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少红版“新红”播出了,断断续续看了些,知道自己是没本事把它消受完了。虽然对这部剧恶评不少,但“新红”的辩解也算有道理:反正是“梦”嘛,梦里什么稀奇古怪没有呢!结果一看,奇怪———“梦”在哪儿呢?社会上有什么“新红”里有什么,完全是批判现实主义作品风格呢。
宝黛初会,黛玉眼珠左转右转,一副心神不宁的样子,好像上辈子欠的不是眼泪,而是人民币,今天见着债主了。游太虚幻境,警幻仙子说话口气、表情做派,都像是行政部门的女办事员,透着一股子唯我独大和不耐烦,嘴里说着“天机不可泄露”,头一扭眼一翻,活像是在说“今天办公时间已过,想盖这个章明天请早吧你”……
演员年纪小,本来是新红特色,传说导演已经放弃30岁以上的观众了,专心在年轻一代中树立新经典。然而看几集新红不由得感叹,现在连十几岁的小演员竟也演不出半点天真无邪了,导演恐怕难辞引导不力之责。宝玉初试云雨,本来可以虚拍,竟然实打实让宝玉求欢,不嫌猥琐。高鹗续书中的黛玉之死已被后人批评过写得太实,破坏美感,“新红”更进一步直接让黛玉裸体陈尸。以前《红楼梦》被当做阶级斗争的样本,贾府再怎么气派体面,也是“苍蝇竞血肮脏地,黑蚁争穴富贵窠”,就差说宝玉离家是参加革命去了。现在这个“青春版红楼梦”,倒真把大观园拍成“肮脏地”了,怪不得成天闹鬼。
“新红”导演注重现代和震撼的效果,要说未必不好。要成功地改编名著固然有很多前提,但第一条是要爱它,尽力理解它,然后才谈得上用什么手法去演绎它的精神。只是,李导演既然不爱红楼,又为什么还要拍红楼?难道就是要把红楼当钉子,往上挂自己的想法?台词剧情的硬伤就不论了。87版红楼拍摄时,剧组是如履薄冰,生怕弄砸了古典名著,所以那一版拘谨有余,少了些灵动之气,加上资金、技术各方面的限制,还是留下了不少遗憾。新版本来有很多空间可以发挥,但以李少红导演的才情和以往作品风格,万万不肯“俯就”原著,不搞出些让人瞠目结舌的东西不会甘休,可偏偏又要打出“忠实于原著”的旗号,结果完全是各种商业元素、营销手段妥协合谋后的怪胎。
拿最受争议的“片子头”来说,定妆照出来,虽然让人诧异,却没觉得一定不可行,只觉得这对演员的要求可高了,贴片模糊了每个人的面部特征,要靠什么样的表情身段才能把自己的人物演出来呢。
说头上戴了那贴片像戏子,未免也太小看“戏子”了!戏曲表演是特殊的行当,唱腔、身段、眼神、手势都有定式,要长期训练才能运用自如。一旦功夫到了,男的可以演女的,老的可以演少的,胖的可以演瘦的,不然,中国戏曲也就不能叫艺术了。而“新红”竟然豪迈地放弃了对每个人的演技要求,反正有长篇旁白,喜怒哀乐旁白说说就算了。很多人甚至连台词都说不清,离了字幕没法看。
风情万种演不出来怎么办,一个类似昆腔的女声就“哎呀”一声。纯真烂漫没有怎么办?背景音乐就用儿语似的哼唱。原来“新红”调用了戏装、汉服、古曲、流行音乐、西洋美声等各种元素,只是因为表演呆板,人物空洞,塑造不出活生生的人来,也看不出这一家子人之间有什么感情线索存在,只觉得既然这样,毁了就毁了,散了就散了,有什么悲剧可言呢?
现在看到的“新红”从整体效果上体现了这个时代的特色:空洞而廉价的华丽。没有感情的机械表演,概念化的服装,特效制作的风景,不真实的光感,满眼的亮片、蕾丝、绢花、彩色玻璃,尤其是那不分年龄身份的“片子头”,都是冷漠的工业流水线上的一环而已。
实际上爱这种风格的也大有人在,“新红”的视觉效果让我想起2007年的日本电影《恶女花魁》,也是由女性执导,讲的是古代妓女故事,大量棚拍,画面妖冶绚丽,各种现代元素。电影是根据漫画改编的,导演很清楚这是一部形式大于内容的实验作品。而“新红”明明已经快成漫画了,“原著”的旗子怎么还打得下去呢?难怪“新红”出炉后,很多人开始怀念87版那些服装、发型、首饰、刺绣,至少透出一种有人情味的精美细致。
有道是“画鬼容易画人难”,“新红”剧组好像从一开始就直奔画鬼的路子上走,一切以蒙混过关为标准,以为只要有阴谋权欲、偷欢吃醋,有一群富二代打情骂俏就足够了,至于那是不是《红楼梦》根本不重要,只要制造个娱乐热点,捧红些明星,落得发财,观众谁会较这个真呢,比“新红”烂得多的古装剧不是多了去了?殊不知今天观众对“新红”的恶评,也是对这些年来中国导演自作聪明、心浮气躁,接连制作出烧钱的所谓“古装大片”的一种情绪反弹。
用巨资投入、大规模广告宣传簇拥出一个导演拍脑袋想出来的极其干瘪苍白的所谓创意,是否真是以后影视发展的主流?古典名著是否真就这么歹命,不配今人花点时间稍加体贴,而只能拿来拉大旗做虎皮,成为招财的幌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