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市新华中学 龚惠林
设计指导思想 《红楼梦》是作为选修教材出现的,选修教材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探究式学习是以探究问题为主的学习方式,学生以问题为中心,在教师的帮助下,深入研究。在研究的过程中发现新的问题,然后又继续进行新的研究。探究的意义在于激发生命力和创造力,从根本上改变学习品质。探究的过程就是教学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敏锐地发现问题,主动去解决问题,最终获得知识,提高学习能力。因而《宝玉挨打》一文在教学中就要重点培养学生研讨、评析文学作品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着重认识宝玉挨打的根本原因及其社会背景,欣赏在这场矛盾冲突中出场的各色人物形象,了解运用舞台艺术的手法安排情节结构的特点。 教学目标 1.理清全文思路,抓住宝玉挨打这一中心事件,体会作品一波三折的情节设计方面的特色。 2.学会用比较的方法理解分析人物形象,透视人物性格,提高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3.体会宝玉挨打是两种思想观念的冲突,从而清醒认识封建家长制的虚伪和罪恶。 教学重点和难点 1.引导学生探求理解贾政和宝玉父子冲突的深层原因,理解文章深刻的内涵。 2.引导学生通过微妙的细节冲突,挖掘深层的矛盾,了解小说复杂的时代背景及丰富的社会思想文化内涵。 3.引导学生通过层层铺垫的情节、鲜明的人物形象,揣摩人物的个性化特征。 4.通过《宝玉挨打》引导学生正确的认识、接受家庭教育、学校教育;成熟面对现实的社会、未来的世界,选择、把握好自己的人生。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探究导入 父亲管教儿子是一个最寻常不过的家教话题,在我们看来,这样的一篇文章又能有多少可读之处呢?然而事实是,我们拿起书便放不下了,因为本文故事情节虽然简单,但每一个环节都设计的一波三折。小说正是通过对宝玉挨打这一事件的描写,揭示了宝玉挨打的根本原因及社会背景,同时也展示了相关人员对宝玉挨打所持的态度。 二、探究情节 1.快速阅读课文,思考小说的情节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全文分两部分,一是打前交待起因;二是宝玉挨打后众人的反应。 2.小说情节的开端交待的宝玉挨打的直接原因主要有哪些? 宝玉挨打的起因主要有三个: 其一是宝玉会见官僚贾雨村时无精打采,令贾政很不满意。书中多次写到宝玉被迫与这些官僚应酬,因为父亲贾政想让他多历练一些仕途经济上的经验。宝玉对此原极反感,今日更无兴趣,表明了他厌弃传统生活道路的思想倾向。 其二是宝玉与琪官的交往激怒了忠顺王爷,给贾政无端招来政治纠纷。贾府与忠顺府素无交往,显示两家不属于同一政治集团,本有芥蒂,所以贾政感觉事态严重。琪官又名蒋玉菡,是一位唱戏的优伶,当时属于地位卑贱的一类人。宝玉偏偏喜欢和这样的人交往,并且情趣相投,也是他叛逆性格的重要表现。 其三是贾环搬弄是非,污蔑宝玉逼死了金钏儿。宝玉不喜欢读书,却爱和丫鬟们厮混,颇受周围人猜忌。宝玉这样做,是因为他从少女们身上看到了清纯自然的一面,与浊臭蠢笨的男人形成了鲜明对比。他宁肯与地位下贱的丫鬟厮混,也不愿见贾雨村那样势利恶俗的官场中人,是其叛逆性格中最突出的表现。贾政对此早有不满,如今听信谗言,顿起教训之心。 3.宝玉挨打前有什么神情变化? 宝玉见贾雨村是“思欲愁闷”;回来听到金钏儿含羞赌气自尽是“心中早又五内摧伤;见到母亲是“进来被王夫人数落教训”;出门后是“茫然不知何往”“低头感叹”;与父亲“撞了个满怀”、“倒抽了一口气”、“垂手一旁站着”、“惶悚”; 忠顺府索人,起先隐藏事实,后被揭穿,“轰去魂魄”、“口瞪目呆”;宝玉听见父亲吩咐,知“多吉少凶”,找人报信又不能,“急的跺脚”,被逼出门去挨打。 4.宝玉挨打的前奏和挨打的过程,作者是怎样安排情节的? 采用逐层递进法,写得气氛愈来愈紧张。先写贾政不满于宝玉精神萎靡,次写忠顺府索琪官,接写贾环进谗言,终于激怒贾政。紧急情况下,宝玉却找不到人向内报信。遇到一个老婆子,偏偏耳聋,使气氛紧张到了极点。写贾政笞子,也是层层递进:先是小厮打,次是亲手“盖”,三是在王夫人到来后板子下得又快又狠,终至于要用绳子勒死儿子,冲突发展到顶点。 5.小说情节上一事紧接一事,层层深入,丝丝入扣,情节高潮到了非如此不可的境地。这其间贾政的神色变化也很有层进性,请找出对贾政神色变化的描写。 初见时“原本无气”,证明此时还未起波纹;但看到贾宝玉垂头耷耳,“应对不似往日”,语无伦次,“倒生了三分气”,微波渐起;忠顺府索人,使贾政“又惊又气”“目瞪口歪”,波浪已涌动;贾环告状,中伤之言犹如火上浇油,“大逆不道”使贾政神色“面如金纸”“眼都红紫了”,浪涛已拍天,矛盾激化到极点,打已成为必然。 6.宝玉挨打片断中也有偶然性的情节,请试着找出,看看它的出现有什么作用? 宝玉被喝禁在厅上,他料到挨打势在必然,连忙托人给贾母、王夫人报信。假想,如果贾母、王夫人此时得信,掀起的巨浪便会一下子平息,读者被吊起的胃口也会顿时放下。相反,高明的作者不但不如此做,反而利用偶然性的因素再来触发:机灵贴身的小厮焙茗不见踪影,好不容易遇到一个老妈子偏又是个聋子。偶然性的因素为必然性的结果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7.宝玉挨打的情节中集中反映出哪些矛盾冲突和人物关系? 宝玉挨打的情节中集中反映出父子矛盾、嫡庶矛盾、母子矛盾、夫妻矛盾等。 (1)贾政三“打”(父子矛盾) 一“打”,先由小厮们打了十来下。 二“打”,抢过板子,咬着牙狠命“盖了三四十下”。 三“打”,贾政见王夫人来,那板子越发下去的又狠又快。 (2)夫人三“哭”(嫡庶矛盾、夫妻矛盾) 一哭,是为了把宝玉从贾政的板子下解救出来,她采取的是以退为进的法子。 二哭,是因为看了宝玉的伤势,见宝玉“面白气弱”,不禁叫着贾珠哭道:“若有你活着,便死一百个我也不管了。” 三哭,“你替珠儿早死了,留着珠儿,免你父亲生气,我也不白操这半世的心了。这会子你倘或有个好歹,丢下我,叫我靠那一个!” 王夫人的眼泪不仅打动了贾政,唤回了贾政心中的温情,救下了宝玉,也哭出了自己的心事:儿子是自己的依靠,儿子在,自己“夫人”的地位就不会动摇。王夫人的三“哭”表现出贾府中的嫡庶之争的矛盾。 (3)贾母三“逼”(母子矛盾) 一“逼”,先嚷着“先打死我,再打死他”,责怪自己“可怜我一生没养个好儿子,教我和谁说去!” 二“逼”,责备贾政:“我说一句话,你就禁不起,你那样下死手的板子,宝玉就禁得起了?”并抬出贾政的父亲当年教训贾政的做法,训斥贾政的教导无方,使贾政表态:“从此以后再不打他了。” 三“逼”,“我猜着你也厌烦我们娘儿们”,“我和你太太宝玉立刻回南京去”。集中体现了老太太对孙儿发自内心的疼爱,使宝玉摆脱了父亲的毒打,甚至取得了这次冲突的最终胜利。体现了她作为“老祖宗”这一家庭最高地位的贵族老太太的气度、态势和影响。 (4)贾政三“求”(母子矛盾) 一“求”母亲千万不要生气。 二“求”母亲饶恕,并发誓“从此以后再不打他了”。 三“求”母亲千万恕罪。 三、本课小结 吴功正先生将《红楼梦》情节设计起伏跌宕的的特色概括为三态:一是“潜流暗滚”,矛盾的积聚时期,表面看似平静的水面,实际上内中包含着冲突和斗争的潜流;二是“惊涛大作”,对立双方矛盾冲突激化,失去了平衡,表面与内在都以非常的形态出现;三是“余波涟漪”,冲突过后,不是戛然而止,而是波纹荡漾,进一步深化矛盾,为下一轮冲突埋下伏笔。其中“宝玉挨打”这一片断就充分体现了这个特点。 板书小说情节结构图:
第二课时 一、探究导入 《红楼梦》里的人物众多,事件纷杂,曹雪芹用了一种“经济”的写法,借一个事件,把众多的人物卷进来,在同一场景中“逼现”每个人的性格,通过不同人物的行为言语及相互烘托与对比,使人物立体而丰满,本课我们就对“宝玉挨打”中的几个主要人物形象以及人物关系作些探究。 二、探究人物的个性 在《红楼梦》中,作者善于通过言语、动作、表情、心理的白描刻画人物性格,不同的人物有各自不同的外在言行和内在心理活动。下面对小说中的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作些探究。 1.贾宝玉的性格特点 探究一:宝玉会见时贾雨村是怎样的情形?他与金钏儿、琪官又是怎样的关系?说明了什么问题? 贾宝玉虽然是一个贵族子弟,但他鄙弃仕途经济,讨厌贾雨村这类贪赃枉法的“禄蠹”;当他听说丫头金钏儿投井自杀的消息后,难过得“五内摧伤”。这说明他有一定的不分尊卑、男女平等的思想;他与地位低下的戏子琪官的平等交往,互赠信物,也说明他蔑视封建礼教,有一定的个性解放思想。宝玉一向有“博爱”的胸襟,然而却不能为世人所理解。他尊敬每一个他认为值得尊敬的人,爱每一个他认为值得爱的人,这就是宝玉能够平等对待别人的一个根本出发点。他和蒋玉菡的交往,和金钏的交往正是如此。而对那些他认为可鄙的人,如贾雨村这等“国贼禄蠹”之流,自然内心里十分厌恶。所以,他在和贾雨村交往的过程中一直是敷衍了事。这种立场和贾政是根本对立的,这也是他挨打的必然原因。 探究二:宝玉为何总会受到父亲的责骂与挨打?你认为他应该挨打吗? 宝玉的厌恶读书,不与权贵结交,没有主仆贵贱之分,因而不符合贾政的封建正统思想,所以挨打。宝玉被责骂与挨打,实质是两种思想观念、两种人格类型的矛盾冲突的必然之事,是封建秩序、封建道德与追求自由和个性解放的叛逆人格的矛盾,是僵化了的“理学”与充满生命活力的“情性”的冲突,反映了曹雪芹对中国虚伪道学礼法的批判揭露,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新评估。因而他的顽劣,是对封建思想的叛道经离,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他的挨打是当然之事。 探究三:宝玉挨打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宝玉挨打这个事件表面上是写父亲教训儿子这样一件普通小事,实际上体现了父子俩尖锐的思想冲突。一方面是贾政望子成龙,希望儿子能读书做官,要的是道德文章,仕途经济,是光宗耀祖;另一方面是宝玉厌恶读书,不计身份地位,与大观园里的女孩厮混,结交优伶,违背了封建社会里“男女授受不亲”“长幼尊卑有序”的礼法。可见宝玉挨打的根本原因是他和父亲贾政思想观念、价值取向不同,是封建社会里,进步思想和腐朽思想的冲突。 总之,这是一个背叛封建礼教的贵族叛逆者的形象,他虽然被打的遍体鳞伤,但是当姐妹们前来看望他是,他仍表示“一生事业纵然尽付东流,也无足叹息”,“我便为这些人死了,也是情愿的”。这说明,他非但没有悔改之意,反而在叛逆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2.贾政的性格特征 探究一:贾府与忠顺府是什么关系?为什么会见到长史官“心存疑惑”、“暗暗思忖”?听到宝玉与琪官之事,为何“气得目瞪口呆”? 忠顺府是王府,贾府与之不来往,暗示他与之不属于一个政治集团,两者是相对立的。而此时他的内事务总官来访,却是来索要王府的“甚合心意”的戏子,这暗指以“戏子琪官”为导火索开展的集团之间的政治斗争。且宝玉卷入其中,戏子琪官又是如此地位低下之人,二人却互换礼物,更是让他感到政治斗争的压力与儿子不肖,因而忿怒。 探究二:贾政有几次哭?为什么他会哭? 宝玉挨打的过程中,贾政有三次哭,先是王夫人相劝时“泪如雨下”, 听到王夫人哭唤贾珠之名,更是“泪珠似滚瓜一般滚下来”,见到贾母后“跪下含泪”。三次流泪,一次比一次厉害,一次比一次伤心,细究其因,不难理解。宝玉是“光宗耀祖”的惟一希望,却偏偏行为偏邪性情乖张,因而使得贾政对宝玉这个不肖子不仅感到愤怒,而且感到后继无人、家道衰败的悲伤绝望。贾政和宝玉的冲突暗示着贾府这个封建贵族大家庭的行将败落。宝玉挨打只是悲剧的序幕,挽歌的序曲。 探究三:贾政是个怎样的人?他对宝玉的打骂是否可以理解为爱子心切又对母亲孝顺? 可以让学生自我总结,但是要让学生认识到他是封建社会秩序和道德的化身,打子孝母,都是因为他恪守封建等级制度,体现了坚决维护封建礼教的坚定性。 探究四:按中国社会的传统,父母教训孩子甚至打几下是无可厚非的。但是,贾政作为父亲为什么要下毒手置儿子于死地? 贾政认为,儿子如此发展下去,不仅会损害家族利益,而且有可能“酿到弑君杀父”的地步,即与宗法社会对立。这是思想保守正统的贾政所不能容忍的,所以他打宝玉下手极狠。这个事件表面上是父亲教训儿子这样一件普通小事,实际上体现了父子俩尖锐的思想冲突。贾政几乎把儿子打死,反映出正统思想对叛逆意识的极端仇恨。 总之,贾政是一个封建的卫道者形象。封建的纲常思想在他的脑海里根深蒂固,他在贾府中具有绝对权威,总是板着冷漠的面孔,令人畏惧,在外为官清正,认真走仕途之路。他希望宝玉能按照他的标准做人,“宝玉挨打”一回充分体现了贾政的封建家长制作风。贾政“端正”做人,孝敬贾母,严格教子,好像正人君子,而他也是娶妻又纳妾,道貌岸然,不惜对宝玉下毒手,到底是为他自己的脸面。 3.王夫人的性格特点 探究一:贾珠是谁?宝玉与他有怎样的关系?王夫人为什么多次提到他? 贾珠是宝玉的哥哥,乖巧伶俐,可惜早逝。王夫人提到贾珠,是用他作挡箭牌,唤起贾政心里的内疚感与温情。王夫人怀里抱的是宝玉,但哭的是贾珠,而且说,只要贾珠活着,哪怕宝玉死一百次,她也不管了。这说明在怨恨宝玉叛逆这一点上,她和贾政并没有什么区别。但是,作为母亲,她又爱子如命,因为“母凭子贵”。 探究二:王夫子的哭是她保护宝玉的法宝,在贾政面前是否生效?她护子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王夫人的用眼泪保护宝玉,不仅打动了贾政,唤回了贾政心中的温情,救下了宝玉,也哭出了自己的心事:保护宝玉实际上也是保证王夫人在嫡庶之争上取得胜利的关键,同时也表现出贾府中的嫡庶之争的矛盾。 探究三:怎样理解或看待王夫人的母爱? 王夫人是真正杀害金钏儿的凶手,一见贾政把贾宝玉打得半死,又要把他“用绳勒死”,就抱住宝玉放声大哭起来。表面看来,似乎王夫人对贾宝玉充满了母爱,但是这种母爱的真实内容又是什么呢?王夫人爱贾宝玉,想从贾政的棍子下把宝玉抢救出来,只不过是因为她现在只有一个儿子而已。这个儿子,虽然在她看来是一个不孝的“孽障”,但她不能失去这个“孽障”,因为失去这个“孽障”,就几乎等于失去了她的一切,像她这样一位正统夫人所应有的一切。在封建社会里,作为一个传宗接代的工具的女人,如果没有儿子,她就会失去存在的价值,冷淡凄凉的日子就会等待着她。很明显,贾环和赵姨娘把贾宝玉看做眼中钉,千方百计地想把他拨掉,正是为了这个利益上的争夺。所以,王夫人无论如何要保住这个“孽障”。 总之,王夫人也是封建家长制的典型。她吃斋念佛,信奉封建伦理道德,克守妇道,尊敬贾政。她把宝玉当成自己身分地位的法宝,一心想按封建道德的标准来培养宝玉,期望他能成为贾家百年之基的继承人。她处心积虑地安插下忠于封建道德的袭人监护宝玉,而把涉嫌将宝玉引上邪路的金钏、晴雯等人痛加责罚,驱除殆尽。课文中她面对宝玉挨打,不敢正面制止贾政,只是哭泣,又怕贾政气坏身体,由此也可窥见她的尊夫思想。 4.贾母的性格特点 探究一:贾母听闻宝玉挨打有何反映? 贾母“喘吁吁”跑来,“冷笑”、“不觉滚下泪来”、“抱着哭个不了”。贾母之哭表现了对孙子的怜爱之情,只是这种怜爱近乎溺爱。贾母一味地纵容溺爱,成为宝玉最强硬的保护伞,也使宝玉在叛逆的路上走得更远。 探究二:贾母是如何逼贾政就范的? 贾母是贾府的“老祖宗”, 是这一家庭拥有最高地位的贵族老太太。她利用贾政的封建社会思想所谓“事亲为大”、“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等观念逼他就范,如她先嚷着“先打死我,再打死他”;责备贾政:“我说一句话,你就禁不起,你那样下死手的板子,宝玉就禁得起了?”并抬出贾政的父亲当年教训贾政的做法,训斥贾政的教导无方,使贾政就范:“从此以后再不打他了”;但贾母仍步步紧逼,以“我和你太太宝玉立刻回南京去!”相逼他就范,直至贾政“苦苦叩求认罪”。这都集中体现了老太太对孙儿发自内心的疼爱,使宝玉摆脱了父亲的毒打,甚至取得了这次冲突的最终胜利。 探究三:贾母对宝玉的爱有什么特点? 贾宝玉确实在贾母的维护下,使他的种种带有反封建性质的叛逆行为,得到了不小的伸展。那么,贾母是否支持宝玉的叛逆精神呢?当然是否定的!为了宝玉,贾政和贾母之间有时也免发生一引起矛盾,不过,这同贾政和贾宝玉之间的矛盾不同,它不是两种思想的矛盾冲突,所以常常以封建主义的“孝道”来作为解决的方式。然而,贾母的爱宝玉也终究只是“溺爱”而已。 总之,贾母是这个封建家族的太上权威,这个把贾宝玉娇惯得深怕“灯穗子招下灰来迷了眼睛”的“老祖宗”,确实是贾宝玉惟一可以利用来反抗封建管制的有效力量。 三、探究人物的差异 1.通过宝玉挨打,体会贾政、王夫人、贾母在对待宝玉教育态度上有何相同与不同之处。 三人比较:①三人的教育出发点是相同的:由于三人皆属贵族社会的上层人物,都严格遵从封建的礼制,都希望宝玉能成为家族合格的继承人。 ②三人的教育方法不同:贾政爱得无情,王夫人爱得无理,贾母爱得发昏,但结果均以失败而告终,究其原因,是他们离宝玉的内心(想法)生活太远了。 贾政与王夫人相比。二人都认为宝玉该管教,但教育方法不同:贾政欲望之爱大于情感之爱,所以在行为上失之以严,除了讲大道理,便是骂甚或打,结果儿子叛逆。王夫人一方面依从宝玉以巩固自己的正室地位,一方面因痛失一子,对宝玉过分溺爱。宽大于严,其结果,对儿子的管教苍白无力。 王夫人与贾母相比。二人都过于骄宠,在行为上失之以宽。但是王夫人认为应有适当的管教,而贾母一味地纵容溺爱,成为宝玉最强硬的保护伞,以“孝道”的武器让贾政认罪,也促使宝玉能在叛逆的路上走得更远。 四、本课小结 探究小说,主要是探究人物的典型性格。探究人物的典型性格,就要扣住故事情节的发展,着意体会作品对人物所作诸多描写的表现力量。要在脑海中展开故事情节,展现生活图景,浮现人物形象,展开人物活动,铺开相关人物语言、行动所体现的矛盾斗争,着意体会典型人物在这矛盾斗争中的语言、行动等的表现意义,深刻理解典型人物的性格特征;从接触活生生的人物形象当中受到形象的感染,从体会人物个性当中理解人物性格的典型意义,理解作品的主题及其社会意义。《红楼梦》里的人物众多,事件纷杂,曹雪芹正是用了一种“经济”的写法,借“宝玉挨打”这一事件,把众多的人卷进来,在同一场景中“逼现”每个人的性格,通过不同人物的行为言语及相互烘托与对比,使人物立体而丰满。 五、开放探究(课后作业) 1.贾政要宝玉读四书五经,走封建仕途经济的道路这种做法是对还是错? 参考答案一:对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历来是中国家长传统而美好的愿望,而且在当时的社会,人们的价值观是“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读书考取功名是封建社会的惟一出路。因此,贾政做法是符合当时社会现实的,也是个人发展前途的最佳选择。 参考答案二:错。贾政的做法是家长专制的一种表现,将自己的意愿强加于儿子,不尊重儿子的个人理想追求,冷酷无情,缺少人文关怀。 分析:对与错是见仁见智的,引发学生讨论本身就是要激发学生多向思维的兴趣,答案不可惟一。学生只要言之有理,凭借他们仅有的阅历、知识面等阐发自己的观点想法即可,即使彼此间产生分歧也没关系,教师应给予充分的肯定与褒扬。教师可参与讨论,亦或旁观引导,最好不做定性的结论。 2.选择课文中的某个人物,写一段短评,300字左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