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大中小学语文作品及资料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哲士网 >> 作品 >> 现代 >> H >> 红楼梦 >> 正文

 

《红楼梦》专题辅导资料

红楼梦》专题辅导资料

此系身前身后事:红楼结构/73
 
推荐文本/73
l
 
资料链接/74l
 
研读交流/77l
 
参考选题/78l

开辟鸿蒙 谁为情种:红楼人物/79
 
推荐文本/79
l
 
资料链接/80l
 
研读交流/84l
 
参考选题/85l

假作真时真亦假:红楼环境/86
 
推荐文本/86
l
 
资料链接/87l
 
研读交流/90l
 
参考选题/90l

都云作者痴 谁解其中味:红楼主题/92
 
推荐文本/92
l
 
资料链接/92l
 
研读交流/96l
 
参考选题/96l

景夺文章造化工:红楼语言/98
 
推荐文本/98
l
 
资料链接/99l
 
研读交流/104l
 
参考选题/105l

眼前无路想回头:红楼文化/106
 
推荐文本/106
l
 
资料链接/107l
 
研读交流/111l
l 参考选题/112
 
 


此系身前身后事:红楼结构


现实生活中的人物与事件从来不是孤立的偶然的存在,但文学作品不能无选择、无安排地再现生活,如何驾驭题材、结构情节是其成功与否的关键。《红楼梦》的结构完整而针线绵密,它固然是曹雪芹卓越精湛的艺术创造,却又宛然天成不露人工斧凿之痕,是此前《三国演义》、《水浒传》等所不及的。
《红楼梦》结构成功的关键是作者全局在胸,能够按照主题的需要和生活的逻辑进行匠心独运的安排,使得每一个细节都尽量地发挥多方面的作用,彼此关合照应,紧紧围绕中心成为一个有机整体,显示出丰富的内容和深厚的意义。根据这一原则,《红楼梦》在结构上有三个鲜明特点,一是完整性。第二回冷子兴演说荣国府实际上概括了曹雪芹在全书八十回篇幅中关于大大小小的人物和事件的描写。关于宝黛爱情悲剧,小说一开始就在其所描写的现实人间故事之外设计了与贾宝玉和林黛玉有关的两个神话故事,交代了他们的身前身后事,暗示了他们的相爱及其最后的归宿,贯通了小说的主要情节。关于贾府盛衰,小说一方面借刘姥姥的眼睛,通过她三进贾府的不同观感表现贾府的衰败过程,另一方面也通过诸如贾母等人在几次元宵家宴上的不同感受渲染贾府的今非昔比,节奏鲜明而对照鲜明。此外像太虚幻境怡红夜宴等章节,都有意识地提示了若干人物的命运,前后关照,严丝合缝。二是丰富性。小说突破了传统小说的单线式结构,以贾府盛衰和宝黛爱情为基本线索,把众多人物和复杂、纷繁的事件组织在一起,这些人物、事件交错发展,彼此制约,构成了一个筋络相连、纵横交错但又主次分明、有条不紊的有机整体。三是真实性。小说主题深刻,意蕴丰富,但所有这些都融化在日常生活的叙述之中,不但使作者自己的人生体验具有充分的生活基础,而且使日常生活具有审美价值,真实再现了现实生活的现象与逻辑。通过这些努力,曹雪芹实现了由自身经历向审美创造的转化,使《红楼梦》包含了比传统文学作品远为丰富的生活内容和社会意义。

 推荐文本l

宝黛来历 
第一回 甄士隐梦幻识通灵 贾雨村风尘怀闺秀

贾府概况 
第二回 夫人仙逝扬州城 冷子兴演说荣国府

红楼梦曲 
第五回 游幻境指迷十二钗 饮仙醪曲演红楼梦

刘姥姥进府 
第六回 贾宝玉初试云雨情 刘姥姥一进荣国府

大观园被抄 
第七十四回 惑奸谗抄检大观园 矢孤介杜绝宁国府

l 资料链接
1
、俞平伯论《红楼梦》原本是一百一十回 
就结构来说,《红楼梦》超过了以前白话小说的名著。它的结构是完整的,谨严的;同时又是有变化的,不落入公式化的科臼。可惜书没有写完,无从全面地谈它的结构。有一点可以提到的,大概本书分为上下两部,五十四、五十五两回做它的分界。五十四回记元宵夜宴繁华极盛时,是个顶点,以后便走下坡路。原书大概本计划一百十回左右,恰好当它的一半。五十五回紧接五十四回,文章的境界风格迥不同,好像音乐上的变调,我认为这个评语是中肯的。

2周汝昌论《红楼梦》原本是一百零八回 
我的一个证据是,《红楼梦》从整个来看,到第五十四回是一个大分水岭,好比说就像房脊一样,他从开卷写,越写越好看了,开头不怎么引人入胜,只要是你看得下去,你越看,哎呀!那个曹雪芹的手笔展开以后,那真是渐入佳境,那个境界越来越好,使你无法放下手,你一直要看下去。在写到第五十四回笔下的这一年,年也过了,节也过了,就是说表面这个所谓,已经运用了种种的笔法都写得差不多了,他到了五十四回,就是那个最热闹的过年,过元宵节都写完了,笔调马上就开始改了——可也不是个骤然改,不细心的读者你还读不出来,可是如果你读完了一遍重新再分析,你就觉得它非常的清楚,从五十五回连故事的内容带他的笔调、感情,都改变了。那从五十五回以后,就是到了顶点的那半边了。那么我们就要问了:这个大布局,曹雪芹是不是无意安排的?那五十四回正是一半,两个五十四回加在一起,或者五十四回乘上二,是不是正好一百零八回?一百零八回如果前边照传统小说大都有一个所谓楔子,等于一个序幕,结尾往往也有一个小小的篇章,比如说一个什么榜,《水浒传》是天罡地煞的那个榜,《儒林外史》后面有一个什么榜……,《红楼梦》最后也有一个情榜,就是把书中所有的人物都列在榜上,每一个人给他下一个评语,叫做情什么,情情,情不情,情痴,情烈,如此等等。那如果前面有一个序幕,后面有一个情榜,一个短回,那么你如果愿意把它叫做一百一十回,还是完全符合的,这跟脂砚斋的话一点都不矛盾,如果你把这头尾除了不算在内,你看它正文,确实是一百零八回。我的另外一个证据就是,通过前八十回的全面分析,我发现他是九回一个大段落,很分明。他连写年月季节都是用九回做一个单位。同志们可能就要怀疑了,照你这个说法曹雪芹写小说还能有这么机械呀,你这个思想方法大有问题,他不是用计算机算数字呀!可是我们应当知道,我们古代的文人学士,他们写著作是最考究这些的,你知道这个,在古代,《九章》,《九歌》,《九辩》,九什么,多得很;作古诗古曲往往也是九首成一个组。那你如何能否认我们中国的文学这么一个传统,肯定到曹雪芹这里他就一定不运用吗?有的同志已经指出来,曹雪芹是楚骚之苗裔,就是说他是屈原的直系的继承者,他受《楚辞》的影响确实很深。

3、刘梦溪论《红楼梦》的前五回在全书结构中的作用 
冷子兴演说荣国府,通过贾雨村、冷子兴的村肆闲话,简明扼要地介绍了荣宁二府的大致轮廓,使读者心中先有一个影像,并且指出这个贵族大家庭衰朽没落的征兆:如今生齿日繁,事物日盛,主仆上下,安富尊荣者尽多,运筹谋者无一;其日用排场费用又不能将就省俭,如今外面的架子虽未甚倒,内囊却也尽上来了。寥寥数语,便深刻揭示了贾府政治和经济同时陷入危机的可悲情状。应该说,这是一种相当经济的叙述手法,既使读者初步接触到的贾府的本来面目,也为读者掌握贾府纷繁复杂的人物关系、矛盾冲突,提供了必要线索。脂砚斋在这回的回前总评里写道:
其演说荣府一篇者,盖因族大人多,若从作者笔下一一叙出,尽一二回不能得明,则成何文字。故借用冷字(疑字之误——刘注)一人,略出其大半,使阅者心中已有一荣府隐隐在心,然后用黛玉、宝钗等两三次皴染,则耀然于心中眼中矣。此即三染法也。
三染法三染法,我们且不管它,反正这种概括地介绍,便于叙述,便于阅读,是一种成功的结构手段。
《红楼梦》的总体艺术结构,是以宝、黛、钗之间的爱情和婚姻的悲剧为主要线索,通过对荣、宁二府为代表的贾、史、王、薛四大家族衰亡过程的描写,深刻批判了封建社会末期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各个方面。四大家庭是当时那一社会各种矛盾冲突的集中点,围绕它们所作的描写,是构成《红楼梦》艺术结构的基本支架。第四回提出护官符,通过薛蟠打死人命一案的描写,将四大家庭的内外关系揭露殆尽,就认识和掌握全书基本的矛盾线索来说,确实起到了纲领的作用。但是,第四回同前五回中其它诸回是不可分割的,它的作用是在同其它诸回的相互联系中发挥的,我们不能把这一回单独孤立起来或与其它回对立起来,应在联系中揭示它们的作用。
《红楼梦》这部书,情节太复杂了,人物太众多了,不单作者写起来感到繁难,苦于没个头绪可作纲领,读者读起来也不很容易,往往两三遍,还摸不着头脑。确实如毛泽东同志所说,得读上五遍左右,才能取得一定的发言权。因此有个纲领是十分必要的。同时十二钗是书里的主要人物,不预先作些交代,也不容易理解,不便于把握。王雪香在《红楼梦评赞》里写道:
一回至四回,已将贾府(原误作)、史薛亲戚家世大略叙明,黛玉、宝钗已与宝玉合并一处,入后可细叙居恒情事。然十二金钗尚未点明,若逐人另叙,文章便平芜琐碎,故以册、歌曲将各人一生因果逐一暗暗点出,后来便都有根蒂。但又不便如贾氏宗支,可借冷子兴口中细说,所以撰出一梦在虚无缥缈之境。
我以此论极切,道出了问题的真谛。

4、周汝昌论刘姥姥与《红楼梦》叙事方法 
为什么不从本府的人写起而先写刘姥姥?这有他的用意。作者不用说书人的口吻说话,不用第一人称,他先站在刘姥姥的角度来看贾府的众多人物,通过刘姥姥的眼睛来观察、认识贾府,把众多人物的关系、生活、环境……都显现出来,作者找了这样一个后来相当重要的人物来起线索的作用。我们看刘姥姥先奔荣府大门口,见到几个衣着华丽,挺胸突肚的男仆,她想进这个府,根本得不到合理的对待,甚至要开她的玩笑,亏得有一个年纪较大的男仆上前指点。接着写见周瑞家的。周瑞家的是太太的陪房,陪房和奶妈在当时有特殊地位,地位比般奴仆高,但并不管事,这次因为刘姥姥看得起她,为了显示自己在贾府的地位和体面,答应给刘姥姥引见,并且告诉刘姥姥,要见王夫人得先见凤姐,说这个少奶奶非同一般,如何长,如何短,两个人有一番交谈。见了凤姐,又有一系列的经过:凤姐的势派和特点,她的神情、面貌、待人……一切的一切,都跃然纸上。然后再从刘姥姥的眼里看这个大府,可真是了不起,不由得说开了粗话,当着凤姐说你老拔一根寒毛比我们的腰还要壮呢!这是庄稼人的话,很不文雅,在贾府中是不能说这种话的。尽管周瑞家的不断地使眼色,刘姥姥在紧张的精神状态下一点也没有觉察,还是继续说,接下来是求告——借钱。凤姐先告有困难,接着说那里还有做衣服的二十两银子没有发放,你不嫌少先拿了去用吧。喜得刘姥姥眉开眼笑……。同志们看看,这种关系写得多么生动、复杂。这就叫一喉而两声,一手而两牍。在我的感觉,曹雪芹是同时一喉能出数声,一手能写几笔字,不仅仅是。这时候,我们感到把贾府的种种都摆出来了。在刘姥姥眼里,贾府是了不起的富贵人家,其实这时贾府已经到了败落的末世,钱是真紧了。王熙凤告困难是真的,更不是为了对付一个村庄来的老太婆,故意叫穷,耍阴谋诡计。如果那么理解就会出毛病。刘姥姥一听凤姐告困难,心理直打鼓,以为没有指望,谁知后来一给就是二十两,简直大出意外。要知道这二十两银子在当时的份量,刘姥姥当时的感觉是什么样的,等等,这一切都要认真去体会,不能流水般的读过。

5、周汝昌论《红楼梦》中的暗线、伏脉、击应 
雪芹写《石头记》,明面之下有一条暗线,这暗线,旧日评家有老词儿,叫做蛇灰线,伏脉千里,其意其词,俱臻奇妙,但今日之人每每将有味之言变成乏味之语,于是只好将伏脉改称暗线,本文未能免俗,姑且用之。鲁迅先生论《红楼》时,也曾表明:衡量续书,要以是否符合原书伏线的标准,这伏线,亦即伏脉甚明。
伏脉暗线,是中国小说艺术中的一个独特的创造,但只有到了雪芹笔下,这个中华独擅的手法才发展发挥到一个超迈往古的神奇的境地。
如今试检芹书原著,将各回之间分明存在而人不知解的例证,简列若干,让我们一起来看看雪芹写书是怎样运用这个神奇的手法的——
当然,开卷不太久的《好了歌解注》,第五回的《红楼梦曲》与金陵十二钗簿册,……都是真正的最紧要的伏笔,但若从这些叙起,就太觉无奇”“落套了,不如暂且撇开,另看一种奇致。
我想从盖了大观园讲起。
全部芹书的一个最大的伏脉就是沁芳溪。
沁芳,是宝玉批驳了泄玉粗俗过露之后自拟的新名,沁芳是全园的命脉,一切建筑的贯联,溪、亭、、闸,皆用此名,此名字面香艳得很,究为何义呢?就是雪芹用情节点醒的:宝玉不忍践踏落花,将残红万点兜起,送在溪水中,看那花片溶溶漾漾,随流而逝!
这是众人搬进园子后的第一个情节,这是一个巨大的象征——象征全书所写女子的总命运!所谓落花成阵,所谓花落水流红,所谓流水落花春去也……都在反复地点醒这个巨大的伏脉——也即是全书的巨大的主题:千红一窟(),万艳同杯()”
第二十三回初次葬花,第二十七回再番葬花,读《西厢》,说奇誓,掉到池子里驼碑,伏下了一笔黛玉日后自沉而死,是沁芳具体表象,黛玉其实只是群芳诸艳的个代表——脂砚批语点明:大观园饯花会是诸艳归源之引,亦即此义。
这还不足为奇,最奇的是:宝玉刚刚送残花于芳溪收拾完毕之后,即被唤去,所因何也?说是东院大老爷(贾赦)不适,要大家过那边问安。这也罢了,更奇的是:宝玉回屋换衣,来替老太太传命吩咐他的是谁?却是鸳鸯!
就在这同一机括上,雪芹的笔让贾赦与鸳鸯如此意外地在了一条线上!
读者熟知,日后贾赦要讨鸳鸯作妾,鸳鸯以出家以死抗争不从,但读者未必知道,原书后文写贾府事败获罪,是由贾赦害死两条人命而引发的,其中一条,即是鸳鸯被害。贾赦早曾声扬:她逃不出我的手心去!借口是鸳鸯与贾琏有染,为他借运老太太财物是证据……
两宴大观园吃蟹时,单单写凤姐戏谑鸳鸯,说:二爷(琏也)看上了你……”,也正此伏线上的一环,可谓妙极神极之笔,却让还没看到后文的人只以为不过取笑儿”“热闹儿罢了。
胡适很早就批评雪芹的书没有一个PLOT(整体布局),不是一部好小说云云。后来国外也有学者议论雪芹笔法凌乱无章,常常东一笔西一笔,莫知所归……。这所指何在?我姑且揣其语意,为之寻例证吧:如刚写了首次葬花,二次饯花之前,中间却夹上了大段写赵姨与贾环文字。确实,这让那些评家如丈二金身,摸不着头脑!殊不知,这已埋伏下日后赵、环勾结坏人,陷害宝玉(和凤姐)的大事故了。二次葬花后,又忽写贾芸、小红,也让评家纳闷:这都是什么?东一榔头西一锤子的?他们也难懂,雪芹的笔,是在热闹”“盛景中紧张而痛苦地给后文铺设一条系统而有机的伏脉,宝玉与凤姐家败落难;到神狱庙去探救他们的,正是芸、红夫妇!
这是杂乱无章吗?太有章了,只不过雪芹这种章法与结构,向所未有,世人难明,翻以为而已。
雪芹是在谈笑风生”——却眼里流着泪蘸笔为墨。
所以,愈是特大天才的创造,愈是难为般世俗人所理解。雪芹原著的悲剧性(并且为人篡乱歪曲),也正在于此。
——
击腹则首尾俱应。雪芹的神奇,真做了这种境界,他的貌似闲文”“戏笔的每一处点染,都是一条()暗线(包括多条分枝线)上的血肉相联、呼吸相通的深层妙谛。

6、王蒙论《红楼梦》的结构特点 
《红楼梦》在结构上喜欢用先鸟瞰后铺陈展开的方法。所以开宗名义先讲题旨题名,先讲石头的故事、神瑛侍者与绛珠仙的故事,先由冷子兴演说荣国府,再写林黛玉自外面进入荣国府,再写刘姥姥进荣国府,然后这才慢慢将各种人物各种情节开动表演起来。在爱情描写上亦是如此。在大致上尚未展开写各人的爱情经验之前,先来一段贾宝玉神游太虚境,先来一段谜语式的对于金陵十二钗的命运的概括性预言,先给读者摆出一个大概的阵式——叫作迷魂阵也可以,然后才有彼时彼地的栩栩如生的描述。读了太虚幻境章节,读者当更受到吸引愿意去知其详去亲身领略一番(所谓亲身领略当然也只是书本上的),这样太虚幻境一章就起了导游的作用,悬念的作用。而当读到那些生动的宛如正在进行时的描述时,读者却已经预知了哪怕是充满了青春活力的事件后面的悲惨结局,悲凉之雾,遍彼华林(鲁迅语)。这样太虚幻境一章就起了间离作用,再写得栩栩如生也好,正在进行感同身受也好,其实都是破灭后的回忆,梦幻般的追思,给整个《红楼梦》谱出了挽歌的主调,使一切现在进行时都成了过去完成时,如同看戏,幕开了以后演得无论何等红火,观众知道,甚至观众也在期待着剧终落幕、鼓掌谢幕后的岑寂。这在审美上,是很有一番效果的。

l 研读交流
1
、贾宝玉和林黛玉以其独特的个性和追求徘徊在当时的社会文化规范之外,实际上具有叛逆的意义。他们的希望和痛苦,既表达了人类情感生活中的共同追求,又与普通人性有很大差异。石头入世绛珠还泪两个神话对理解贾宝玉与林黛玉有什么意义?
2
、曹雪芹通过对历代野史和才子佳人小说的批评表达了自己的创作思想,其核心观念是真实性。这一观念在小说中有哪些具体表现?
3
、《红楼梦》仙曲十二支和新制《红楼梦》十二支提前交代了《红楼梦》若干重要人物的命运,请就其中之一加以分析。
4
刘姥姥一进荣国府一回对全书结构相当重要,实际上是借她的眼睛向读者介绍荣国府各方面的情况。现代作家茅盾的《子夜》一开始,也是通过吴老太爷的丧礼概括上海工商界的形势和吴荪甫的处境。试说明这种写法的优点。
5
、一般认为,抄检大观园是贾府由盛而衰的转折点。请结合全书说明这次内部抄检和贾府最后被抄的关系。
6
、比较王熙凤、贾探春、睛雯、贾迎春、贾惜春等人在抄家时的不同态度,并设想如果自己在场会有什么言行。
7
、在本专题参考选题中选择一题,或结合本专题学习内容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并与同学交流。

l 参考选题
谈《红楼梦》中的神话与小说结构的关系
太虚幻境分析红楼人物的命运
贾宝玉与林黛玉的身前身后事
抄家之后的贾宝玉
林黛玉眼中的贾府
刘姥姥所看到的贾府的衰败
大观园的变迁
元、迎、探、惜与《红楼梦》的悲剧结构
《红楼梦》是如何开头的?
《红楼梦》前五回与全书结构有什么关系?
《红楼梦》前八十回的高潮
《红楼梦》的时间转换
《红楼梦》的对比艺术
《红楼梦》结构的多层次性
《红楼梦》叙事中的抒情性
《红楼梦》中前后对应
《红楼梦》的虚实关系
《红楼梦》与春秋笔法
 


开辟鸿蒙  谁为情种:红楼人物


对普通读者而言,《红楼梦》价值首先在于它塑造了众多令人难忘的人物形象。据统计,小说中有名有姓的人物就有四百多个,其中较有个性的也不下百人。《红楼梦》与其他古典小说的首要区别就在于它对人物的强烈兴趣,甚至在描写那些无足轻重的人物时也不因循陈规。
首先,《红楼梦》的人物个性鲜明,栩栩如生,具有多重性格,打破了以往小说写人类型化的特征和好人一切都好,坏人一切都坏的写作模式。清初曾流行着不少老套的浪漫传奇小说,其中的才子佳人虽然才貌俱佳,却缺乏个性,通常都以婚姻幸福为结局。而红楼人物却有自己清晰的面目和独特的性格。贾宝玉、林黛玉等人虽然才貌双全,性格命运却全然不同于那些小说中的男女主角。有些次要人物仅昙花一现,然而只此寥寥数笔,却将面目性格勾勒得十分鲜明。对于主要人物,作者善于根据人物的不同地位、不同关系,分别通过不同情节,从不同的角度层层深入地镂刻出他们最主要的性格特征,对人物其他方面的特征则采用了前后重点不同的补充描写的方法,从而使这些形象表现得十分深刻、饱满,给人以不可磨灭的印象。对比较次要的人物,一般是先用淡淡的几笔带过,待到一定的时机,就抓住典型事件集中描写,突出其性格特征。书中的女主角黛玉与晴雯、宝钗和袭人,向来被视为两组性格类似的人,然此四人各有个性,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绝不相混。
其次,作者对所描写的人物大都寄寓了深刻的理解和同情,因此能够探索到人物灵魂的深处。把《红楼梦》与《三国演义》、《水浒传》等书比较,不难发现曹雪芹以悲悯的眼光俯视个体生命的卑微与无奈,尤其是对女性充满了同情和尊重。这些人物都植根在社会生活环境和各自具体境遇之中,都活动在纵横交错的复杂的社会关系之中,其性格、情感、命运等等受着多种客观因素的影响和牵制,包含着复杂的甚至相互矛盾的因素,但他(她)又不是消极地接受环境的安排,而是以自己的希望和追求在改造、创造着自己的环境。正因为这种新的价值观,作者才真实地写下了千红一哭万艳同悲的人间悲剧。对于王熙凤这一敢作敢为甚至心狠手毒的人物,作者也精心刻划了她的才干、聪明及其不幸结局。至于像薛宝钗、袭人等这些并不令读者十分喜爱的人物,作者也不是单纯的谴责、揭露,而是深入其处境和心理把微讽与同情结合起来,取得最大的真实性。
《红楼梦》人物刻划的特点是,以日常事件与生活场景为环境,通过大量的生活细节和日常活动,在人物行动中表现人物性格;善于在广阔的社会联系中,从不同角度,多侧面地刻人物的性格;善于通过对立人物的对比、相类人物的相互映衬来显示人物性格、思想的特点和差异;善于通过大场面、大事件、把人物安插在冲突的漩涡之中,从人物对事件的态度来显示他们各自的思想活动和性格特征;善于运用各种艺术手段来描写人物的心理,提示人物的精神面貌;善于创造适合人物思想、气质、性格的生活环境和不同的意境来烘托人物的气质和性格。

 推荐文本l

宝黛初见 
第三回 贾雨村夤缘复旧职 林黛玉抛父进京都

凤姐管家 
第十三回 秦可卿死封龙禁尉 王熙凤协理宁国府 
第十四回 林如海捐馆扬州城  贾宝玉路谒北静王

倾诉肺腑 
第三十一回 撕扇子作千金一笑 因麒麟伏白首双星 
第三十二回 诉肺腑心迷活宝玉 含耻辱情烈死金钏

宝玉挨打 
第三十三回 手足耽耽小动唇舌 不肖种种大承笞挞

睛雯夭折 
第七十七回 俏丫鬟抱屈夭风流 美优伶斩情归水月

l 资料链接
1
、《红楼梦》中贾母论才子佳人小说 
这些书都是一个套子,左不过是些佳人才子,最没趣儿。把人家女儿说的那样坏,还说是佳人,编的连影儿也没有了。开口都是书香门第,父亲不是尚书就是宰相,生一个小姐必是爱如珍宝。这小姐必是通文知礼,无所不晓,竟是个绝代佳人。只一见了一个清俊的男人,不管是亲是友,便想起终身大事来,父母也忘了, 书礼也忘了,鬼不成鬼,贼不成贼,那一点儿是佳人?便是满腹文章,做出这些事来,也算不得是佳人了。 比如男人满腹文章去作贼,难道那王法就说他是才子,就不入贼情一案不成? 可知那编书的是自己塞了自己的嘴。再者,既说是世宦书香大家小姐都知礼读书,连夫人都知书识礼,便是告老还家,自然这样大家人口不少,奶母丫鬟伏侍小姐的人也不少,怎么这些书上,凡有这样的事,就只小姐和紧跟的一个丫鬟?你们白想想,那些人都是管什么的,可是前言不答后语?……这有个原故:编这样书的,有一等妒人家富贵,或有求不遂心,所以编出来污秽人家。再一等,他自己看了这些书看魔了,他也想一个佳人,所以编了出来取乐。何尝他知道那世宦读书家的道理!别说他那书上那些世宦书礼大家,如今眼下真的,拿我们这中等人家说起,也没有这样的事,别说是那些大家子。可知是诌掉了下巴的话。

2、《红楼梦》中兴儿论王熙凤 
[
贾琏的小厮兴儿评说王熙凤]提起我们奶奶来,心里歹毒,口里尖快。……如今合家大小除了老太太,太太两个人,没有不恨他的,只不过面子情儿怕他。皆因他一时看的人都不及他,只一味哄着老太太,太太两个人喜欢。他说一是一,说二是二, 没人敢拦他。又恨不得把银子钱省下来堆成山,好叫老太太,太太说他会过日子,殊不知苦了下人,他讨好儿。估着有好事,他就不等别人去说,他先抓尖儿,或有了不好事或他自己错了,他便一缩头推到别人身上来,他还在旁边拨火儿。如今连他正经婆婆大太太都嫌了他, 说他雀儿拣着旺处飞,黑母鸡一窝儿,自家的事不管,倒替人家去瞎张罗。若不是老太太在头里,早叫过他去了。……嘴甜心苦,两面三刀,上头一脸笑,脚下使绊子,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都占全了。

3、鲁迅论《红楼梦》人物描写的真实性 
至于说到《红楼梦》的价值,可是说中国底小说中实在是不多得的。其要点在敢于如实描写,并无讳饰,和从前的小说叙好人完全是好,坏人完全是坏,大不相同,所以其中所叙的人物,都是真的人物。总之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它那文章的旖旎和缠绵,倒是还在其次的事。

4、何其芳论《红楼梦》人物描写的差异性 
为了使人物的性格鲜明,《红楼梦》还常采取这样的写法:关系很亲近的人总是写得个性的差异很大,使人决不至于混淆起来。迎春、探春、惜春三姐妹是这样。花袭人和晴雯,尤二姐和尤三姐也是这样。薛蟠和薛宝钗是一母所生的兄妹,然而一个是封建地主阶级的标准淑女,一个却是那样横蛮和没有文化的混人。人的性格本来有很多差异。人的性格的形成的原因也很复杂。阶级出身当然是形成人的性格的一个基本条件,然而并不是唯一的条件。因此,同一的阶级,同一的家庭环境,甚至是一母所生,而性格上仍可以有很大的差异。曹雪芹写的是小说,并不是各个人物的性格的形成史;因此他在我们面前展开了生活,异型了人物的性格的千差万异,但常常并不详细交代这些差异到底是怎样形成的。不仅薛蟠和薛宝钗,尤二姐和尤三姐这样的一些人物,就是贾宝玉的性格为什么和贾珍、贾链等人那样不同,也并没有把所有的条件都写出来。有些研究《红楼梦》的同志企图从小说中去找出形成贾宝玉的性格的全部原因,那是失之拘泥的。

5、王昆仑论贾宝玉的女性崇拜 
宝玉的过分的女性崇拜,是与他对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的污浊的厌恶分不开的。而女子在封建宗法社会受压迫最深重,因此崇拜之中也包含着同情。在任何场合他都能独特而深细地去探索着女性的情感,而自然地发生共鸣。晴雯发脾气,大撕扇子,他认为响得好听,他从晴雯的快感中得到快感。龄官蔷,他也随着她的笔触而痴迷了,甚至只想到下雨淋湿了她,而不知道淋湿了自己。藉官烧纸,他不管为了什么内容直接地掩护她。偶然撞见焙茗和一个小丫头的幽会,他认为焙茗连岁数都没有问清,那女孩子真可怜!可怜!那女孩子已经跑了,他还追出去叫道:你别怕,我是不会告诉人的!这一段小插话使读者发见宝玉保留着人间最无邪的原始性的同情心。在平儿挨打之后,宝玉喜出望外地为她换衣服、洗手帕、拿水、拿粉、拿胭脂,做种种细心的服役,作者说宝玉因自来从不曾在玩意儿前尽过心,深以为恨今日也算是今生意中不想之乐,因歪在床上,心内怡然自得此外如欣赏莺儿之编结丝络子,强请玉钏儿尝莲芯羹,偶然替香菱借一条裙子供她替换,偷偷地为妙玉送一张谢柬,听刘姥姥讲雪中抽柴女儿的故事等,虽然当时的情绪或是暗淡,或是空虚,或是焦灼,各有不同,但其心理根株都不外是在对当时的社会环境产生厌恶之后,追求他所特有的灵魂的安慰。

5、刘大杰论林黛玉是封建社会妇女们才华和苦痛的总结 
林黛玉这一悲剧典型,是中国古典文学里出现的最优秀的妇女典型。在中国几千年来的封建社会里,在封建社会古典文学里,我们看见了许多苦痛的优良的妇女形象,但是在她们的身上,总令人感到缺少这一点或那一点什么东西。《红楼梦》的作者,以精巧无比的艺术笔力,选择、比较、概括、综合过去妇女们的各种特征,精心结构地创造出来这个完整的新型的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她有高度的文学天才,清醒的哲学头脑,高尚的情操,真挚的热情,她鄙视封建文化的庸俗,她诅咒八股功名的虚伪,她不谄上骄下,不贪图富贵,她用生命来争取她的理想,不屈服不投降,不同流合污,为了坚持自己完整的人格与幸福的爱情,她斗争到最后一分钟。在她的头脑里,我们看见了刘兰芝、李清照、朱淑贞、崔莺莺、杜丽娘各种灵魂各种智慧或多或少地点点滴滴的交流。在这种意义上,这一典型形象,是长期封建社会妇女们的才华与苦痛的总结。

6、王昆仑论宝黛爱情的特殊之处 
《红楼梦》作者写宝黛恋爱最深刻,也最特殊之处,就是他描绘出他们一方面爱的火焰非常炽烈,一方面爱的情绪又无法交流。宝玉平日对一般女性所习惯的吃口红之类的胡缠斯混,遇到了黛玉就一概不能适用。他每到了黛玉面前就似乎变成天下第一蠢材,除了说出那些天诛地灭你死了我当和尚粗直的誓言之外,什么话也说不好。黛玉之对宝玉,在人多的场合她总是嘲笑他,在人少的场合就闹猜忌纠纷。宝玉呢,就总想借助于才子佳人的恋爱教材来打通一条交通线,这是最容易伤害黛玉应有的闺秀之尊严的,因此常从一个绮丽的晴天猛然引起惊人的风暴。
我们应当注意;作者在宝黛关系中并不强调黛玉之美貌这一点。作者曾刻出宝玉如何迷醉于宝钗的一只肥润柔美的手,又指出宝玉如何偶然受了鸳鸯的粉嫩的颈子的诱惑;然而对黛玉,他只在第一次见面时发见她有着微微颦锁的双眉。宝玉曾说黛玉像个神仙,却没有说她是美人。黛玉是被人公认的病态的美,这也可叫作痛苦的美吧?大智大慧而遭遇了苦难的灵魂,它是会发出一种奇异的光辉来的。被珠光宝气腻绿肥红所围困的宝玉,他所要追求的是抽象的超现实的灵感:黛玉幽僻的生活,奇逸的文思,超越的意境,对宝玉的确能给予一种别人所无有的满足。因此在宝玉眼中,她那疲弱的身材就成为脱俗,含愁的眉眼就显得是深刻了。成为宝玉心上万王之王的不是那艳冠群芳的宝钗,而是风露清愁的黛玉,就正因为只有她能使宝玉的灵魂清醒,升华,净化。
宝玉对黛玉产生崇高的感觉,黛玉对宝玉发生知己的感觉,这是由于两个人思想情分的相契和人生意识的共鸣。宝钗和湘云都曾劝宝玉学习仁途经济,都受了宝玉批斥;他对袭人说:林妹妹从不说这样的混账话。若说这话,我也早和她生分了黛玉听到这话之后,立刻觉得惊喜交集而引为知己:她发见宝玉在人生道路上是和自己一致的。宝玉睡午觉,宝钗偶然坐在他身边,忽然听见他梦中喊骂和尚道士的话如何信得?什么金玉姻缘?我偏说木石姻缘这不分明是作者在为宝玉的潜意识发表宣言吗?宝黛二人致地扬弃传统的庸俗的生活规律,一致地不屈从于金玉命定婚姻论。有着共同的反封建的思想作基础,所以才构成不可打破的恋爱关系,作者很正确地揭示出了他所希望的生活准则。

7、何其芳论宝黛爱情悲剧的必然性 
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悲剧的必然性,还不只是由于个别的封建制度。不幸的结局之不可避免,不仅因为他们在恋爱上是叛逆者,而且因为那是一对叛逆者的恋爱。封建统治阶级固然很强调所谓风化,所谓男女之防;但如果并不触犯更多的或者更根本的封建秩序,仅仅在男女关系上有些逾闲越检,对于本阶级的男了,还是完全可以赦免的。在《西厢记》所从取材的《会真记》里,我们就可以见到这种事例。那也是一个悲剧的结局,然而那只是女方的悲剧。至于那个男主人公,当时的人不但不责备他始乱终弃,反而多称许他为善于补过。贾宝玉却不但在林黛玉死后仍然爱着她,不象张生那样悔改,而且他对于一系列的封建制度都不满和反对。他反对科举、八股文和做官。他违背封建社会的男尊女卑和严格的等级制度。他讨厌封建礼法和家庭的束缚。他把四书以外的许多书都加以焚毁,那当然包括许多封建统治阶级极力提倡的著作。这样一个大胆的多方面的并且不知悔改的叛逆者,是不能得到赦免的。这样一个叛逆者,林黛玉却同情他,支持他,爱他,而且她本人也并不是一个驯服的女儿,等待着她的自然也就只有不幸的命运了。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悲剧是双重的悲剧。封建礼教和封建婚姻制度所不能容许的爱情悲剧和封建统治阶级所不能容许的叛逆者的悲剧。曹雪芹把双重悲剧写在一起,它的意义就更为深广了。封建制度封建道德的不合理和封建统治阶级的腐败,罪恶,不仅必然要激起人民的反抗,而且也必然要从它的内部产生一些叛逆者,中国过去的历史和文学都不断地记录了这样的事实。贾宝玉就是许多叛逆思想和叛逆行为的一个集中的表现者。

8、刘大杰论贾宝玉的逃避 
贾宝玉生活在那个前呼后拥花团锦绣的大观园里,他始终是孤独的、寂寞的、苦痛的,他时时在寻求自由,想飞到园子外边的天地里去,在两百年前,他找不着道路,找不着方向,他感到的只是窒息和空虚,他有时到佛经里去求安慰,有时又到庄子里去求解脱,那一些旧时代的残骸和虚无的阴影,毕竟不能医治这位青年的苦闷。贾政骂他的儿子为逆子,不错,宝玉的思想自然是没有完全越过旧时代的范畴,但在贾家、在贾政的眼里,他确是一个逆子。在他的行为和思想中,确实隐伏着一股对封建社会反叛的精神的潜流。他反对代表封建秩序封建道德的父亲,他轻视那些霸道荒淫的哥哥嫂嫂,他看不起科举功名,他说做八股文是禄蠹,是庸俗无耻,他反对父母包办的婚姻,他同情那些天真烂漫的少女。这位在大观园里横冲直撞的青年骑士,唯一的知己就是林黛玉。因此,他全心全意地想夺取林黛玉的爱情,作为追求生活的自由和个性解放的道路。他虽说把那块挂在颈上的实际是封建婚姻的象征的宝玉,几次摔到地上,想用力去砸碎它,然而是砸不碎,大家包围他防护他,结果那块玉仍然是套在他的颈子上。在《红楼梦》里,贾宝玉对于他的封建家庭,确实打过几次冲锋,结果是无法战胜那恶劣的环境,无法跳过那重重的陷阱,终于受了满身的伤。最后在失恋、苦痛、绝望的过程中,走上了逃避的出家的道路。他用了这条道路,对于封建社会的富贵功名伦理观念和其它的一切,作了消极的否定。

9、王昆仑论王熙凤的才智 
做贾府的当家媳妇是断乎不容易的。在那长辈、平辈、小辈、本家、亲戚和男女奴仆之间,彼此都有着极复杂的矛盾,若不具备独到的权术机变,一个孙媳妇辈的年轻女子是会被压得粉碎。可是她凭着她的才智与苦心,竟能够见风使船,多方应付。她的婆婆邢夫人要她去向贾母为贾赦讨鸳鸯做妾,她很巧妙地摆脱了。王夫人疑惑大观园中的绣春囊是她所有,她很委婉地洗刷了。王善保家的怂恿着王夫人搜检大观园,她心里觉得这是一种轻举妄动,也伤害了作为荣府当家奶奶的面子,她就自己站在侧面,消极参加,留给探春去给王善保家的以迎头痛击。凤姐生病,探春暂代家务,她很快地感觉到必会首先拿她作法子,同时也能识透探春的新政也必不会真正推行,于是就以退让迁就态度避免冲突。她看出贾母王夫人偏爱宝钗,就加倍铺张地为宝钗过生日;看出王夫人选定了袭人为宝玉的候补侍妾,就从各方面去优待袭人。李纨带领众姐妹声势浩大地找她加入诗社,她知道这不过是要她出钱,她就答应担任监诗御史职务,先出五十两银子,免得被人们看作是大观园的反叛。从农村来告帮的刘姥姥忽然为贾母所欣赏,她立记得发觉了这是老太太最妙的消遣品,就把这乡下老太婆当做宝贝看待了。作者对于这一位目光四射手腕灵活的少妇,随处都以极巧妙生动的手法加以刻,使读者到处接触到她才智的锋芒和活跃的形象。
《红楼梦》作者一面无情地揭发凤姐一切罪行,并不遗余力地刻出她独断独行、不恤人言、不顾后果的毅力。但另一面也深刻地剖析这位强者内心中多少矛盾与软弱之处。凤姐自称不信鬼神,可是贾瑞、张金哥夫妇、鲍二家的、尤二姐都是怎么死的能不能忘掉?舆论认为她过分精明,不是寿者相,说她左不积阴  就要短命,她心上能不留下深重的暗影?她生活条件中缺乏一个儿子,她唯一的一个女儿巧姐就要请刘姥姥起个名字,靠靠她的。她文化水平太低了,不懂一般闺阁中琴棋诗的消遣,在衣食享受权利争夺之外,并无精神生活可言。对于男性,为功利需要可以驱使,为精力剩余可以玩弄。但贾蓉后来竟帮助贾链偷娶尤二姐,刺痛了她的心。她唯一知己秦可卿死了,从此成为一个绝对孤立的人。对自己第一踏实的心腹丫环平儿,她仍不免要怀疑和防范。她压倒一切,也到处都树立敌人,曾几乎被死敌赵姨娘阴谋割害死。她知道自己是处在怎样一个危险的境地,曾对平儿说,自己得罪的人太多了,但是因为权利高、责任重,骑上虎背,虽然看破些,一时也难放宽。因此,她只能本着宁叫我负人,不叫人负我日暮途穷,则倒行而逆施之的理论,硬干下去。自己病越加重,精力越不够,越要勉强支撑,越要紧紧地握住支配权到自己死亡之日为止。

10、王昆仑论睛雯之死 
黛玉之死是一步一步走向枯萎。晴雯之死是骤然遭遇互残暴的摧折;所以黛之死的标题是《苦绛珠魂归离恨天》,而晴雯之死却大书特书《俏丫环抱屈夭风流》。读者对于黛之死在心理上是具有预期状态的,而晴雯之死却给读者情绪上以意外的打击,激起人们心中气如雷的愤怒。聪明的读者来信看到王夫人对于晴雯之深恶痛绝,片刻不许停留地把她赶出去,就会叫一声大事休矣。岂有那样憎恨晴雯而能容纳黛玉之理?
贫苦出身无文化教养的晴雯不懂得才子佳人的恋爱,高洁自尊的晴雯更不屑于干那些鬼祟下流的勾当。但在她心里却深藏着挚热的情感,不是惨遭迫害,命在垂危,自己也不会意识及此。到了死别吞声的一刹那,她才猛然痛切地感觉到了。极度强烈的悲愤与留恋,使她咬下自己的指甲,脱下贴身的小袄遗留给心爱的人。除此之外,她还能有什么?她还能作什么?

l 研读交流
1
、贾宝玉是贾府希望所在,他天真烂漫、任情纵性,拒绝传统礼教和世俗规矩,在其所处的环境中是一个异端人物。试根据贾宝玉出场前的侧面勾勒,出场后的肖像描写和《西江月》两首词,分析贾宝玉的人物形象。
2
、贾宝玉和林黛玉是《红楼梦》中最主要的人物,他们初次见面就有似曾相识的感觉。根据他们后来的情感关系和恋爱悲剧,说明这种似曾相识的合理性。
3
、同是写宝黛生死不渝的感情,试比较三十二回诉肺腑与八十二回惊恶梦在人物刻方面的不同之处?
4
、王熙凤是《红楼梦》着力描写的人物之一,是作者金紫万千谁治国,裙钗一二可齐家观念的体现。她性格生动,个性鲜明,同时也用心狠辣,弄权敛钱。读者中历来有恨凤姐、骂凤姐,不见凤姐想凤姐之说。结合凤姐管家一段说明王熙凤性格的多面性。
5
、《红楼梦》写了若干个丫环,睛雯是其中最为光彩夺目的一位。她不但个性鲜明倔强,也是除林黛玉之外贾宝玉的第二个知已。作者何以要浓墨重彩地写睛雯之死? 
6
、睛雯被逐出大观园的原因之一,是有人在王夫人面前说了她的坏话。在《红楼梦》中找出相关情节并略作评论。
7
、在本专题参考选题中选择一题,或结合本专题学习内容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并与同学交流。

l 参考选题
试论贾宝玉的思想倾向
贾宝玉为什么喜欢女孩子?
贾玉玉之外为什么还要有一个甄宝玉?
孙悟空与贾宝玉之比较
我看红楼女儿
比较《红楼梦》与《水浒传》对女性描写的不同及其原因
步步留心、时时在意说林黛玉的性格
论林黛玉的诗词与性格
贾宝玉与林黛玉不是冤家不聚头
薛宝钗的
王熙凤的出场
可爱复可恨的王熙凤
论贾母在贾府的地位
贾探春理家中表现的性格特点
贾政是否是称职的父亲?
史湘云与林黛玉之比较
妙玉性格论
花袭人与睛雯的对比
睛雯被逐的背后
黛玉、宝钗与睛雯、袭人是否有对应关系?
尢二姐与尤三姐
紫鹃与雪雁
鸳鸯与平儿
贾府中的下层人物
王善保家的与周瑞家的

 


假作真时真亦假:红楼环境


《红楼梦》的环境描写有两个意义,一是它把人物与故事置于广阔的社会环境和日常生活场景之中,二是它继承和发展了我国古典文学中情景交融的描写,善于把人物活动放在特定的环境气氛中,善于用环境变迁描写来推动情节发展,善于用细节描写来表现深刻主题。
首先,作者精心构造了作为主要人物的主要活动场所的大观园。这是与龌龊肮脏的现实社会保持距离的纯洁乐土,红楼女儿在此拥有了一个当时环境下相对自由的生存环境,如黛玉葬花宝钗扑蝶湘云醉眠龄官探春邀社怡红夜宴等诗情意的场景成为红楼绮丽、人生美好的象征。进而,作者深入到每个主要人物的小环境,如林黛玉的潇湘馆、李纨的稻香村、薛宝钗的蘅芜院、探春的秋爽斋、宝玉的怡红院等等,无论是室外环境还是室内布置,都直接衬托着人物的性格。像林黛玉住的潇湘馆:凤尾森森,龙吟细细湘帘垂地,悄无人声一缕幽香从碧纱窗中暗暗透出,这样清幽高雅的环境,只有林黛玉这样富有诗人气质的少女才配住在这里。
其次,作者敏感地叙述了贾府的衰败过程。从建筑格局到府内重要厅堂居室的陈设,从庭院内的曲廊甬道到大观园的规模风物,从频繁不断的家宴到花样百出的游艺,加上元妃省亲、灯谜谶语、清虚打醮、除夕祭祖、演戏唱文等等,贾府的日常生活无不是喜庆中透着悲凉,热闹中寓含着冷清,兴盛中寓藏着衰败。正是在贾府从烈火烹油,鲜花簇锦之盛最终走向家散人亡各奔腾运终数尽的过程中,红楼儿女体验了青春的烂漫和爱情的痛苦,弹奏出一曲末世悲歌。
第三,作者直接间接地反映了当时的政治社会环境。贾家不但与薛、史、王一起构成四大家族,成为一个社会阶层,由此扩展,以贾家为主、薛家为辅的贵族世家,又与上至皇宫,下至市巷、乡野的整个社会发生关联。
三种环境的相互依存而又内在贯通,展开了一幅宏大繁复而又跌宕起伏的贵族之家的生活卷。在这些现实环境之上,作者又虚构了一个隐隐绰绰的虚幻的神话世界,它不断暗示着红楼梦的宿命,使小说始终在花团锦簇的繁盛景象中透着幽凄悲凉的气息。

 推荐文本l

元妃省亲 
第十七回至十八回 大观园试才题对额 荣国府归省庆元宵

黛玉葬花 
第二十六回 蜂腰设言传心事 潇湘馆春困发幽情
第二十七回 滴翠亭杨妃戏彩蝶 埋香冢飞燕泣残红
第二十八回 蒋玉菡情赠茜香罗 薛宝钗羞笼红麝串

探春理家 
第五十六回 敏探春兴利除宿弊 时宝钗小惠全大体

寂寞联诗 
第七十六回 凸碧堂品笛感凄清 凹晶馆联诗悲寂寞

鬼哭潇湘 
第一百零八回 强欢颜蘅芜庆生辰 死缠绵潇湘闻鬼哭

l 资料链接
1
、鲁迅论贾宝玉对环境的敏感 
然荣府虽煊赫,而生齿日繁,事务日盛,主仆上下,安富尊荣者尽多,运筹谋者无一,其日用排场,又不能将就省俭,故外面的架子虽未甚倒,内囊却也尽了上来。(第二回)颓运方至,变故渐多;宝玉在繁华丰厚中,且亦屡与无常觌面,先有可卿自经;秦钟夭逝;且又中父妾厌胜之术,几死;继以金钏投井;尤二姐吞金;而所爱之侍儿晴雯又被逐,随殁。悲凉之雾,遍被华林,然呼吸而俯者,独宝玉而已。

2、俞平伯论《红楼梦》的环境描写 
作者尤擅长描写环境,沉浸空气。有透过人物的心理而境界变化的。如第三回林黛玉到的,第六回刘姥姥到的是同一荣国府,而在林黛玉眼中的荣国府跟刘姥姥眼中的荣国府大不相同。有随着时间情事而境界变化的。如同一大观园十七回是新造的空园,十八回是人工装点的,到了四十回刘姥姥进,进便是有人住的花园了。可惜后来败落的大观园,当在雪芹的残稿内,我们不能看见。今存八十回后半却也写了一些,如鸳鸯宝玉眼中的园景,也就够萧瑟的了。渲染空气的地方,如五十四回庆元宵,七十八回赏中秋,同一夜宴,同一盛会,而繁热凄凉,俨若冰炭不同的两个世界。那中秋晚上,无论贾母怎样的带头起劲,众人怎样的努力追陪,都是强颜欢笑而已。其实那时贾府并没有事实明显上的破败,而哀愁的预感已渗透了每一个角落里。

3、俞平伯论大观园由三种因素构成 
说到大观园,似乎贾宅的地点已经确定,大观园所在的问题也随着解决了。可惜并不这样的简单。这里有三种的因素:(一)回忆,(二)理想,(三)现实。以回忆而论,可在北京,亦可能在南京。曹兆罢官以后尽管住在北京,但作者忆想他家的盛时,在金陵曾有一个大大的花园,这可能性依然很在的,亦即所谓秦淮残梦忆繁华。袁子才所谓大观园即余之随园也,究竟是否谎话,亦不易确说。
以理想而论,窜楼阁,亦即无所谓南北,当然不完全是空的,我不过说包含相当的理想成分罢了,如十八回贾元春诗云,天上人间诸景备,芳园应锡大观名,显明表出想象的境界;否则园子纵好,何能备天上人间的诸景呢。而且京中的巨室豪门,附带的园林每每不大,事实上亦很明白的。
以现实而论,曹家回京后,还过了一段相当繁荣的时期,则他们住宅有小小的庭园自属可能。这就是真的大观园,再说明白些,即大观园的模型。地点随着住宅当然在北京西城,何况,宝钗诗芳园筑向帝城西,为最明确的内证。

4、周汝昌论《红楼梦》的” 
《石头记》的作者与批者在他们那时候要想表达自己独特的哲学思想,还无有合适的新的词语,只好从已有的各式哲学用语中去寻找、借用。实不得已,因此就创出幻情一词。在他们意中,是相等的,而义,本是随人随事而呈变化之意,这又是用以反对天不变,道亦不变天理的一个武器。所以,曹雪芹正是利用了字本身的俗义来写他自己的思想。我们不妨列表以明之:——
     
——————————

     
——————————
曹雪芹如此巧妙地摆出前一串的假语,实际为了表现后一串的真事。所谓甄士隐梦幻识通灵,说的正是真事既不得不加掩盖,则只能从梦幻这些假名假像中去辨认真情实事(石头灵情已通,即具有了思想感情)。自从锻炼通灵后,便向人间惹是非。那时世俗文士受宗教之影响,大抵承袭其词语意义,以人间世界为梦幻空无,雪芹则顺水推舟,却掉转过来,即用梦幻以指真实情境,这一点是否弄清楚,对理解《红楼梦》关系至为巨大。
满纸荒唐言”——”“”“语。
一把辛酸泪”——即真实情境。
以假掩真,实即用假存真,在曹雪芹的创作构思上,就是运用着他自己这个独特的辩证法

5、余英时论大观园的意义 
大观园是曹雪芹在艺术创造方面的伟大成就。这个成就具有两方面的意义:第一是为理想世界的活动提供了一个理想的场所,故园内的布置和气氛处处都和人物性格以及故事的发展相配合。这一层我已在《两个世界》中作了初步的分析。第二则是对中国园林艺术的传统作了一次最成功的综合,这一层现在已开始受到文学研究者的重视。这样创造出来的大观园是具有高度概括性的,因此它可以和许多18世纪的第一流真实园林具有若干相似之处,然而它决不可能和当时任何一个园林等同起来。

6、夏志清论大观园与人物的关系 
宝玉他们在大观园里过着优裕的隐居生活,在那短暂的时光中,他们企图延缓那步步压来的成年的重荷,诗社聚会便是他们在这方面所作的努力,然而,这种努力却是枉然,由此看来,其中的辛酸便也清晰可见。大观园是为宝玉的姐姐、贵妃无春的省亲而建造的。元春为了让弟兄妹们充分享受深居宫中孤寂凄清的她所享受不到的那种友情和温暖,特下谕令弟妹们进园居住,大观园从而成了他们的隐居之所。因此,从象征的意义上说,大观园可以看作是为这些惶恐不安的青少年设计的天堂,以消除他们对即将到来的成年所感到的悲哀。妙龄女郎在这里保持着处女的贞洁纯朴,享受着田园诗般的恬淡宁静,相互间的交往充满了诗意和温馨,而事精神病上她们正被养育以便送进婚姻市场。其他传统文化中的表少年通常都是急切地大步跨进成年的行列,去接受婚姻和工作的挑战,而这些少女,虽然她们也向往爱情,为将来担忧,但同时却又想无限延长她们天真无邪的岁月,惧怕步入经验的王国。有周围那些不幸的女子为样板,经验对她们来说,首先意味着对她们童稚的欢乐和宁静生活的强奸,意味着带堕落和不幸的后果。

7、刘梦溪论贾府与朝廷 
《红楼梦》里的贾府,由于跟皇室的特殊关系,朝廷中每一细小的动向都牵动着当权者的神经。第十六回写全家人丁正在庆贺贾政的生日,忽然门吏报说六宫太监夏老爷来了,唬的贾赦、贾政等一干人不知是何消息,忙止了戏文,撤去酒席,摆了香案,启中门跪接。待宣布让贾政入朝时,贾赦等不知是何兆头贾母等合家人等心中皆惶惶不定,不住的使人飞马来往报信。别看贾母这个老太君,每日里在众人围绕、孝敬、奉承之下安享荣华富贵,平常万事不操心,闭目休息也有丫鬟用美人拳轻轻捶腿,但一遇朝廷有什么事情,她立即警觉起来,有时不免要按品大妆,准备行动。江南甄府被抄,对贾母的震动最大,书中对此有一系列描写。所以,《红楼梦》这部书,在儿女喧笑的背后充溢着一种政治气氛,绝非家务事、儿女情几个字所能概括。曹雪芹虽然不是历史家,他在写作时却常常用史笔,使《红楼梦》比历史书更具历史感,如《红楼梦说梦》一书的作者所说,太史公纪三十世家,曹雪《红楼梦》与民族文化传统芹只纪一世家然雪芹纪一世家,能包括百千世家。这大约就是《红楼梦》不独研究文学的人喜爱,治哲学、历史、法律、经济的人也格外重视的原因吧。

8、周书文论《红楼梦》的情景交融 
曹雪芹十分讲究诗的情景交融意境的创造,在小说中很注意以周围景物的自然色彩,去衬托人物内心世界的感情变幻,使之借景传情;或依据人物精神世界的情趣变幻,来调节周围景物的情调,作到景随人移,从而创造出一种充满诗情意的醇美艺术意境。他常常将周围景物人格化、情趣化,使之与人物内心世界的情绪变化融为一体,可谓情景交融;或用人物内心世界的情波意澜,在周围景物中移情、寄托,使之奇趣横生,物皆著我色彩。令人赏心悦目,心驰神往。
潇湘馆的景物描写,就是林黛玉性格、情绪变化的衬托与写照。当她听说,元春谕令众姐妹和宝玉都要搬进大观园居住后,曾与宝玉一起高兴地商量选择何处居住说:我心里想着潇湘馆好,爱那几竿竹子隐着一道曲栏,比别处更觉幽静。宝玉听了也拍手赞成道:正和我的主意一样,我也要叫你住这里呢。栽就住怡红院,咱们两个又近,又都清幽。幽静,就是她心灵的基调,翠竹,就是她性格的象征。且看书中此时对潇湘馆的景物描写:
忽抬头看见前面一带粉垣,里面数楹修舍,有千百竿翠竹遮映。
只见入门便是曲折游廊,阶下石子漫成甬路。上面小小两三间房舍,一明两暗,里面都是合着地步打就的床几椅案。从里间房内又得一小门,出去则是后院,有大株梨花兼着芭蕉。又有两间小小退步。后院墙下忽开一隙,得泉一脉,开沟仅尺许,灌入墙内,绕阶缘屋至前院,盘旋竹下而出。
这院落,这景象,显得多么幽静,多么恬淡。这孤寂的环境,这富丽堂皇院落中清静的一角,不正是她寄居贾府,孤凄无依身世的物化?那笔直的翠竹,又何尝不是她不随流俗,孤标傲世的性格象征!心境与环境,景物与人物,就是这样应物象形,水乳交融地融合了起来,给人以多少联翩浮想啊!
当宝玉烫伤了脸,总不大出门,他俩常常在一起,灵犀相通,情爱依依,互相萌生了不言而喻的爱意恋情,心境十分舒畅欢快。她信步出门后,对周围的景物是这样看的:
看阶下新进出的稚笋,不觉出了院门。一望园中,四顾无人,惟见花光柳影,鸟语溪声。
而在她移步往怡红院去时,又见几个丫头舀水,都在游廊上围着看眉洗澡呢。这时的潇湘馆虽然是幽静的,恬淡的,然而仿佛洋溢着勃勃生机,稚笋破土进发,花儿流光溢彩,柳叶逞绿留影,到处是鸟语花香,溪水净净。就是到了怡红院,也是一派欢快气氛,丫头舀水,笑看眉洗澡,透露出多么喜悦生动的生活情趣。幽静中透出盎然生机,恬淡中现出欢跳生气!而宝玉看潇湘馆,又是另一番幽美景象:
只见凤尾森森,龙吟细细。举目望门上一看,只见匾上写着潇湘馆三字,宝玉信步走入,只见湘帘垂地,悄无人声。走至窗前,觉得一缕幽香从碧纱窗中暗暗透出。这时的潇湘馆显得多么清静、幽香,令人流连忘返啊!
当贾宝玉沉浸在对黛玉的爱情暖流里,第一次向黛玉表达火辣辣的情爱时,也是如此。他坐在沁芳边,展读着《会真记》,当书中张生莺莺的爱情,与自己心头荡漾的爱情波流相通时,周围的景物也显得五彩缤纷,充满欢情笑意。
正看到落红成阵,只见一阵风过,把树头上桃花吹下大半来,落的满身满书满地皆是。宝玉要抖将下来,恐怕脚步践踏了,只得兜了那花瓣,来至池边,抖在池内。那花瓣浮在水面,飘飘荡荡,竟流出沁芳闸去了。
这景物,这环境,真是情流物外,欢态可掬,那阵阵落红,满园春色,不正象征着他心头萌动着爱情的春意吗?他那惜落红,兜花瓣的动作,又多么传神地流露着、寄托着他对黛玉爱情的敬重与珍惜!
风刀霜剑严相逼,贾政怒打宝玉之后,黛玉与宝玉不仅在人生道路上遇到了严重阻挠,他们的爱情也受到了严重挫折。他们面临着严峻的生活考验,内心世界该有多少怒涛愤澜哪。此时的景物色彩就与人物的心境适应,发生了迥然不同的变化。当黛玉到宝玉处探伤回来,独立于花阴之下,望着贾母、王夫人、凤姐等,川流不息地去怡红院,不禁顾影自怜,为自己孤寂无依的身世伤感,泪流满面。在她移步回潇湘馆时,景色变化了:
一进院门,只见满地下竹影参差,苔痕浓淡,不觉又想起《西厢记》中所云幽辟处可有人行,点苍苔白露冷冷二句来,因暗暗的叹道:双文,双文,诚为命薄人矣。然你虽命薄,尚有孀母弱弟;今日林黛玉之命薄,一并连蠕母弱弟俱无。古人云佳人命薄,然我又非佳人,何命薄胜于双文哉?
在她进了屋内,在月洞窗内坐了,吃罢药后,对潇湘馆景色又写道:
只见窗外竹影映入纱来,满屋内阴阴翠润,几簟生凉。
同样是翠竹,却因心境的凄凉,而显得竹影参差,满屋内也因竹影映入,而阴阴翠润,几簟生凉,使人感到处处是凉意,处处是凄情。一切都象贾府当权者对待封建叛逆者那样,阴森森的,冷冰冰的,仿佛处处是凤刀霜剑。同样是甬道,以前给人的感觉是清静,这儿却用苔痕浓淡,显得门庭冷落,少有人行,衬托出她孀母弱弟俱无,孤凄无依的处境与心绪!周围的景色,都因她处境的险恶,心境的凄凉,而显得更加阴森了,凄凉了。心境与环境简直融而为一,一切景色都情化了、人化了、对象化了。

l 研读交流
1
、贾元春富贵已极,却感到终无意趣,还说皇宫是见不得人的去处。请你结合对中国历史、政治的了解,分析一下贾元春的心理。
2
、从进贾府到葬花时,林黛玉在贾府一直受到贾母等人的宠爱,但她却感到一年三百六十日,风霜刀剑严相逼的恐惧。你能说明其中的原因吗?
 3
、大观园曾经是红楼女儿的理想国,但抄检大观园、特别是林黛玉死后,贾宝玉却发现满目凄凉。请细读抄检大观园之后有关大观园的描写,说明贾宝玉所感的真实性。
4
、贾母为什么要给薛宝钗过生日,她达到自己的目的了吗?为什么?
5
、贾宝玉为什么会听到大观园并不实际存在的哭声?
6
、在本专题参考选题中选择一题,或结合本专题学习内容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并与同学交流。

l 参考选题
《红楼梦》中的”“观念与”“世界
贾府的政治靠山
比较荣国府与宁国府
说说四大家族的亲戚关系
贾政所结交的权贵
我看大观园
大观园与贾府其他场所的比较
分析贾宝玉与柳湘莲的交往
说说林黛玉在贾府的感受
贵族之家的小姐生活
抄检大观园为什么没有抄薛宝钗的住处?
《红楼梦》里的花及其象征意义
时序转换与《红楼梦》人物的环境
潇湘馆的环境描写
《红楼梦》中的家宴场景
解读白茫茫一片大地真干净
 


都云作者痴 谁解其中味:红楼主题


《红楼梦》的主题历来有争议。较有代表性的首先是爱情悲剧说。小说以清初社会政治生活为背景,深入细腻地描写宝黛的爱情幽微曲折及其悲剧结局,肯定了追求自由自主的叛逆人物,表达了对青春生命的礼赞及其悲剧命运的深沉叹息。这种爱的破碎、美的毁灭表达了对生命和生活的深刻体验和追问,打开了一向封闭的中国情感世界。其次是贾家盛衰说。小说描写贾府从表面上峥嵘轩峻蓊蔚洇润,实际上却是外面的架子虽未甚倒,内囊却也尽上来了的内在危机,到忽喇喇大厦倾覆、树倒猢狲散的可悲结局,同时也以贾府为中心淋漓尽致地表现了传统社会的全貌,以及它内部复杂而深刻的矛盾,贾府的衰败也使读者清楚地看到传统社会肌体的内部结构,昭示了这一末世必然走向灭亡的命运。再次认为小说主要是描写一个理想世界的兴起、发展及其最后的幻灭,原因不只在这个理想世界的脆弱,更在于这个理想世界自始就和现实世界是分不开的:大观园的干净本来就建筑在会芳园的肮脏基础之上,并且在大观园的整个发展和破败的过程之中,它也无时不在承受着园外一切肮脏力量的冲击。干净既从肮脏而来,最后又无可奈何地要回到肮脏去。
应当说,上述三种说法只是概略言之,并不排除其他解说。显然,像《红楼梦》这样的伟大作品,其主题意蕴是无限丰富的。在红学史上,几乎任何观念、任何方法都不能穷尽它的意义。从清末到当代,蔡元培的反清复明论、王国维的悲剧论、胡适等人的自传论、毛泽东的政治小说论、余英时的两个世界论等等,虽影响甚大却也只能从一个方面解释《红楼梦》。其实,我们的阅读和欣赏完全可以不受任何理论、观点的束缚,只要真正沉浸到红楼世界中,我们总能有自己的发现。《红楼梦》的伟大正在于它不断地召唤着读者的参与和对话。 

 推荐文本l

四大家族 
第四回 薄命女偏逢薄命郎 葫芦僧乱判葫芦案

宝黛痴情 
第二十九回 享福人福深还祷福 痴情女情重愈斟情
第三十回 宝钗借扇机带双敲 龄官划蔷痴及局外

黛玉归天 
第九十八回 苦绛珠魂归离恨天 病神瑛泪洒相思地

宁府被抄 
第一零五回 锦衣军查抄宁国府 骢马使弹劾平安州

宝玉出家 
第一二零回 甄士隐详说太虚情 贾雨村归结红楼梦

l 资料链接
1
、曹雪芹自述创作动机 
作者自云:因曾历过一番梦幻之后,故将真事隐去,而借通灵之说,撰此《石头记》一书也。故曰甄士隐云云。但书中所记何事何人?自又云:“今风尘碌碌,一事无成,忽念及当日所有之女子,一一细考较去,觉其行止见识,皆出于我之上。何我堂堂须眉,诚不若彼裙钗哉?实愧则有余,悔又无益之大无可如何之日也!当此,则自欲将已往所赖天恩祖德,锦衣纨袴之时,饫甘餍肥之日,背父兄教育之恩,负师友规谈之德,以至今日一技无成,半生潦倒之罪,编述一集,以告天下人:我之罪固不免,然闺阁中本自历历有人,万不可因我之不肖,自护己短,一并使其泯灭也。虽今日之茅椽蓬牖,瓦灶绳床,其晨夕风露,阶柳庭花,亦未有妨我之襟怀笔墨者。虽我未学,下笔无文,又何妨用假语村言,敷演出一段故事来,亦可使闺阁昭传,复可悦世之目,破人愁闷,不亦宜乎?”

2、鲁迅论读者对《红楼梦》各有所得 
《红楼梦》是中国许多人所知道,至少,是知道这名目的书,谁是作者和续者姑且勿论,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
在我的眼下的宝玉,却看见他看见许多死亡;证成多所爱者,当大苦恼,因为世上,不幸人多。惟憎人者,幸灾乐祸,于一生中,得小喜欢,少有  碍。然而憎人却不是爱人者的败亡的逃路,与宝玉之终于出家,同一小器。

3、蔡元培论《红楼梦》是政治小说 
《石头记》者,清康熙朝政治小说也。作者持民族主义甚挚。书中本事,在吊明之亡,揭清之失,而尤于汉族名士仕清者,寓痛惜之意。当时既虑触文网,又欲别开生面,特于本事以上,加以数层障幂,使读者有横看成岭侧成峰之状况。最表面一层,谈家政而斥风怀,尊妇德而薄文艺。其写宝钗也,几为完人,而写黛玉、妙玉,则乖痴不近人情,是学究所喜也,故有王雪香评本。进一层,则纯乎言情之作,为文士所喜,故普通评本,多着眼于此点。再进一层,则言情之中,善用曲笔。如宝玉中觉,在秦氏房中布种种疑阵,宝钗金锁为笼络宝玉之作用,而终未道破。又于书中主要人物,设种种影子以畅写之,如晴雯、小红等均为黛玉影子,袭人为宝钗影于是也。此等曲笔,惟太平闲人评本能尽揭之。太平闲人评本之缺点,在误以前人读《西游记》之眼光读此书,乃以《大学》《中庸》明明德等为作者本意所在,遂有种种可笑之傅会,如以吃饭为诚意之类。而于阐证本事一方面,遂不免未达一间矣。阐证本事,以《郎潜纪闻》所述徐柳泉之说为最合,所谓宝钗影高澹人,妙玉影姜西溟是也。近人《乘光舍笔记》谓书中女人皆指汉人,男人皆指满人,以宝玉曾云男人是土做的,女人是水做的也,尤与鄙见相合。

4、胡适论《红楼梦》是作者的自叙传” 
因为《红楼梦》是曹雪芹将真事隐去的自叙,故他不怕琐碎,再三再四的描写他家由宝贵变成贫穷的情形。我们看曹寅一生的历史,决不像一个贪官污吏;他家所以后来衰败,他的儿子批发市场亏空破产,大概都是由于他一家都爱挥霍,受摆阔架子;讲究吃喝,讲究场面;收藏精本的书,刻行精本的书;交结文人名士,交结贵族大官,招待皇帝,至于四次五次;他们又不会理财,又不肯节省;讲究挥霍惯了,收缩不回来:以致于亏空,以致于破产抄家。《红楼梦》只是老老实实的描写这一个坐吃山空”“树倒猢狲散的自然趋势。因为如此,所以《红楼梦》是一部自然主义的杰作。那班猜谜的红学大家不晓得《红楼梦》的真价值正在这平淡无奇的自然主义的上面,所以他们偏要绞尽心血去猜那想入非非的笨谜,所以他们偏要用尽心思去替《红楼梦》加上一层极不自然的解释。
曹雪芹所写的极富贵、极繁华的这个贾家,宁国府、荣国府在极盛的时代的富贵繁华并不完全是假的。曹家的家庭实在是红过富贵繁华的家庭。懂得这一层,才晓得他里面所写的人物。曹雪芹在这一回里面所讲的,我不写旁的事,我不写朝廷大事,我要写我一生认得的这些人,这几个人,尤其我认得的这几个女人,这几个女孩子。懂得曹家这个背景,就可以暴利这部小说是个写实的小说,他写的人物,他写王凤姐,这个王凤姐一定是真的,他要是没有这样的观察,王凤姐是个了不得的一个女人,他一定写不出来王凤姐。比如他写薛宝钗,写林黛玉,他写的秦可卿,一定是他的的确确是认识的。所以懂得这一点,才晓得他这部小说,是一个自传,至少带着自传性质的一个小说。

5、毛泽东论《红楼梦》是政治历史小说 
《红楼梦》我至少读了五遍……。我是把它当作历史读的。开始当故事读,后来当历史读。
《红楼梦》里有这样的话: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衰枯杨,曾为歌舞场。蛛丝儿结满雕梁,绿纱今又在篷窗上。这段话说明了在封建社会里,社会关系的兴衰变化,家族的瓦解和崩溃。
《红楼梦》里就可以看出家长制度是在不断分裂中。贾琏是贾赦的儿子,不听贾赦的话。王夫人把凤姐笼络过去,可是凤姐想各种办法来积攒自己的私房。荣国府的最高家长是贾母,可中贾赦、贾政各人又有各人的打算。
十七世纪是什么时代呢?那是中国明朝末年和清朝初年。再过一个世纪,到十八世纪上半期,就是清朝乾隆时代,《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就生活在那个时代,就是产生贾宝玉这种不满意封建制度的小说人物的时代。乾隆时代,中国已经有了一些资本主义的萌芽,但还是封建社会。这就是出现大观园里那一群小说人物的社会背景。
读一遍没有资格参加议论,你最少要读五遍。这部书不仅是一部文学名著,也是一部形象的阶级斗争史,……不读《红楼梦》,就不知道中国的封建社会。
《红楼梦》这部书写得很好,它是讲阶级斗争的,要看五遍才有发言权……多少年来,很多人研究它,并没有真懂。
什么人都不注意《红楼梦》的第四回。那是个总纲,还有《冷子兴演说荣国府》、《好了歌》和注。第四回《葫芦僧乱判葫芦案》,讲护官符,提到四大家族……《红楼梦》写四大家族,阶级斗争激烈,几十条人命。统治者二十几人(有人算了说是三十三人),其他都是奴隶,三百多个,……讲历史不拿阶级斗争观点讲,就讲不通。

6、李希凡论《红楼梦》的主题、情节及其社会历史价值 
《红楼梦》是一部政治历史小说,是描写阶级斗争的书。但是,事物又是多么矛盾,《红楼梦》分明是一部充满批判精神的政治历史小说,曹雪芹却扬言他的《红楼梦》其中大旨谈情。而且在这部小说的情节里,也确实写了各式各样的婚姻爱情小悲剧。这如何解释?原来,他是用谈情假语村言,来掩盖他伤时骂世,也就是用那些婚姻爱情的悲剧故事来遮掩贯串全书具有鲜明政治内容的主题和情节。
自然,《红楼梦》的主题和情节的典型概括的客观意义,远不止是一个贵族家庭衰亡史的写照,外表烜赫内里腐烂的荣宁二府,只不过是清代雍、乾盛世以至整个封建社会即将破败的缩影。它的艺术形象清楚地揭示给人们:这表面繁荣的昌明隆盛之邦,实际上是滋生着各种毒菌的腐烂的机体,愈是那所谓花柳繁华之地,温柔富贵之乡,就愈是埋藏着最肮脏、最见不得人的事物,增长着不可克服的矛盾,酝酿着种种行将爆发的危机……不管它怎样修饰装璜,也掩盖不住它的腐朽不堪,挽救不了它的即将崩溃的历史命运。

7、李希凡、蓝翎论宝黛爱情的社会意义 
贾宝玉以一个叛逆者的光辉形象,出现在腐朽的散发着霉烂臭气的封建贵族生活的环境里,出现在死抱着顽固的道统形式的封建统治者的人群中,出现在毁灭着生活的美和理想的吃人的礼教制度面前,这种现实与他的生活直接而密切地联系着。他的反抗也只能从这里开始,因而他所提出的要求也就最突出鲜明地表现出与这种现实直接对立的色彩。他的要求虽不可能是自觉地代表着但在客观上却体现着符合着社会的进步要求。他反对笼罩着生活的压迫、痛苦、哀伤、牺牲的烟雾,追求贯串着愉快、欢笑、青春、幸福的基调的合理的人生——不仅是在爱情领域里,而且是在整个生活领域里。透过这种要求鲜明地反映出了人生的道路问题。它表明了封建社会所规定的人的生活不是真正的人的生活,而是奴隶的生活。真正的人的生活应该是平等自由的,不受任何干预而独立地发展自己的个性。就历史的性质说,这明显地具有了与封建社会不同的新的意义,标志着个性的觉醒与要求个性的解放,这是贾宝玉悲剧性格中最根本的也是决定性的因素。在那样一个强大的现实的压力之下,贾宝玉体现出了这种要求,绝不能解释为个别的偶然的现象,而是反映着历史发展的要求下的新课题。 

8、叶嘉莹论《红楼梦》意义的矛盾性 
一般说来,中国旧小说大都取材于神话、历史,或民间之传闻,即使是写社会人情的小说,作者也并无介入的感情,所写者只是观察和知解的所得而已。可是《红楼梦》一书则不然,它的取材乃是作者曹雪芹一段铭心刻骨的切身经历。然而此书又决非肤浅的自传,作者之感情的介入,也并非偏狭盲目的发泄,而是透过切身的感受,表现了他对人间诸相的更深刻的观察和理解。惟其因为这个缘故,所以这本小说才能具有极强烈的感发之生命,可以提供给不同的读者以不同的感受和联想。因而批评者便也可以自不同的观察角度,归纳出许多不同的结论。
《红楼梦》所写的出世解脱之情,其实并非哲理的彻悟,而不过是一种感情的发抒而已。小说中虽然表现了对于出世的响往追求,然而整个小说的创作的气息则仍然是在感情的羁绊之中的。所以书中对于过去生活的怀思悼念,固然是一种情感的表现,即使是对于出世解脱的追求响往,也同样仍是一种情感的表现。作者既以其最纯真深挚之情,写出了入世的耽溺,也以其最纯真深挚之情,写出了出世的响往。耽溺的痛苦固是人生的真相,因痛苦而求解脱也是人类共同的响往,真实的人生原就蕴含着真实的哲理,不过《红楼梦》所写的毕竟是人生而并非哲理,所以才会同时表现出入世与出世的两种矛盾的感情。

9、余英时论《红楼梦》的两个世界 
曹雪芹在《红楼梦》里创造了两个鲜明而对比的世界。这两个世界,我想分别叫它们作乌托邦的世界现实的世界。这两个世界,落实到《红楼梦》这部书中,便是大观园的世界和大观园以外的世界。作者曾用各种不同的象征,告诉我们这两个世界的分别何在。譬如说,,以及风月宝鉴的反面与正面。我们可以说,这两个世界是贯穿全书的一条最主要的线索。把握到这条线索,我们就等于抓住了作者在创作企图方面的中心意义。
作者处处要告诉我们,《红楼梦》中干净的理想世界是建筑在最肮脏的现实世界的基础之上。他让我们不要忘记,最干净的其实也是在肮脏的里面出来的。而且,如果全书完成了或完整地保全了下来,我们一定还会知道,最干净的最后仍旧要回到最肮脏的地方去的。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这两句诗不但是妙玉的归宿,同时也是整个大观园的归宿。妙玉不是大观园中最有洁癖的人吗?曹雪芹一方面全力创造了一个理想世界,在主观企求上,他是想要这个世界长驻人间。而另一方面,他又无情地写出了一个与此对比的现实世界。而现实世界的一切力量则不断地在摧残这个理想的世界,直到它完全毁灭为止。《红楼梦》的两个世界不但是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并且这种关系是动态的,即采取一种确定的方向的。当这种动态关系发展到它的尽头,《红楼梦》的悲剧意识也就升进到最高点了。 
总结地说,《红楼梦》这部小说主要是描写一个理想世界的兴起、发展及其最后的幻灭。但这个理想世界自始就和现实世界是分不开的:大观园的干净本来就建筑在会芳园的肮脏基础之上。并且在大观园的整个发展和破败的过程之中,它也无时不在承受着园外一切肮脏力量的冲击。干净既从肮脏而来,最后又无可奈何地要回到肮脏去。在我看来,这是《红楼梦》的悲剧的中心意义,也是曹雪芹所见到的人间世的最大的悲剧


l 研读交流
1
、贾宝玉、林黛玉的恋爱绝不如想象中的那么美好,其间充满误会、埋怨和矛盾,但为什么,自小说问世以来,无数人为他们的爱情而感动?
2
、林黛玉临终时叫宝宝,宝玉,你好是什么意思?通读全书,你能否代林黛玉写出下面的话?
3
、林黛玉归天时有几个人在场?作者为什么安排这几个人物?
4
、林黛玉归天与贾宝玉婚礼同时,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
5
、关于《红楼梦》的主题,影响较大的是爱情悲剧、家族盛衰和两个世界三说。应当说三说都有文本根据,但又都不能概括其全部意义。请不考虑三种说法,谈谈自己的阅读感受。
6
、《红楼梦》内容丰富,红学界对此有两个完全不同、且影响很大的理解,一是自传论,二是政治小说论。假如你不接触有关论著,能否从中体会到自传因素或政治性动机?
7
、在本专题参考选题中选择一题,或结合本专题学习内容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并与同学交流。

l 参考选题
如何理解曹雪芹的真事隐去”“假语村言
曹雪芹所谓的
曹雪芹的反传统思想的主要内容
曹雪芹是否绝望于人生?
谈《红楼梦》的主题与主线
社会矛盾特别是阶级斗争是否《红楼梦》的主要内容?
贾府的经济危机
贾府的政治困境
论《红楼梦》谈情的思想意义
从贾雨村乱判葫芦案说起
查抄宁国府与《红楼梦》的政治意义
贾宝玉的人生追求
论林黛玉归天的过程
论贾宝玉出家的原因
《红楼梦》对专制制度的揭露和批判
《红楼梦》有没有消极影响?
《红楼梦》主题之我见
《红楼梦》给我的人生启示
 


景夺文章造化工:红楼语言


《红楼梦》集中显示了汉语的审美功能。在语言资源上,《红楼梦》广泛吸取了中国古典文学语言的全部营养,诗词曲赋等多种文学形式的书面语都在小说中得到融化活用,同时它又提炼使用了大量市井、农村的口语,熔铸成简洁而纯净、准确而传神、朴素而多采的语言。刘姥姥的村言俚语令人难忘,像好了歌好了歌注红楼梦曲大观园题咏葬花吟秋窗风雨夕柳絮吟芙蓉女儿诔等等文言雅曲也脍炙人口。在语言风格上,《红楼梦》把叙事与抒情、通俗和典雅、讴歌与讽刺等水乳交融地结合在一起,圆转流利,生动鲜明,既是准确的叙事,又是浓烈的抒怀,可以成为我们时时吟咏诵读的语言精品。在语言使用上,作者词汇丰富,句法多变,不断根据生活的真实情态灵活使用丰富而恰当的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等等,最大限度地发掘了汉语的文学表现力。
除了语言自身的价值外,《红楼梦》的语言又都服务于塑造人物、表现情感的目的。只要一进入《红楼梦》的境界,我们就不难发现不但各种人物、甚至各个人物都有属于自己的语言,而且作者的叙述也因时因地因情景的不同而有不同的语言,无论叙事写景,还是人物对话,都流畅而不失浅露,洗练自然,文采斐然又不流于堆砌。像宝玉挨打抄检大观园等都以细致的语言写成大波澜,笔锋既纵横变化,描绘也生动酣畅。似乎只是信笔写来,但又极为清晰明朗。那些写景状物的语言,绘色绘声,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宝钗扑蝶、黛玉葬花、晴雯补裘、湘云醉眠等等,全然是一幅幅美丽的图画,在这些画面里,人物的神态也得到了充分的表现。人物对话极具个性化,往往只需用三言两语,就可以勾出一个活生生的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的形象,从而使读者仅仅凭借这些语言就可以判别人物。像焦大和刘姥姥等等,因其语言就已成为一种类型的代表。作者的叙述语言,也具有高度的艺术表现力,包括小说里的诗词曲赋,不仅能与小说的叙事融成一体,而且这些诗词的创作也能为营造意境、刻划人物服务,做到了诗如其人
曹雪芹高超的语言艺术得益于他广博的见闻和深切的人生体验,也得益十年辛苦不寻常,字字看来皆是血的艺术磨炼。

 推荐文本l

宝黛情语 
第十九回 情切切良宵花解语 意绵绵静日玉生香

红玉传话 
第二十七回 滴翠亭杨妃戏彩蝶 埋香冢飞燕泣残红

睛雯撕扇 
第三十一回 撕扇子作千金一笑 因麒麟伏白首双星

信口开合 
第三十九回 村姥姥是信口开合 情哥哥偏寻根究底

三姐戏男 
第六十五回 贾二舍偷娶尤二姨 尤三姐思嫁柳二郎

l 资料链接
1
、俞平伯论《红楼梦》的语言资源 
在小说本身的发展方面,《红楼梦》也不但承继了唐传奇文学的委曲宛转,深刻动人的简洁的方言传统;而且发展了宋话本文学的叙事复杂,情节多样化的生动的白话传统。把二者揉合起来,各取所长,才使《红楼梦》的艺术成就达到了如此的高峰。所以里面虽然夹杂一些文言,但看起来不但不妨碍了白话的圆转流利;并且因为利用了文言的简括深刻,更增加了白话的精神气氛,使白话更加生动活泼起来。而且这种文言在书中占的比重极小,全书基本上仍然是用圆转流利的白话写成的。这些圆转流利的白话在人物的对话中尤其成功。
北京话是全中国最优美的语言,《红楼梦》里的对话几乎全部是北京话,而且是红作者加工洗炼过的北京话,真是生动极了。如第三十六回凤姐裁了丫头们不但不该抱怨她,反倒应该感谢她才对。凤姐这种颠倒黑白,惑乱是非的性格、口气,如果不用那么流利圆转的京话是决不能表现得如此逼真的。
用北京话是可以这样出色的绘形绘声,难道用别的地方的话就不能么?当然不,照样可以。但京话却有一点便宜之处:流传之处:流传广泛,全国能行。《红楼梦》用了它,就使书中的传神之处人人都能领会;不像用别的方言写成的小说,除了那个地方的人之外谁也看不懂。

2、俞平伯论《红楼梦》语言的准确性 
从前有好文章一字不能增减之说,我不大相信,认为过甚其词,说说罢了的。近校《石头记》,常常发见增减了一字即成笑话,方知古人之言非欺我者。
如第二十一回贤袭人娇嗔箴宝玉,脂砚斋庚辰本有一段:
袭人冷笑道,我那里敢动气,只是从今以后别进这屋子了。横竖有人伏侍你,再别来支使我。我仍旧还伏侍老太太去。
只说从今别进这屋子,谁别进这屋子?似乎上边缺一个字。再看有正本程甲本。引程甲之文:
袭人冷笑道:我那里敢动气,只是你从今别进这屋子了。……
通行各本大抵相同(有正本亦有)只是你从今别进这屋子了,意思虽比较清楚,这个字却大可斟酌。你看,袭人如何能叫宝玉别进他自己的屋子呢?岂非把和尚赶出庙么?改为字如何?如作只是我从今别进这屋子了,也不通。袭人本在这屋里,只可出去,无所谓进;应该说只是我从今别耽在这屋子了才对。但本书文字又不是那样的。
字不通,换字又不通,怎么辨呢,干脆不要这个字,像上引脂本云云就结了。这句话根本没有主词的。没有主词不成句,一般文法上虽如此说,却不能机械地用在文艺方面。
这里不但无须主词,且不能有主词。一有主词便呆了。袭人这句话的意思,确冲着宝玉来的。宝玉黑家白日跑到黛玉湘云的屋里去,所以袭人说从今以后别进这屋子了是气话亦是反话,原当有字的。不过在当时她的身份
地位上,在本书的事理文义上,却不能说。说了你,便不是袭人告退,而是她撵宝玉了。因此含胡其词,不说煞谁别进这屋子,好像宝玉,又好像她自己。说的是她自己指的却是宝玉,极手挥五弦目送飞鸿,灵活离合之妙。后人不知,妄增字,虽只一字之差,却有仙凡之别。
更有因减一字而闹笑话的,也举一个简单明了的例子。如第十回张太医论病细穷源有这么一段:
旁边一个贴身伏侍的婆子道:何尝不是这样呢,真正先生说得如神,倒不用我们说的了。如今我们家里现有好几位太医老爷瞧着呢,都不能说得这样真切,有的说道是喜,有的说道是病,这位说不相干,这位又说怕冬至前后,总没有个真着话儿。求老爷明白指示。那先生说:大奶奶这个症侯,可是众位耽阁了。要在初次行经的时候就用药治起,只怕此时已全愈了。(程甲本)
后来的刻本如程乙本,道光本均同。衔着婆子们说,则众位云云当然指婆子。这不大好懂。那先生为什么把秦氏患病给耽阁了的责任,都归在婆子们身上呢?他们能够管这个吗?我从前看到这儿,总觉得有些别扭似的。
再看有正本、脂庚本,这句话多了一个字,作:
可是那众位给耽阁了。
这就一点不错了。那众位者,指太医院的大夫们,即张先生的同行也,言外自大有不满之意,妙合医生的口气。若删去字指婆子说,不但不通得可笑,而且当面这样说人也不妥当。
字在文法上大概叫指示形容词罢。有了字和没有字,一般说来好像差别不多;在有些地方呢,进出却很大,如这里便是,断断乎删它不得。
从这两个简单的例子来看,文章的确有一字不能增,一字也不能减的境界,并非前人故神其说,或夸夸其谈。从校勘《红楼梦》的工作里,完全证明了这个,因而借用宋玉赋里的话,题为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

4、周汝昌论《红楼梦》的叙述语言 
整部《红楼梦》中作者极少直接出来说话,在开端引这两首《西江月》,还是受了古代话本的影响,这是传统小说中以作者口吻介绍人物的一种形式,《红楼梦》写到后来精彩万分之处,这种形式上的套头就完全撇开了。曹雪芹在宝玉出现时采用这种形式,在全书中是很独特的。这两首《西江月》,可以说是给贾宝玉作的全面鉴定。没有一句好话,把贾宝玉贬得一文不值。曹雪芹用这样的形式,是有意给读者深刻的印象,说得宝玉一无是处,世界上很少有这样的人。曹雪芹把全书的主角说成最坏的人,这是为什么?曹雪芹毫无顾忌,他不低估读者,他怕费了毕生精力创造出来的下面人物形象被读者误解,曹雪芹就敢于这样写。除了在梦中通过警幻仙子之口,说了一句宝玉秉性聪敏是正面的好话外,可以说整个八十回《红楼梦》,作者没有一句对宝玉正面的好话。说他疯疯傻傻;说他不通世故,怕读文章,说话离经叛道;说他不喜欢礼节应酬……,等等。此外,还从各种不同的角度贬低宝玉。比如三十五回白玉钏视尝莲叶羹,写傅家两个婆子在场看到的情景,两个婆子出来边走边议论说:怪道有人说他们家的宝玉是相貌好,里头胡涂,……他自己烫了手,倒问别人(玉钏)疼不疼,这可不是呆了吗?作者还通过婆子之口,说宝玉时常没人在跟前,就自哭自笑的;看见燕子就和燕子说话,看见河里的鱼就和鱼儿说话,见了星星月亮,他不是长呼短叹的,就是咕咕哝哝的……”。这是从婆子的水平、眼光对宝玉的一场鉴定。曹雪芹敢于这样表现贾宝玉,需要很大的勇气,后世的人会不会误解他呕心沥血创造的正面形象?我估计他是想过的,但并没有影响他这样去表现,而最后的艺术成就是如此辉煌!

4、周中明论《红楼梦》语言的美 
《红楼梦》的语言美,首先,在于它的词藻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华丽鲜艳,相反它很朴素,跟日常生活一样朴素。这就美在从朴素的日常生活语言中,却表现了极为深广的社会内容,寄托了人物浓烈、丰满的感情,迸发出光彩夺目的斗争理想的火花。
《红楼梦》语言的清新而精深的意境美,并不是以哲理的逻辑的力量取胜,而是以它形象的、感情的力量动人心魄的。因此,崇高、纯洁、丰满的感情美,是《红楼梦》语言美的又一特点。
由于《红楼梦》的语言具有巨大的思想和感情的容量,这就给它的语言美带来另一特点:橄榄美。用作家曹雪芹自己的话来说,是:念在嘴里倒像有几千斤重的一个橄榄似的。(第四十八回)这是曹雪芹通过香菱的口,给王昌龄一首边塞诗语言造诣的评语,实际上恰好说明了曹雪芹自己在《红楼梦》中所追求和达到的这种语言美的境界。什么叫橄榄美呢?这就是一字一句要经得起咀嚼,百读不厌,发人深省,耐人寻味,余香满口,醇美无穷。宝钗说黛玉听了贾母不是冤家不聚头的话,便都低头细嚼这句话的滋味……”(第二十九回)。黛玉读了《牡丹亭》,也是细嚼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八个字的滋味但觉词句警人,余香满口(第二十三回)。《红楼梦》人物口中一再出现的对语言要求能细嚼,有滋味,好回想,有余香,并警人心动神摇如醉如痴不觉潸然泣下,这显然都是反映了作家本人在这方面的努力和美学要求。
文学作品的语言美,归根结底是形象美。离开了人物形象的塑造,再美的语言,也如同离开了泥土的花一样,终究是不耐看的,没有生命力的,不能动人心魄的。《红楼梦》的语言美,正是在于他对人物形象的塑造上,表现了极大的能耐。在这方面,除了我们上面所说的意境美、感情美、橄榄美,都使人物形象大大丰满、提高和有魅力以外,《红楼梦》语言,在人物形象塑造上,还特别富有传神美。

5、王朝闻论《红楼梦》语言的创造性与质朴性 
只有从语言的创作性与语言的质朴性的对立统一,才能正确理解《红楼梦》语言的卓越性,才能理解它那词旨多寓篇外,刻于撰语,浑于用意等优点,也就是传统诗论所说的触物以兴情托物以寄意等强调主观感受,以及用比兴方法来表现这种感受的优点。如果说李贺诗歌有用典过多,因而不免词意晦涩难解等缺点,《红楼梦》的语言却没有这种和多数读者的审美需要相抵触的缺点,而具有内容含蓄因而经得起反复咀嚼的优点。例如早为脂砚斋所注意到的,本来回目是秦可卿淫丧天香楼,后改为秦可卿死封龙禁尉那一章里的一句白描。这句白描写的是秦可卿的死讯在贾府引起的反应:“……彼时合家皆知,无不纳罕,都有些疑心,表现了那叙述性的语言具有内容含蓄的优点。脂评指出:九个字写尽天香楼事,是不写之写。当然,如果断定这九个字是写尽了公公贾珍与儿媳秦可卿的秘事,那未免是过分夸大的说法。但也不能否认,这纳罕疑心,对于宁府突然事变在贾府诸人精神上的反映,以及他们对贾珍与秦氏之间,那种超越翁媳关系的风闻、猜测和看法的描写,是既含蓄而又准确的。这种描写,对于并不粗心的读者来说,倘若会引起一种为什么的疑问,应当说也是一种可取的艺术手法。对于不单单想读故事,而且乐于从中有所发现的读者的审美需要来说,这九个字就是一种富于表现力和鼓动性的语言,也就是继承和发扬了传统文艺里语言的优点——“意在言外
我觉得《红楼梦》的形式和风格,有一种区别于西方艺术的中国特征。它近似中国或戏曲舞台艺术,不以造成逼真感的幻觉取胜,而是以表现艺术家对生活的感受为主,比如说不强调景的直接再现,而是强调人物的形态及动作的特殊点以显示环境的特殊点,因而我阅读它时,觉得发现多于直感,读起来觉得它是常新的。
《红楼梦》里许多白描式的叙述,含蕴着并非表面化和概念化的题旨。既然它是含而不露的,当然是有待于读者去发现的。例如第十六回对于贾琏与凤姐的争权夺利的描写,在艺术形式上,仿佛用语来去无端,但它的生活内容,并非不可踪迹。如果我们再读一读那可说是同时出现的凤姐与贾蓉、贾琏与贾蔷的对话,不难理解曹雪芹对于丑恶事物的讽刺,作到了深刻性与平易性的和谐统一。同时也可以看出,曹雪芹那写人物个性的出众的笔力。贾府为了迎接贵妃省亲,贾蔷要去姑苏办理聘教习、采买学戏的女孩子和行头等一应事物,临行前与贾蓉来见贾琏夫妇时,从四个人的一段对话中,可以看出语言平易却不是淡而无味的艺术美。它可能唤起读者相应的体验以至分析,从而深入了解人物的内心秘密和作者的命意之所在。
贾蓉  (悄悄问凤姐)婶子要什么东西?……
凤姐  (笑道)别放你娘的屁!我的东西还没处撂呢,希罕你们鬼鬼祟祟的。
贾蔷  (悄悄问贾琏)要什么东西,顺便织来孝敬。
贾琏  (笑道)你别尖头!才学着办事,到先学会了这把戏。我短了什么,少不得写信来告诉你,且不要论到这里。
脂评只从艺术上着眼,称赞贾琏又作此语,不犯阿凤。这话的意思是说,既是对凤姐描写的陪衬,也是对凤姐言行的描写。脂评一再说阿凤欺人从头至尾,细看阿凤之待蓉蔷,可为(谓)一体一党,然尚作如此语欺蓉,其待他人可知矣。这话虽未说到问题深处,却也表现了脂砚斋读书的细心。看来他已经注意到曹雪芹写出了凤姐与贾琏两人性格方面的联系(贪财货而又假装正经),也看出了他们的区别(前者不直说出,后者敢直说出来),看出作者对于这些特点写得不含糊却含蓄的优点。我们只消联系那种把群众当傻瓜,所以用贴标签的方式来写人物的低能的作品,就会分明感到,曹雪芹那种形式平易近人而内容并不肤浅的描写——写凤姐的不正经,却偏要写她的假正经,正因为写了凤姐的假正经,就更加深刻地刻出她的不正经——是多么尊重读者。《红楼梦》的语言巧妙而又朴实,富于创造性和真实感,既自然,又蕴藉。这样的描写,使严肃的讽刺性的思想内容,通过并不表面化因而耐人寻味的艺术形式表现出来。这样的描写既避免了以雕琢语句为精彩的颓风,又显示了作者务去陈言的卓越成就。

6、李欧、周子瑜论《红楼梦》的词汇处理 
读《红楼梦》,每每会碰见这样一种语言现象,即:作者所使用的一些词汇是普通的、常见的,在生活中随时都挂在人们的嘴边,然而在书中一经引用却有意想不到的表现力、感染力,似乎作者竟有点铁成金的魔法,一下就使它艺术化了。这种语言现象,便是词义的普通性与书中运用的艺术化的统一,有的修辞学著作称之为普通词语的艺术化。第十四回写风姐协办秦氏丧事因故发怒时的情状:观凤姐眉立,知是恼了。其中的眉立二字,便是一例。眉毛之与站立的,分别单独地在口语或书面语中出现,那是太寻常了。可是,这两个字一经在《红楼梦》此处连缀起来,便立即把凤姐的发威发怒的表情表现出来了。想想看,愤怒得连眉毛都站立起来,其尊容何等吓唬人啊!脂评曰:二字如神。后高鹗改眉立动怒,便把凤姐既威且怒的神态给洗刷掉了。这在语言,可说是点金成铁。
如何才能在文学作品中把词义的普通性和艺术化统一起来呢?《红楼梦》在这方面的经验是这样的:作家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巧具匠心地以形传神,即调动词汇的固有的形象感来唤起读者生动具体的想象,并以之传达出人物的神态韵致或事件的状况趋势来。
其手法是多式多样的,兹举出重要者分述于下:
1
.选取贴切的动词,传达特定条件下人物的相貌神情
上面谈到的观凤姐眉立,就是一例。又如第六十五回写兴儿说见到林、薛时,自己不敢出气,是怕这气大了,吹倒了姓林的;气暖了,吹化了姓薛的。这里两个一般性动词,其表现力是何等强烈啊!再如第二十六回写道:
红玉道:哪去?”坠儿道:叫我带进芸二爷来。说着,一径跑了。这里红玉刚走至蜂腰门前,只见那边坠儿引着贾芸来了。
这里刚走至三字是极为传神的,透露了红玉的秘密心事:她因贾芸捡去她的手绢,便早就属意于彼了,但恨无缘相见以诉衷曲,今从坠儿口中知道贾芸立即就要进园来,真是天赐良机,怎不设法一晤呢?因而她不能走开,一定得等候着。可是如果站着不动,又恐被人察知,于是便一边慢慢地走一边远远地等候。这刚走至三字,便非常简洁而含蓄地写出了脚步慢挪不前和两眼注视园门的神情来。脂评曰:妙,不说红玉不走,亦不说走。刚走至三字,可知红玉有私心矣。若说出必定不走、必定走,则文字死板,亦且棱角过露,非写儿女之笔也。
2
.将常见字眼融合而成新语,以揭示人物内心和外貌的审美特质
例如第二十四回写丫环蕙香生得十分水秀水秀二字就是这样的新语,真令人叹赞难已。脂评云:二字奇绝,多少娇态包括一尽。今古野史中,无有此文也。又如第四十二回写黛玉因联想起日前在大观园里大吃大嚼并大做怪相以取悦贾母等情景,便戏称刘为母蝗虫,更为惜春尚未完的大观园图题为携蝗大嚼图。这两种说法,拆开来都是常见字眼,合起来就无比新奇了。众姊妹听了后者,都笑得前仰后合,湘云甚至笑得从椅子跌落地上。宝钗更作了精到分析:更有颦儿这促狭嘴,……将世俗的粗话,撮其要,删其繁,再加润色比方出来,一句是一句。这母蝗虫三字,把昨儿那些形景都现出来了。亏他想的倒也快。脂砚斋也评曰:愈出愈奇。宋时,著名词家周邦彦就是以日常词汇为材料而铸成新语的高手,如小唇秀靥水眄兰情砧杆韵高冲雨,等等。曹雪芹莫不是受过他的启迪么!
3
.使动词形容词化,用以描绘人物的行动风度
例如第八回写宝玉正在宝钗家中和他们谈话,话犹未了,林黛玉摇摇的走了进来摇摇的,便是动词的形容词化,恰到好处地把林黛玉婀娜风流的身段写了出来。脂评曰:二字出身(段)。动词形容词化以表现人物的行动风度,应与其人的身份、年龄、个性相一致,否则会歪曲其形象的。比如程本就在这里添了字,变为摇摇摆摆的,多用了一个形容词化了的叠字,这样一添,所刻的便不是婀娜风流的黛玉,而是戏曲舞台上道道地地的花旦了。
4
.使名词动词化,用以刻人物的特殊动作
第十四回凤姐故意逗宝玉,说不给他房里人领书房纸对牌,宝玉听说,便猴向凤姐身上要牌。这个字,本为名词,这里却使之动词化,意即如猴子行动一样,用以表现宝玉那个动作,很形象,很传神,不可移换。如果更为吧,不仅不准确,也很不雅观。脂评曰:诗中有炼字一法,不期于《石头记》中多得其妙。其他如第四十八回香菱说的:“……那日下晚便湾住船……”字,第六十二回写宝玉梳洗已毕,冠带出来冠带,第二十一回写平儿说他醋你使得,你醋他使不得的二字等等都是。
5
.准确挑选虚词或实义不显的词,用以表现特定情景中的人物情状和复杂的事态
第五回有一段写二玉赌气的文字,其中两个字就用得传神,显示了事态的复杂性。其文为:
这日不知为何,他二人言语有些不合起来,黛玉又气的独在房中垂泪;宝玉又自悔语言冒撞,前去俯就,那黛玉方渐渐的回转来。
对此,脂评曰:“‘字妙极,补出近日无限垂泪之事矣,此乃淡淡写来,使后文来得不突然。又说:凡用二字,如双峰对峙,总补二玉正文。又如第七回写周瑞家的问宝钗这两三天未来荣府是否宝玉冲撞了她时,宝钗笑道:那里的话,只因我那种病发了……”’脂评曰:那种病字,与前二玉不知为何的二字,皆得天成地设之体,且省却多少闲文,所谓惜墨如金也。
6
.以普通词语暗暗给某人某事下断语
意在言外,激人想象,颇有艺术感染力,这可说是小说中的一种春秋笔法,亦即史笔。例如第十三回写秦可卿死后丧音传出后,彼时合家皆知,无不纳罕,却有些疑心。脂评曰:九字写尽天香阁事,是不写之写。程本却改为:无不纳闷,都有些伤心。,一字之差,便抹去了对天香阁事(贾珍与其儿媳秦可卿通奸,被其妻尤氏发现,秦可卿自愧缢死于天香阁)的暗示作用,亦失去了史笔的作用。
7
.贬词正用,褒词反用
贬词正用,如第六回写刘氏对其母刘姥姥说:“……但你我这样个嘴脸,怎好到他门上去了……”又写刘姥姥道:“……我是个什么东西……”褒词反用,如第九回写贾政骂宝玉学了些精致的淘气。如此掉换用来,普通语言也就格外有了艺术表现力。
此外,还有一些普通词语作了特殊运用,也有奇妙的效果,如第十五回:以备京中老了人口,在此便宜寄放。又第四十二回写王太医说:“……其实不用吃药,不过略清淡些……”等等。
正如上文引脂批所说,《红楼梦》用词炼字,多具诗词写作用词炼字之妙。唐宋以来,许多诗词作家,都讲究用词须妥当,炼字求工巧;并认为炼实字易,炼虚字难。诗圣杜甫作诗的用词炼字,为各代作者所推重和学习。宋朝叶梦得《石林诗话》谓:诗人以一字为工,世固知之。惟老杜变化开阉,出奇无穷,殆不可以形迹捕诘。如江山有巴蜀,栋宇自齐梁,则其远数千里,上下数百年,只在两字间,而吞山川之气,俯仰古今之怀,皆见于言外。……此皆工妙至到,人力不可及。而此老独雍容闲肆,出于自然,略不见其用力处。……”杜甫之后千余年,曹雪芹更将用词炼字之法引入小说创作中,且有出蓝之效,得其真传矣!

7、蒋和森论如何读《红楼梦》的诗意 
对于《红楼梦》这样一部充满诗意的作品,我觉得也不能待以冰结的感情或数学式的智力。真正明智的哲学头脑,应是热烈感情的升华。大哲学家、大理论家都是感情丰富的人,只不过采取逻辑思维的表现形式。因此,对于《红楼梦》这部伟大的祖国文学遗产,我们不仅要用先进的思想来认识它,还要用热烈的感情来拥抱它。

l 研读交流
1
、贾宝玉一度对林黛玉和薛宝钗都有好感。根据宝黛情语这一段,从语言上分析贾宝玉对林、薛两人的不同态度。
2
、薛宝钗偶然听到红玉和坠儿的话后金蝉脱壳,假装追赶林黛玉,致使红玉对林黛玉有所提防。结合你对薛宝钗的认识,讨论一下薛宝钗这样做是否有意识?
3
、红玉是贾府的丫头,因语言伶俐为王熙凤欣赏。她在传话中所说的几个奶奶究竟指谁?请找出书中描写丫头生活的几章,比较其不同语言特点。
4
、刘姥姥信口开合发生在她二进荣国府时,她这次的说话与第一次进荣府时明显不同,为什么?
5
、尤三姐一反传统女性形象,敢于戏弄贾府的男子。试比较尤三姐与睛雯这两个性格相似的人物的语言差异。
6
、你认为《红楼梦》中的哪些语句值得记诵,抄写并整理这些语句。
7
、在本专题参考选题中选择一题,或结合本专题学习内容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并与同学交流。

l 参考选题
我最喜爱的《红楼梦》中的诗词曲赋
《红楼梦》中的方言
《红楼梦》中的村言俚语
《红楼梦》的语言的诗意特征
谈《红楼梦》中的韵文
《红楼梦》中谚语的运用
《红楼梦》中的对话艺术
《红楼梦》中的白描艺术
《红楼梦》中的曲笔艺术
《红楼梦》中的对联赏析
《红楼梦》中的灯谜赏析
《红楼梦》语言的讽刺性
《红楼梦》语言的省略艺术
《红楼梦》中的
王熙凤的语言与个性
比较薛宝钗与贾探春的语言
刘姥姥信口开合的语言特征
从尤三姐戏弄贾珍、贾连看《红楼梦》语言的性格化
 


眼前无路想回头:红楼文化


无论是红学家还是普通读者,一般都认为《红楼梦》是中国文化的总结。按照我们的理解,这有两个方面。
首先,《红楼梦》广泛接受了中华民族的文学、文化传统,几乎包括了此前中国传统的文艺、哲学、宗教等等基本内容。在大传统(精英文化)的层次上,中国古典文艺的各种形式、各种风格,在这里都得到了运用,其中《西厢记》、《牡丹亭》这些优秀的作品对它的思想影响更为明显,而《金瓶梅》等明清世情小说在题材和描写手法上对它的影响更为具体。同时,儒、佛、道等哲学、宗教思想也都在其中有自觉反映,作者既试图表现依靠这些传统的思想来解决人生问题的努力,也展示了这种努力的必然失败,因此从总体结构到人物设置、情节安排、表现手法,乃至诗词歌赋等细枝末节,无不贯穿着对自然、对社会、对人生、对生命的深刻体验和独特认识。在小传统(通俗文化)的层次上,《红楼梦》在描绘社会生活长卷并揭示其深刻矛盾的同时,也展示了绚丽多彩的中国民间世俗文化,举凡衣饰、饮食、居处、礼仪、风俗、娱乐等等,无不融会贯通,编织成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特别是作者鬼斧神工般地创造出一个大观园,将中国园林艺术中的一切最美好的东西荟萃其中,构筑出一个美伦美奂的人间天堂。
其次,《红楼梦》又对中国文化的许多方面作了深刻批判。生活在传统中国的最后一个盛世,曹雪芹却在全书中表达了浓厚的末世意识。清嘉庆年间的二知道人即已指出:太史公纪三十世家,曹雪芹只纪一世家然雪芹一世家,能包括百千世家。曹雪芹从贾家的衰败中总结出荣华富贵的虚幻无常,客观上具有传统社会结构和文化理想行将解体的象征意义。在此背景下,小说又明确否定了儒家与道家的人生观念。贾宝玉对历来认为天经地义的价值观念进行重估,嘲讽了、否弃了各种崇高神圣的传统价值观念,他与林黛玉的爱情包含着对社会性、规范性的礼教的反抗性意义。他们在遭遇人生痛苦时又都不像老庄那样游世超脱,贾宝玉却为每一个姐妹的出嫁或死亡而痛不欲生,林黛玉甚至对花开花落也异常敏感,所以他们又都谈不上是经虚涉旷、啸傲烟霞的道学超越。他们既不愿在儒家系统中寻找生命价值的实现,也无意在道家的逍遥境界中找到寄托。贾宝玉最后舍弃红尘,林黛玉因爱而死,他们客观上宣告了君临一个泱泱大国数千年的传统文化理想至此已不再能收拾人心世道,而他们的悲剧结局,也突破了中国传统文艺的审美原则。至于小说中比比皆是的对贵族之家的腐朽生活的描绘,对官场黑暗的揭露等等,更具有自觉的社会文化批判的意义。
《红楼梦》就是在继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批判民族腐朽文化的基础上所进行的巨大的文学创造,以至于当代作家王蒙发出这样的浩叹:你会觉得,不可能是任何个人写出了《红楼梦》是那冥冥中的伟大写了《红楼梦》,借曹雪芹之手写出了它。这不但是《红楼梦》远远高于同期和以往作品的最重要的标志,也是它具有无限生命力和永恒魅力的根本所在。 

 推荐文本l

宝玉悟禅 
第二十二回 听曲文宝玉悟禅机 制灯迷贾政悲谶语

情语芳心 
第二十三回 西厢记妙词通戏语 牡丹亭艳曲警芳心

元宵祭祖 
第五十三回 宁国府除夕祭宗祠 荣国府元宵开夜宴

湘云醉眠 
第六十二回 憨湘云醉眠芍药裀 呆香菱情解石榴裙

群芳夜宴 
第六十三回 寿怡红群芳开夜宴 死金丹独艳理亲丧

l 资料链接
1
、王国维论《红楼梦》对中国乐天精神的反叛 
吾国人之精神,世间的也,乐天的也,故代表其精神之戏曲小说,无往而不着此乐天之色彩。始于悲者终于欢,始于离者终于合,始于困者终于亨,非是而欲餍阅者之心难矣。若《牡丹亭》之返魂,《长生殿》之重圆,其最着之一例也。《西厢记》之以惊梦终也,未成之作也,此书若成,吾乌知其不为《续西厢》之浅陋也?有《水浒传》矣,曷为而又有《荡寇志》?有《桃花扇》矣,曷为而又有《南桃花扇》?有《红楼梦》矣,彼《红楼复梦》《补红楼梦》《续红楼梦》者曷为而作也?又曷为而有反对《红楼梦》之《儿女英雄传》?故吾国之文学中,其具厌世解脱之精神者仅有《桃花扇》与《红楼梦》耳。而《桃花扇》之解脱,非真解脱也。沧桑之变,目击之而身历之,不能自悟而悟于张道士之一言,且以历数千里冒不测之险投缧绁之中所索女子才得一面,而以道士之言一朝而舍之,自非三尺童子,其谁信之哉?故《桃花扇》之解脱,他律的也;而《红楼梦》之解脱,自律的也。且《桃花扇》之作者,但借侯李之事以写故国之戚,而非以描写人生为事,故《桃花扇》,政治的也,国民的也,历史的也;《红楼梦》,哲学的也,宇宙的也,文学的也。此《红楼梦》之所以大背于吾国人之精神,而其价值亦即存乎此。彼《南桃花扇》、《红楼复梦》等,正代表吾国人乐天之精神者也。
  《红楼梦》一书,与一切喜剧相反,彻头彻尾之悲剧也。其大宗旨如上章所述,读者既知之矣。除主人公不计外,凡此书中之人,有与生活之欲相关系者,无不与苦痛相终始。以视宝琴、岫烟、李纹、李绮等,若藐姑射神人,乎不可及矣,夫此数人者,曷尝无生活之欲,曷尝无苦痛,而书中既不及写其生活之欲,则其苦痛自不得而写之,足以见二者如骖之靳,而永远的正义无往不逞其权力也。又吾国之文学,以挟乐天的精神故,故往往说诗歌的正义,善人必令其终,而恶人必离其罚,此亦吾国戏剧小说之特质也。《红楼梦》则不然。赵姨、凤姊之死,非鬼神之罚彼良心,自己之苦痛也。若李纨之受封,彼于《红楼梦》十四曲中
固已明说之曰:
  [晚韶华镜里恩情,更那堪梦里功名!那韶华去之何迅,再休提绣帐鸳衾。只这戴珠冠披凤袄也,抵不了无常性命。虽说是人生莫受老来贫,也须要阴骘积儿孙。 气昂昂头戴簪缨,光灿灿胸悬金印,威赫赫爵禄高登,昏惨惨黄泉路近。问古来将相可还存?也只是虚名儿与后人钦敬。(第五回)
此足以知其非诗歌的正义,而既有世界人生以上,无非永远的正义之所统辖也,故曰《红搂梦》一书,彻头彻尾的悲剧也。

2、俞平伯论《红楼梦》敢于得罪读者 
《红楼梦》底不落窠臼,和得罪读者是二而一的;因为窠臼是习俗所业道的,你既打破他,读者自然地就不乐意了。譬如社会上都喜欢大小团圆,于是千篇一律的发为文章,这就是窠臼;你偏要描写一段严重的悲剧,弄到不欢而散,就是打破窠臼,也就是开罪读者。所以《红楼梦》在我们文艺界中很有革命的精神。他所以能有这样的精神,却不定是有意兴社会挑战,是由于凭依事实,出于势之不得不然,因为窠臼并非事实所有,事实是千变万化,那里有一个固定的型式呢?既要落入窠臼,就必须要颠倒事实,但他却非要按迹寻踪实录其事不可,那么得罪人又何可免的。我以为《红楼梦》作者底第一大本领,只是肯说老实话,只是做一面公平的镜子。这个看去如何容易,却实在是真真的难能。看去如何平淡,《红楼梦》却成为我们中国过去文艺界中第一部奇书。我因此有一种普通的感想,觉得社会上目为激烈的都是些老实人,和平派都是些大滑头啊。

3、胡适论《红楼梦》的文学局限 
我曾仔细评量《红楼梦》前八十回里的诗、词、曲子,以及书中表现的思想与文学技术;我也曾评量曹雪芹往来的朋友——如宗室敦诚、敦敏等人——的诗文所表现的思想与文学技术。我平心静气的看法是:雪芹是个有天才而没有机会得着修养训练的文人,——他的家庭环境、社会环境、往来朋友、中国文学的背景等等,都没有能够给他一个可以得着文学的修养训练的机会,更没有能够给他一点思考或发展思想的机会。(前函讥评的破落户的旧王孙的诗,正是曹雪芹的社会背景与文学背景。)在那个贫乏的思想前景里,《红楼梦》的见解当然不会高明到那儿去,《红楼梦》的文学造诣当然也不会高明到那儿去。
试看第二回里冷子兴嘴里说的宝玉和贾雨村说的甄宝玉: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人是泥做的骨肉。”“‘女儿两个字,极尊贵,极清静的,比那瑞兽珍禽奇花异更觉希罕尊贵呢。《红楼梦》作者的最高明见解也不过如此。更试读同一回里贾雨村罕(悍)然厉色的长篇高论,更可以评量作者的思想境界不过如此。
我说,《红楼梦》在思想见地上比不上《儒林外史》在文学技术上比不上《海上花》(韩子云),也比不上《儒林外史》,——也可以说还比不上《老残游记》。

4、胡适论《红楼梦》后四十回的价值 
我们平心而论,高鹗补的四十回,虽然比不上前八十回,也确然有不可埋没的好处。他写司棋之死,写鸳鸯之死,写妙玉的遭劫,写凤姐的死,写袭人的嫁,都是很有精彩的小品文学,最可注意的是这些人都写作悲剧的下场。还有那最重要的木石前盟一件公案,高鹗居然忍心害理的教黛玉病死,教宝玉出家,作一个大悲剧的结束,打破中国小说的团圆迷信。这一点悲剧的眼光,不能不令人佩服。我们试看高鹗以后,那许多《读红楼梦》和《补红楼梦》的人,那一人不是想把黛玉、晴雯培养都从棺材里扶出来,重新配给宝玉?那一个不是想做一部团圆的《红楼梦》的?我们这样退一步想,就不能不佩服高鹗的祉本了。我们不但佩服,还应该感谢他,因为他这部悲剧的补本,靠着那个鼓担的神话,居然打倒了后来无数的团圆《红楼梦》居然替中国文学保存了一部有悲剧下场的小说! 

5、蒋和森论林黛玉与民族文学 
我们民族文化的珍贵遗产,特别是优秀的中国古典诗歌,把风神灵秀的林黛玉塑造得更加美丽了。这就使得她的一言一动、多愁善感之中,发散着一种美人香的韵味和清气逼人的风格。当她翱翔在那种诗情荡漾的生活中时,我们就会看到,好像有谁把她从生活中的灰暗、琐屑、烦扰里拯救出来,而变得襟怀洒落、鲜活流动起来。

6、夏志清:论曹雪芹超越于前辈 
《西厢记》和《牡丹亭》都为剧中的情节安排了幸福的结局,就这方面而言,曹雪芹将具有相同社会地位,同样富于浪漫色彩的情投意合的男、女主人公置于悲惨的绝境,这或许可以说是旨在真实,比之他的前辈更进了一步,使作品具有更深刻的社会内容和哲理意义。在《牡丹亭》里,爱情无惧于死亡,幻梦成了两情相系列化的先导。在《红楼梦》里,情侣们也做了许多梦,但这些幻梦常常变成了可怕的梦魇。

7、余英时论《红楼梦》所反映的满汉混合型文化 
我们现在确知曹家虽原为汉族,但早已投靠满州人;入关以后并隶属内务府正白旗。换句话说,曹家在文化上已是满人而不是汉人了。满族征服中国本土以后,汉化日益加深,逐渐发展出一种满汉混合型的文化。这个混合型文化的最显著的特色之一便是用早已过时的汉族礼法来缘饰流行于满汉间那种等级森严的社会制度。其结果是便满人的上层社会(包括宗室和八旗贵族)走向高度的礼教化。所以一般地说,八旗世家之遵守礼法实远在同时代的汉族高门之上。曹雪芹便出生在这样一个诗礼簪缨的贵族家庭中。
《红楼梦》第五十三回宁国府除夕祭宗祠,特借宝琴新来的眼睛,细细留神打量,以点出宗神速原来在宁府西边另一个院子,这已说明以西为上的八旗礼制了。但作者的精密尚远有过于此者。请看下面这个特定镜头:
每贾敬捧菜至,传与贾蓉,贾蓉便付与他妻子,又传与凤姐,尤氏诸人;直传至供桌前,方传与王夫人,王夫人传与贾母,贾母方捧放在桌上。刑夫人在供桌之西,东向立,同贾母供放。
独写刑夫人在供桌之西,东向立,即说明其余诸人都是西向;供桌在西边,刑夫人只有站在供桌的对面才能帮贾母供放祭品。这种笔法显从太史公《史记项羽本纪》写鸿门宴座次变化而来。难怪有正本此回脂批要说除夕祭宗祠……是一篇绝大典制文字了。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纵使《红楼梦》作者的姓名不幸而永远失传,但凭其中所写的丧祭二礼,我们也可以考出此书必出于清代八旗子弟之手。

8、刘梦溪论《红楼梦》与民族文化传统 
《红楼梦》是特定历史文化背景的产物。广一点说,到清中叶为止的持续四千多年的中国古老文化传统,都可以看做是《红楼梦》产生的大的文化背景。长期的文化积淀为文化艺术精品的孕育提供了适宜的土壤。当然还有明清之际的具体文化背景,这也是至关重要的,它决定一部作品在这个时候出现而不是出现在另外的时候。清王朝虽然以文化比较落后的民族入主,又经过明末社会大动荡给文化发展造成的创伤,但不久,随着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文化也开始复苏。到曹雪芹时代,不仅经济达到相当的繁荣,文化也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趋势。如果说在清朝开国之初,满族的达官显贵于汉文化还感到隔膜,因此朝仪宫规尚需阉侍指点,到康、雍、干时期满汉文化的融合已达到相当高的程度,王公大臣及宗室子弟受传统文化熏陶,无不以华夏文化的正宗继承者自命。曹雪芹和他的家族,就是这一历史时期特定文化环境的产儿。传统文化的大背景、明清之际的具体文化背景和曹氏家族的文化环境,这三者在曹雪芹身上化而为一了。
《红楼梦》是传统文化的结晶,里面渗透的传统文化的因子异常丰富。就反映生活的丰富性来说,是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就其包含的文化因子来说,堪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总汇。文学、艺术、技艺的各种形式,包括诗、词、曲、赋、歌、赞、诔、偈、匾额、对联、尺牍、谜语、笑话、酒令、说书、百戏、雕刻、泥塑、参禅、测字、占卜、医药,以及诗话、文评、论、琴理,《红楼梦》中应有尽有,真可以说是文备众体。没有多方面的文化积累,断写不出《红楼梦》这样作品。同样,真正读懂《红楼梦》,也需要相应的知识储备。这就是为什么五大古典小说中,《水浒》、《西游》、《三国》易为一般读者所接受,而《红楼梦》更受知识阶层欢迎的原因。不仅仅是题材问题,《儒林外史》写的也是知识分子,但接受起来比《红楼梦》容易得多。文化精品的生产和接受,需要作家和读者两方面都具备相当的条件。当然,文学史上任何经受住时间检验的作品,都是艺术杰构,无不是某一种文化的象征,只不过《红楼梦》的档次更高,不仅代表中国的传统文化,而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宝库。
《红楼梦》里用很多篇幅描写十八世纪中叶封建贵族的日常生活,其中很大一部分属于文化生活,如吟诗、作赋、猜谜、行令、品茗、绘、下棋、抚琴、说书、观戏、斗、簪花、游园、宴饮等,都是封建社会上层的文化活动。饮馔一般应是物质享受,但在《红楼梦》里已有所变异,有时升华为艺术,成为文化艺术活动的一部分。第三十八回宝钗协助湘云做东,请贾母等吃螃蟹,是和游园、赏花、做诗结合在一起的,艺术价值多于实用价值。第四十四回贾母给湘云还席,每人跟前摆一张高几,各人爱吃的东西一两样,再一个什锦攒心盒子攒盒式样,亦随几之式样,每人一把乌银洋錾自斟壶,一个十锦珐琅杯。作者的目的主要是写充满雅趣的饮馔方式和款仪,不在饮馔本身,因而究竟怎么吃,谁吃了些什么,只字未提。接着便大写特写热闹非凡的牙牌令,又转到游乐方面了。第七十一回贾母八旬大寿,荣宁二府各开筵宴,宁府请官客,荣府请堂客,然后是各种形式的家宴,前后持续一周,还穿插着观戏等活动,但重点是在渲染排场和礼仪,总离不开文化的内容。想按《红楼梦》里的菜谱进行烹调,甚至准备开一家餐馆,用贾府的菜肴招徕顾客,这样的红学家兼实业家从来不乏其人,但成功者寥寥。原因何在?盖由于《红楼梦》里的饮馔观赏价值每多于实用价值。曹雪芹一方面把艺术生活化了,另一方面也把生活艺术化了。谓予不信,刘老老赞不绝口的那种茄鲞,哪位依法按料做一个试试?恐怕未必成功。
《红楼梦》中渗透的传统文化的因子,不仅表现在大量的关于文化生活和文化活动的直接描写中,更主要的是书里面的人物集中代表了中国人的文化性格。中国长期是一宗法社会,以家族为本位,亲亲尊尊,根蒂连结,单独的个人无以立足,只有在人际关系中才能见出性格。《红楼梦》中的各色人物围绕贾府这一封建大家族旋转,纵横捭阖,互相勾连,生出无穷故事。所谓晴为黛影,所谓袭为钗副,既是写人物的一种手法,又是同处一家族环境中人物性格的表现。书中众女子,各代表不同的文化层次,高低、贵贱、雅俗、文野,彼此互为区别。贾家四姐妹,以探春的文化素质最突出,元春、迎春、惜春稍次之,但也不乏优良的教养,只是各有偏长罢了。同是服侍主子的丫鬟,袭人、紫鹃、平儿、鸳鸯,个性互不相同,但性情教养中又有受传统文化熏陶的共同的一面。她们自己不能读书识字,却有一定的文化教养,完全是环境习染所致。即使是雪雁、麝月、莺儿、翠缕、玉钏等小丫头,耳濡目染,也无异于郑家诗婢。第六十二回小螺、芳官等几个人斗,这个说我有《牡丹亭》上的牡丹花,那个说我有《琵琶记》里的枇杷果,两部戏曲名著的名字脱口而出;第四十六回鸳鸯抗婚,顶撞她嫂子说:什么好话’?宋徽宗的鹰、赵子昂的马,都是好儿尸这两个例子,足以证明贾府的不识字的丫鬟也有一定文化素养。文化是个大概念,言谈、行为、举止、待人、接物、仪表、服饰,都反映一个人的文化风貌。刘老老误把子儿当做凤姐,不单是看见平儿遍身绫罗,插金戴银,恐怕也和平儿的举止不凡有关。就连与诗书无缘的凤姐,心机、锋芒、手段固然胜人一筹,甚至有撒泼打滚、胡搅恶骂的表演,另一方面也极善处理老幼尊卑各种复杂的关系,反映出封建大族的一定教养。贾母说:我喜欢他这样,况且他又不是那不知高低的孩子。贾母说的高低,即是指处理人际关系需要掌握的,也就是象征文化教养的。凤姐的特点,是不知书却能达礼。当然,文化素养最高,不仅在《红楼梦》中出类拔萃,置诸青史亦光辉熠熠的,是宝钗和黛玉。这是两个由古典文化熔铸出来的艺术典型,而又分别代表着礼和诗两个不同的文化流脉。就传统文化的功用来说,诗和礼是统一的,就其表现形式来说,二者又有所不同。《礼记乐记》写道:乐由中出,礼自外作。乐由中出故静,礼自外作故文。前者可为黛玉写照,后者可为宝钗拟形。一个代表艺术精神,一个代表道德精神,共同象征着中国传统文化。贾家被称作诗礼簪缨之族,刚好和钗黛两个表现形态不同的文化性格协调起来。
《红楼梦》在中国古典文学里面是最富有典范意义的作品,不理解《红楼梦》就不容易理解中国古典文学。中国历史悠久,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仅就文学成就而言,三百篇、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每一历史时期都有大家名世,优秀作品汗牛充栋,何独《红楼梦》最有典范意义?当然,每一时代有每一时代的文学,无论何种文学样式,一旦走向成熟,都具有典范意义,而且它的高峰是不可企及的。但文学本身有历史的承继性,后来的作家总是要从先辈那里吸取营养,因此越是晚出而又能达到高峰的作品,包含的文学传统的成分越多,对一国文学来说,其典范意义也就越发突出。《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学的集大成的作品。曹雪芹有志于文学创作,而不选择诗、词、曲、剧的形式,选择了小说,这是他的聪明处。如果他当初想以诗、词、曲、剧创作名世,恐怕文学史上就没有他的位置了,至少不会像今天这样显赫。明、清两代是小说的繁盛期,冯梦龙、罗贯中施耐庵、吴承恩以及《金瓶梅》的作者已经提供了先鉴,曹雪芹有条件把小说这种文学样式推向高峰。

9、孙逊论《红楼梦》的文化精神 
《红楼梦》主要的文化精神便是情文化,或者叫情本思想。这个当然首先包含了我们通常讲的男女之情,否则《红楼梦》也不成其为《红楼梦》;但它又远远不止男女之情,而是包含了远为丰富和复杂的内涵。把《红楼梦》仅仅理解为爱情小说,把《红楼梦》的仅仅理解为男女之情,不仅不符合小说实际,而且辜负了作者的一片苦心。 
《红楼梦》的情文化情本思想究竟包含了哪些丰富内涵呢? 
(1)
《红楼梦》里的,指的是男女之间的相悦相爱之情,并在这方面提出了超越性爱的意淫观念,以及以思想志趣的一致为基础的新的情爱观。
(2)
《红楼梦》里的,还逸出了男女之情的狭隘理解,包含了以尊重和关爱女性为核心的可贵平等精神。
(3)
《红楼梦》里的,还超越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更广泛地指人与自然的关系,包含了人类必须体贴和善待自然万物的博大情怀。 
(4)
从汤显祖、冯梦龙到曹雪芹:《红楼梦》情本思想的渊源与发展。 

l 研读交流
1
、《红楼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但小说对传统价值观和贵族阶级的生活方式又持明确的批判态度。如何理解这一矛盾的关系?
2
、贾政属于传统儒家所培养的典型人物,作者对他的描写多用曲笔,嘲讽之意溢于言表。试从小说中找出有关贾政的段落,结合所学过的《儒林外史》选篇,说明在传统社会后期儒学僵化迂腐的一面。
3
、比较贾宝玉等人在大观园中结社吟诗活动与宁国府元宵祭祖的活动,分析贵族之家的生活状况。
4
、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摧毁了有情人皆成豢属的信念。设想一下,他们的悲剧能否避免?
5
、宝黛的情感交流开始是借助《西厢记》、《牡丹亭》来进行的。根据自己的文学欣赏经验,说明文学艺术对思想感情的影响。
6
、在本专题参考选题中选择一题,或结合本专题学习内容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并与同学交流。

l 参考选题
曹雪芹论历代野史与才子佳人小说
简述曹雪芹对传统文化的复杂态度
试评《红楼梦》中儒者的形象
贾宝玉为什么不喜欢儒学?
贾宝玉是庄子的信徒吗?
宝玉悟禅悟出了什么?
比较《孔雀东南飞》与《红楼梦》的爱情悲剧
从杜丽娘到林黛玉
从史湘云的个性看《红楼梦》的审美理想
香菱学诗看《红楼梦》中的诗论
戏曲作品在《红楼梦》中的作用
贾政身边的几个清客
谈元、迎、探、惜四春的关系
从《红楼梦》看中国古代的亲戚关系
《红楼梦》中的祭祖仪式所包含的文化意义
妙玉论茶
林黛玉论琴
大观园与中国传统园林艺术的特点

 


附录

一、曹雪芹生平简表/114

二、推荐参考书目/115

三、推荐相关网站/117


  


一、曹雪芹生平简表 


雍正二年(甲辰1724)闰四月二十六日生。
雍正三年(乙巳1725)四月二十六日芒种节周岁,遂以芒种为生辰之标志。
雍正六年(戊申1728)父曹颊获罪抄家逮问,家口回京,住蒜市口。
乾隆元年(丙辰1736)赦免各项罪款,家复小康。十三岁(书中元宵节省亲至除夕。宝玉亦十三岁)。是年四月二十六日又巧逢芒种节(书中饯花会)。
乾隆二年(丁巳1737)正月,康熙之熙嫔薨。嫔陈氏,为慎郡王胤禧之生母(书中老太妃薨逝)。
乾隆五年(庚申1740康熙太子胤扔之长子弘皙谋立朝廷,暗刺乾隆,事败。雪芹家复被牵累,再次抄没,家遂破败。雪芹贫困流落。曾任内务府笔帖式。
乾隆十九年(甲戌1754)《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初有清抄定本(未完)。
乾隆二十年(乙亥1755)续作《石头记》。
乾隆二十一年(丙子1756)脂批于第七十五回前记云:乾隆二十一年丙子五月初七日对清。缺中秋诗,俟雪芹。是为当时书稿进度情况。脂砚实为之助撰。
乾隆二十二年(丁丑1757)友人敦诚有《寄怀曹雪芹》诗。回顾右翼宗学夜话,相劝勿作富家食客,不如著书黄叶村。此时雪芹当已到西山,离开敦惠伯富良家(西城石虎胡同)。
乾隆二十三年(戊寅1758)友人敦敏自是夏存诗至癸未年者,多咏及雪芹。
乾隆二十四年(己卯1759)今存己卯本《石头记》抄本,始有脂砚批语纪年。
乾隆二十五年(庚辰1760)今存庚辰本《石头记》,皆脂砚斋四阅评过
乾隆二十六年(辛巳1761)重到金陵后返京,友人诗每言秦淮旧梦人犹在废官颓楼梦旧家,皆隐指《红楼梦》写作。
乾隆二十七年(壬午1762)敦敏有《佩刀质酒歌》,纪雪芹秋未来访共饮情况。脂批壬午重阳索书甚迫之语。重阳后亦不复见批语。当有故事。
乾隆二十八年(癸未1763)春二月末,敦敏诗邀雪芹三月初相聚(为敦诚生辰)。未至。秋日,爱子痘殇,感伤成疾。脂批:“……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余誉哭芹,泪亦待尽……”记之是壬午除夕逝世,经考,知为癸未除夕笔之误。卒年四十岁。
乾隆二十九年(甲申1764)敦诚开年挽诗:晓风昨日拂铭旌四十年华太瘦生,皆为史证。

 

二、推荐参考书目


1
、原著:
《红楼梦》,曹雪芹、高鹗著,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12月。

2、工具书与文献汇编:
《红楼梦大辞典》,冯其庸、李希凡主编,文化艺术出版社,19901月。
《红楼梦研究文选》,郭豫适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4月。
《红楼梦研究稀见资料汇编》,吕启祥、林东海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8月。
《红楼鞭影:中国当代红楼梦研究》,周汝昌、周伦玲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3月。

3、重点书目:
《红楼梦人物论》,王昆仑著,三联书店,19839月。
《俞平伯论红楼梦》,俞平伯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3月。
《红楼梦与百年中国》,刘梦溪著,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1月。
《红楼小讲》,周汝昌著,北京出版社,20021月。
《红楼梦的两个世界》,余英时著,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2月。
《红楼梦导读》,邓云乡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41月。
《王国维、蔡元培、鲁迅点评红楼梦》,王国维、蔡元培、鲁迅著,团结出版社,20041月。
《俞平伯点评红楼梦》,俞平伯著,团结出版社,20041月。
《周汝昌点评红楼梦》,周汝昌著,团结出版社,20041月。

4、一般读物:
《红楼梦论稿》,蒋和森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9月。
《红楼梦脂评初探》,孙逊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11月。
《红楼梦新论》,刘梦溪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7月。
《说梦录》,舒芜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9月。
《红楼梦的语言艺术》,周中明著,漓江出版社,198210月。
《论<红楼梦>》,何其芳著,《何其芳文集》第5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8月。
《论凤姐》,王朝闻著,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7月。
《红楼梦的修辞艺术》,林兴仁著,福建教育出版社,198412月。
《红楼梦的语言艺术》,卢兴基、高鸣鸾编,语文出版社,19858月。
《红楼梦艺术技巧论》,傅憎享著,春风文艺出版社,19861月。
《红边脞语》,胡文彬著,辽宁人民出版社,19866月。
《红楼梦人物谱》,朱一玄著,百花文艺出版社,19868月。
《语言艺术皇冠上的明珠――〈红楼梦〉俗语概说和汇释》,林兴仁著,内蒙古教育出版社,198612月。
《红楼梦人物塑造的辩证艺术》,周书文著,江西人民出版社,198612月。
《红楼梦开卷录》,吕启祥著,陕西人民出版社,19879月。
《红楼梦风俗谭》,邓云乡著,中华书局,198710月。
《胡适论红楼梦》,胡适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3月。
《红楼梦鉴赏百解》,白维国等著,辽宁民族出版社,198910月。
《红楼梦艺术论》,段启明著,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19909月。
《红楼梦的艺术世界》,周书文著,书目文献出版社,199011月。
《红楼启示录》,王蒙著,三联书店,19915月。
《论红楼梦及其研究》,郭豫适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12月。
《红楼梦的写作技巧》,墨人著,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34月。
《说不尽的<红楼梦>》,端木蕻良著,上海书店,19938月。
《红楼梦的心理世界》,杜景华著,北京燕山出版社,199310月。
《红楼梦谈艺录》,陈诏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12月。
《红楼梦之谜》,上海市红楼梦学会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1月。
《红边漫笔》,胡文彬著,华艺出版社,199410月。
《人与梦——红楼梦的现代解释》,单世联著,广东旅游出版社,19955月。
《红楼放眼录》,胡文彬著,华艺出版社,19956月。
《红楼艺术》,周汝昌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9月。
《红楼梦的语言》,吴竞存编,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67月。
《红楼梦艺术世界》,李希凡著,文化艺术出版社,199610月。
《曹雪芹文艺思想新探》,翟胜健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4月。
《走近曹雪芹--红楼梦心理新诠》,刘上生著,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7月。
《红楼梦探微》,胡文彬著,华艺出版社,19978月。
《红楼梦人物谱》,朱一玄著,百花文艺出版社,19978月。
《红楼梦对话研究》,孙爱玲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9月。
《红楼梦与中华文化》,周汝昌著,华艺出版社,19987月。
《红楼梦新证》,周汝昌著,华艺出版社,19988月。
《红楼三钗之谜》,刘心武著,华艺出版社,19999
《文采风流第一人--曹雪芹传》,周汝昌著,东方出版公司,199910月。
《红楼梦的独创艺术》,周书文著,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04月。
《漫说红楼》,张庆善、刘永良著,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5月。
《红楼探源》,吴世昌著,吴令华编,北京出版社,200010月。
《红楼梦识要——宋淇红学论集》,宋淇著,中国书店,200012月。
《红楼梦:爱的寓言》,裔锦声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12月。
《解读红楼梦》,段启明著,京华出版社,20011月。
《红楼一家言》,高阳著,三联书店,20011月。
《曹雪芹别传》,高阳著,三联书店,20011月。
《红楼梦寻味录》,吕启祥著,山西人民出版社,20014月。
《红楼梦诗词曲赋鉴赏》,蔡义江著,中华书局,200110月。
《梦与醒的匠心——蠡测缕析<红楼梦>的写作技法》,李欧、周子瑜著,巴蜀书社,20026月。
《论红楼梦思想》,冯其庸著,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210月。
《红楼梦概论》,冯其庸、李广柏著,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210月。
《红楼夺目红》,周汝昌著,作家出版社,200310月。
《红楼梦导读》,蔡义江等著,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310月。
《红楼梦纵横谈》,林冠夫著,文化艺术出版社,20041月。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中小学语文教学 红楼梦教学,红楼梦教学教案,教学设计 参考资料,课文

作品《红楼梦》专题辅导资料原文赏析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民族精神的重新发现:关于王国维红楼…
    《红楼梦·尤三姐之死》教学实录
    《红楼梦》导言教案及练习
    《红楼梦》中的颜色词与翻译
    红楼梦谜语欣赏
    《红楼梦》丫鬟人物称谓内蕴管窥
    《红楼梦》的情节波澜(节选)
    《红楼梦》英译本简介
    《红楼梦》选读 教案
    《宝玉挨打》教学设计
    《香菱学诗》教学设计
    《红楼梦》对联集锦
    《红楼梦》人物关系图
    语文教案-《红楼梦》选读 教学设计示…
    《林黛玉进贾府》评点式教案
    《红楼梦》之美学上之精神
    7.《红楼梦》的情节波澜(节选)·精…
    《红楼梦》描绘了一个生动的因缘故事
    林黛玉进贾府教案
    红楼梦人物赏析——贾宝玉
    评论:新《红楼梦》被围攻有三点冤
    《红楼梦》人物赏析(十三)——秦可…
    最后的《红楼梦》英文翻译大师
    试析《红楼梦》中史湘云的形象塑造
    有关《红楼梦》资料的汇编
    林妹妹说英语:《红楼梦》精彩译文赏…
    《红楼梦》经典语录集
    《红楼梦》人物赏析之王熙凤
    红楼梦人物命运谜语赏析
    红楼梦咏菊组诗赏析
    《红楼梦评论》第一卷
    《红楼梦》赏析
    读《红楼梦》的感受
    《红楼梦》诗词鉴赏
    红楼梦》中的如皋方言
    《〈红楼梦〉选读》之《宝玉与黛玉》…
    《红楼梦》知识竞赛试题及答案
    《探春理家》详细剖析
    ——《红楼梦》教学体会点滴
    为新版《红楼梦》说句话
    专家解密:红楼梦暗批雍正
    《红楼梦》最全的名字谐音
    《红楼梦》与《傲慢与偏见》向我们展…
    《红楼梦》简介
    《红楼梦》人物赏析:论晴雯的性格
    红楼梦中的佛教思想
    探《红楼梦》 体验别具一格的集训教学
    《红楼梦》人物分析:贾宝玉,社会性…
    人物和情节关系的巧妙处理--红楼梦
    《宝玉挨打》教学设计
    林黛玉的教学艺术──读《红楼梦》有…
    红楼梦中直接心理描写分析
    红楼梦主要人物简介
    古典文化研读--《红楼梦》的情节波澜…
    《红楼梦》复习课片段阅读理解说课稿
    《红楼梦》研究性学习案例
    《《红楼梦》的情节波澜》(节选)教…
    《红楼梦》爱情悲剧的社会意义
    林黛玉进贾府
    《红楼梦选读》教案(说课稿)
    《红楼梦》中的茶文化
    《红楼梦》里的名字
    ——“红楼人物语言” 教案
    《红楼梦》选读(苏教版选修)
    《红楼梦》导读问答
    《红楼梦》故事情节教案
    《红楼梦》读后感:一路红楼
    再读《<红楼梦>评论》
    《探春理家》备课资料:凤姐、探春及…
    红楼梦中人大型选秀活动评委——齐士…
    《红楼人物》教学设计
    高二语文(必修3):《林黛玉进贾府》…
    蒋国震指〖红楼梦〗为胤礽所著
    红楼梦选读教学参考书增补《红楼人物…
    《红楼梦》中的“位”和“个”
    红楼梦选读教学参考书增补《探春理家…
    教与学--从《红楼梦》中“香菱学诗”…
    曹雪芹《风雨夕闷制风雨词》研读
    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的简介
    红楼梦人物赏析之晴雯
    红楼梦选读教学参考书增补《宝玉挨打…
    《黛玉葬花》教案
    漫谈新版红楼梦
    《红楼梦》咏菊花诗词赏析
    四大名著之《红楼梦》赏析
    红楼梦主要人物赏析:贾宝玉、林黛玉…
    名家评红楼 - 红楼梦赏析
    评论:《红楼梦》不应成为文人的名利…
    红楼梦古典插画赏析
    新红楼梦:这时代廉价的华丽
    《红楼梦评论》第一卷 "人物篇" - 紫…
    【《红楼梦》诗词曲赋鉴赏大全
    红楼梦诗词鉴赏
    红楼梦人物赏析--史湘云
    解读红楼:红楼梦人物赏析之袭人
    红楼梦诗词赏析--黛玉诗
    红楼梦人物赏析之香菱
    中考语文名篇《红楼梦》赏析及课外练…
    我看王国维之《红楼梦评论》
    《红楼梦》评论
    评《红楼梦评论》
    评论:李少红“图解”新《红楼梦》怎…
    外媒深度评论新《红楼梦》:利益驱使…
    金陵十二钗正册——贾元春
    赏析《红楼梦》诗词曲
    红楼梦诗词赏析
    《红楼梦》中“香菱学诗”给老师的启…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