、而且”)那么,请你想想你怎样介绍好你喜欢的人或事物的两个特点呢?(用“不仅。。。。。。而且。。。。。。”说话)
4、再读过渡段,浏览全文,思考:这段话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指名说)
小结:过渡段既能概括上文,又能引起下文,在文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是一种有效的阅读方法,又是一种巧妙的写作方法,所以我们在阅读写作中要重视运用。
四、精读第二段,感悟“规模宏大”
1、仔细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想一想第一句话在这一小节中有什么作用,划一划能看出兵马俑规模宏大的语句。
2、指名交流,出示前四句话
3、自由读句子,思考:作者是怎样写出兵马俑规模宏大的?指名交流(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相机出示挂图
4、指名读(你能通过朗读让人感受到兵马俑规模宏大吗?愿意读给同学们听吗?)
5、看到如此规模宏大的兵马俑,你会有什么感受?(或对着这幅画,对着这段文字,你想说什么?)师小结:是啊,我们都为兵马俑的恢弘气势和高超的制作工艺所折服。
6、齐读游人的反应(出示:走进大厅,人们无不为兵马俑的恢弘气势和高超的制作工艺所折服)
7、“折服”什么意思?这是一句双重否定句 你能换一种说法吗?
出示:走进大厅,人们无不为兵马俑的恢弘气势和高超的制作工艺所折服。
走进大厅,人们都为兵马俑的恢弘气势和高超的制作工艺所折服。
师:这两种表达,你认为哪种最好? 为什么?你能读出这种感觉吗?
8、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去体会一下兵马俑那令人折服的恢弘气势和高超的制作工艺吧!
(播放录音,出示:站在高处鸟瞰。。。。。。大军)
9、自由读句子,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五、总结
这节课我们了解了过渡段的作用,并且感受到了兵马俑的规模宏大,兵马俑的另一个特点我们到下节课再去探究。
(二)
一、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联系课文内容领会“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在文中的作用。
3、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感受中国悠久灿烂的民族文化和人民无穷无尽的智慧,激发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
联系课文内容领会“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在文中的作用,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感受中国悠久灿烂的民族文化和人民无穷无尽的智慧,激发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过程
一、出示成语
指名读、齐读
能大概地说说它们的意思吗?
二、复习导入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课文是从两个方面介绍兵马俑的?是哪两个方面?是用哪句话连接在一起的?
2、出示过渡段:(指名读、齐读)板书:规模宏大、类型众多、形象鲜明
问:这段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小结:它既能概括上文,又能引起下文,既是一种有效的阅读方法,又是一种巧妙的协作方法,所以我们在阅读和写作中要重视运用。
过渡: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兵马俑规模宏大的特点,这节课,我们将通过阅读、探究、体验、交流等学习手段,研究类型众多的兵马俑鲜明的个性。课文具体将了哪几种类型的兵马俑呢?请打开课本,学习第三段
三、学习新课
1、出示学习方法。
2、分小组自学自学填表。
3、派一名代表交流发言,并说明理由,别的同学作好补充。
4、交流:你对哪种类型的兵马俑印象深刻?
(1)出示:将军俑
师:每一种类型的兵马俑都有不同的穿着打扮,也有着不同的动作神态,而这些恰恰反映了他们不同的个性特点
小结:你们是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词句来揣摩、体会的,说明你们已经掌握了学习语文的重要方法了,同学们体会得真深刻,能把这些形象通过你声情并茂的朗读表现出来吗?指名读、齐读。
过渡:将军俑是如此的唯物、形象生动,个性鲜明,那么,你所喜欢的其他俑呢?她们又有怎样的特征?
(2)武士俑:威武凝重
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呢?(身高、体格、服饰、动作神态)
“好像一场大战就在眼前“想像让眼前这位武士俑有了神韵,更显英勇。
小结:兵临城下,战鼓擂动,武士们毫不畏惧,只待一声令下,就会冲上去与敌人作殊死搏斗,英勇无畏,斗志昂扬,能把你的敬佩之情读出来吗?
(3)出示:骑兵俑:勇猛善战
穿着短装,多么利索,只等将军一声令下,跨上战马,冲向敌阵,杀他个片甲不留,人仰马翻。他是多么的勇猛善战呀。
(4)出示:兵车俑:驭手驾战车,军士保护驭手,说明他们分工明确,各负其责。指名读。
(5)出示:弓弩手:神态专注
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小结:他们已经作好了战斗的准备,手重的利箭射向敌人,百发百中。
(6)出示:马俑:形体健壮、肌肉丰满,跃跃欲试
是呀: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在参观兵马俑时,他抚摸着马俑,担心地说:“我真怕它踢我一脚。”
可见,这些兵马俑是多么的生灵活现、栩栩如生。
谁能用自豪的语气来读!
小结:这些俑虽然身份服饰不同、动作神态各异,但有一点是共通的,即骁勇善战、忠贞卫国,具有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
过渡:领读:每一件兵马俑都是极为精美的艺术珍品。仔细观察,它们神态各异:(生读)……
师:读了这一段,我相信,同学们一定为秦兵马俑的恢弘气势所折服,对秦兵马俑那众多的类型而赞叹,留在大家记忆里的,有各种类型的兵马俑的模样,而萦绕在大家新头的则是兵马俑的形象所带来的远古气息。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效果?这是因为作家在介绍兵马俑的时候,不仅对眼前懂得实在情形作了描述,还展开了外丰富的联想,营造出浓浓的历史氛围。
让我们再来比较朗读一下,突出联想的妙用吧。
指导写作方法:如果没有这些联想,效果会怎样?是不是有点乏味?没有了联想的文章就失去了大半生气,我们同学们在写作时,千万不要忘记把你的联想和感受写下来,在描写物体外在形象时,加上联想,你的文章定会摄人心魄的。
师引读:氢兵马俑,惟妙惟肖地(生读……),生动地再现了(生读……),形象地展示了(生读……)
小结:秦兵马俑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二十世纪考古史上的伟大发现之一”。1987年2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已将秦始皇陵和兵马俑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秦兵马俑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它是全人类的一份珍贵的文化财富。世界各地到西安临潼参观的人络绎不绝,并赞不绝口
出示:指名读
总结“今天这节课,我们通过过渡段知道了秦兵马俑不仅规摸宏大,而且种类众多,形象鲜明,这在世界雕塑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在众多的兵马俑塑像中,不仅介绍了他们的神态,还写了作者的想像,让我们有身临其境之感。
四、布置作业:
板书: 秦兵马俑
规模宏大 类型众多 形象鲜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