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是一部千古不朽的文学名著。公认的作者曹雪芹祖籍东北辽宁,出身在南京,据推测到过苏州、扬州,十三岁迁居北京。在《红楼梦》中有南京、苏州、扬州、北京、辽宁的方言,这是理所当然但的。但是我们在《红楼梦》中却读到许多如皋方言和土话。
1,“猴”
举例:
十四回“凤姐笑道,‘便是他们作,也得要东西,搁不住我不给对牌是难的’,宝玉听说,便猴向凤姐身上立刻要牌,……”
二十四回,“宝玉便把脸凑在他(鸳鸯)脖项上,闻那香油气,不住用手摩挲,其白腻不在袭人之下,便猴上身去涎皮笑道:‘好姐姐,把你嘴上的胭脂赏我吃了罢’”
解:
“猴”本来是个名词,《红楼梦》这两段里把“猴”作动词用,形容宝玉“快跑”“窜”到凤姐和鸳鸯身上去。“猴”在如皋话中也和《红楼梦》一样当动词使用,在如皋话中“猴”是“快跑”的意思,如皋人很少说“跑步”,体育老师带领同学们跑步,老乡们会说:“先生和学生一块儿在‘猴’呢!”,又如“这孩子一放学就‘猴’到东、‘猴’到西”,再又如:“老二啊,你‘猴’到前头看看,打防役针的来了没有?”,这些话中的“猴”都是动词,自古以来如皋人一直是这样说的。
外省有些地方也说“这孩子又‘猴’到树上了或这个孩子‘猴’到墙上”,但,这里的“猴”是个副词,是“停歇”“栖息”“候”的意思,没有《红楼梦》中和如皋话中“快跑”“窜”动的意态,我们认为不能把它和《红楼梦》的方言相联系。
有趣的是把“猴”当动词用,只局限在如皋附近一两个县,一马平川往南几十里到南通地面,“猴”的意思全变了,变化之大,令人嘡目,那里人管“快跑”叫“溜”与“猴”南辕北辙,不沾一点边。南通人历来把“猴”当成男孩子专用名词,如:
“你老婆生的是丫头还是猴?”
“生了个猴。”
“恭喜啦!”,
南通男孩取名,字尾都拖个“猴”字,如“猪猴”、“狗猴”,即使取名“来福”、“来喜”也被叫成“来福猴”、“来喜猴”。
《红楼梦》中的“猴”字用法与如皋怎会一样呢?
2,“能过”
举例:
十三回,“秦氏道:‘婶婶,你是个脂粉队里的英雄,连那些束带顶冠的男子也不能过你,……’”。
解:
“能过”一词在如皋话中是能干、赶上、超过、超越、和聪明伶俐的意思,是妇女们赞扬、玄耀、疼爱子女惯用的词语,如皋发音为“能鸽”。
例如:一位少妇打手机说:“嫂子,你女儿‘能鸽’呢!今儿我去你家,只有小丫头一人,她又搬凳又倒茶,我说,‘你妈呢?’,她说,‘早起骑摩托进城,才刚来电话说遇到老同学,两人去超市,中午还要去吃喜酒,下晚才能到家呢。’你家小丫头今年才八岁,能说会道,真‘能鸽’,教人好喜欢!”,当今如皋妇女口头上赞扬小姑娘‘能鸽’竟二百多年前秦氏坠夸赞凤姐‘能过’是一样的口气。
3,“落后”
举例
四十四回,“不想落后闹出这件事来,竟得在平儿前稍尽片心,亦今生意中不想之乐也。”
解:
“落后”在这里是后来之意,当今讲“落后”是相对思想进步用词,或者是行进中位置前后而言。但在《红楼梦》中把“落后”视为事情发生的时间前后的次序,是与如皋方言一致的。
例如,两个如皋人对话:
“那年你们家盖楼房和我儿子娶媳妇哪个‘落后’些?”
“你家办喜事‘落前’,我家盖楼房‘落后’呢。”
4,“可恶(è)的”
举例
四十六回,“凤姐儿暗想‘鸳鸯素习是个可恶的,虽如此说,保不严他就愿意。”
解:
鸳鸯是贾母的贴身丫环,人品端庄,稳重细心,深得贾母信任,贾母的一切金银细软交她收藏,生活起居靠她安排,贾府上下都敬重她、称赞她。凤姐儿说她“可恶的”,决不是说她是恶人、恶毒、奸诈的小人,而是说她精细认真,头脑分明,“可恶的”是好的品德。这与如皋话中说的“恶人”是精于治家,处事在理,内外一分一厘都算得清清楚楚,甚至锱铢必计是一致的。如皋人在说某某人,很“恶”时,是带着一种羡慕、欣赏心情的。“恶”字在如皋土话中失去本意。如皋方言中的“恶”与凤姐儿说鸳鸯“可恶的”都是对人的称道,可说是异曲同工。
5,“越性”
举例
四十三回“贾母道‘这件事我交给珍哥媳妇了,越性叫凤丫头别操一点心受用一日才算。’”。
四十六回,“鸳鸯喜之不尽,拉了他嫂子,到贾母跟前跪下,一行哭,一行说,把刑夫人怎么来说,园子里他嫂子又如何说,今儿他哥哥又如何说,‘因为不依,方才大老爷越性说我恋宝玉,不然要等着往外聘,我到天上,这一辈子也跳不出他的手心去,终久要报仇的。……’”
解:
“越性”,在这里是“更加”、“越发” “干脆”的意思,如皋农村日常用语很少说“更加”、“越发” “干脆”等词,大都用“越性”两个字,如:我买短裙他反对,换个手机他不同意,我越性抱了台电脑回来他也不则声了。
6,“小照”
举例
五十一回,“桃叶渡怀古,‘衰草闲花映浅池,桃花桃叶总分离。六朝粱栋多如许,小照空悬壁上题。’”
解:
“小照”是古代肖像画的一种,如今称肖像画为“小照”的很少了,但如皋人称照片为“小照”,过去常听人说“上街拍个小照”,原来如皋人的“小照”自古有之,在《红楼梦》中我们发现了它的“原生态”。
7,“提琴”
举例
五十四回,“叫芳官唱一出《寻梦》,只提琴至管箫合,笙笛一概不用”
解:
这里的“提琴”是指“胡琴”,过去如皋人“拉二胡”也叫“拉提琴”,如皋人与《红楼梦》中人一样称“胡琴”为“提琴”。
8,“听说”
举例
五十七回,“宝玉忙笑道:‘你也太听说了,这是他好意送你,你不佩着,他岂不疑心。’”
解:
“听说”就是“听话”。“听说”有主动和被动两种,通常是主动的,如听“新闻、趣闻、丑闻”,人们听到后会进行交流和传播。被动的“听说”是听“说礼、说教、说理”人们处在被动受“教”的地位,如皋言语中的“听说”也是被动的,如《红楼梦》中这样运用的,例如教育孩子说“你到学校要‘听说’”,“到外婆家要是不‘听说’就让小舅把你送回来!”
9,“ 嗓”
举例
七十九回,“你不说收了心安分守己,一心一计和和气气的过日子,还是这样胡闹, 嗓了黄汤,折磨人家。”
解:
“ ”是“吃”, 是如皋特有的土话,带有侮蔑和训斥的意味,也不知道怎样写,更没见过文章上使用此字,电脑字库没有此字,大词海也未收集此字,如今竟在《红楼梦》(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中发现此字!而且使用的场合,和说话的口气与如皋如出一辙,真给如皋话赏脸。例如:夫妻失和,男的一脸怒气坐在桌旁,女的悪狠狠的端一碗饭向他门前一顿,吼道“你 啊!”,也有儿子儿媳不孝顺老人,粗声粗气喊;“来 哦!”
《红楼梦》中近百个南方方言,如:作,拐子,混说,寒毛,先不先,嚼蛆,不则一声,嚈气,样子,虼蚤,文风不动,作怪,客边,脸上滚热,不承望,色色,过了病气,拘礼,拉劝,孤拐,下处,狼犺,吊子,铫子,事体,作兴,挺尸,硬正……等等,这些方言,如皋人现在通用,南京、苏州、扬州也流行。因为如皋与南京、苏州,扬州同属长江下流官话地区,大家都讲,对此不足为奇。
而我们收集这九个方言却有五个特点:
(1) 这九个方言南京、苏州、扬州没有的。
(2)《“红楼梦”的语言艺术》(卢兴基、高鸣鸾著)中,以及互联网上也没有收集的。
(3) 外地人不会讲,只有如皋人能听懂能理解。
(4) 过去有音无字的土话,如今在伟大巨著《红楼梦》中找到了它们,
(5) 令人称奇的是这些方言、土话在《红楼梦》前八十回才有,后四十回竞未出现。而据考证前八十回才有是曹雪芹所著。
这就发生几个疑问:如皋方言为什么会出现在《红楼梦》中?曹雪芹能听懂、会讲如皋土话?曹雪芹与如皋有什么关系?这是值得我们探讨和深思的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