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娱乐讯 翻拍经典引起大众关注是必然的。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新版《红楼梦》所引发的不仅仅是关注,而是各类媒体的一致批评。上一轮如雨般的板砖刚刚拍完,又出现了“网上骂红楼赚钱”的新一轮风波。尽管李少红在喊冤,但是媒体还是将此次事件的矛头指向了剧组和制片方。究竟是什么原因引发了群起围攻的现象?为何舆论对新红楼如此不宽容?分析来说,有三大原因。
一、 “黄瓜片”一丑遮百俊,态度再真诚也没用
被网友戏称为“黄瓜片”的“额妆”是新版《红楼梦》的最大创新,细算起来,也是新红楼被批的导火索。尽管之前的选秀风波也被诟病是娱乐经典,但多少还能看出参选人员的认真态度。但是这个颠覆大众对《红楼梦》人物固有想像的造型实在是触了众怒,从此开始,批评的声音越来越大,对新红楼的各个细枝末节的意见也越来越多,以至“骂新红”成了潮流。此后,不管你对于原著再怎么忠实,不管你对细节再怎么认真,不管你们花费了多少心思,不管你们是不是四年只干了这一件事累吐了血,都无法再抵消大众的反感情绪。其实除了额妆,新红楼的创作还是非常细致的,尽管也有一些不足,但也并不是一无是处,有些地方比如场景、特技、对原著情节的再现等都可圈可点,但是,就是这一丑可以说是遮盖了新红楼其它的付出与成绩,被全盘否定确实有点儿冤。
二、 李少红接手“烫手山芋”,都是自己惹得祸
当红楼梦选秀结束即将进入拍摄阶段之时,胡玫的辞职简直是平地响雷,辞职的原因无外乎生产方式的转变掣肘导演的因素太多而选择了退出。这时李少红临危受命接了“旨”。半路接手本身就是得罪人的事儿,更何况游戏规则并没有太多转变。按李少红自己的话说拍的是美梦,现实却是甜酸苦辣的。俗话说没有三把神沙,不敢倒反西岐。李少红半路出马可以说吊起了大众更高的胃口。期望值增大,后悔值也增大,那么多眼睛在盯着你,拍好了属于正常发挥,拍不好就一定会被骂惨。李少红感到很“委屈”,感到很受“伤”,于是乎到处解释,到处抱屈,又是发声明,又是争辩。结果就是给媒体提供了大量的素材,各种标题,各种报道接踵而来,而且是负面的多。其实所有的说法都只是猜测,除了一些中肯的客观的评论者外,也不排除有一些竞争对手在幕后蓄意中伤。就像那篇“骂红楼可以赚钱”的网友曝料贴一样,如果真是剧组所为,自己花钱把自己骂成这般德性,那便不是冤而是傻了。
三、 骂经典翻拍成习惯,都很浮躁谁也别说谁
从金庸的多部作品到《四世同堂》、《京华烟云》,再到新《三国》、新《西游》,没有一部经典翻拍剧不被骂。影响小的骂的少,影响大的骂得多,骂经典翻拍已经成了媒体大众的习惯。一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电视剧越来越商业化,创作者都缺少了一份当年的精气神和文化底蕴,另一方面,媒体大众也越来越浮躁,看了个一枝半节就下断语者太多。客观的讲,很多人没有看完全剧、没有认真的揣摩就对新《红楼梦》发表了一些意见,有些意见不很中肯也无可厚非。事实上很多当初并不看好新红楼的红学专家和评论员在看完全剧之后大都改变了最初的看法,觉得真的不象自己以前想的那样,甚至在体现原著故事方面比旧版的更加完整。还没有正式播出,仅凭一些片断就被拍死确实有些冤枉。
新版《红楼梦》北京、安徽台上星开播在即,争议还在不断,这说明国人十分关注民族文化的精粹,贬也好褒也罢都是一种关爱。默默的在成堆的“板儿砖”中寻找可用之材,用其构筑自己未来的艺术殿堂才是智者。其实李少红不用太难过,要有种“让暴风雨来的更猛烈些吧”的胸怀,只有经过了枪林弹雨才能成为真正的英雄,只有经过了暴风骤雨才能在艺术的天空高傲的飞翔。新版《红楼梦》不是终版《红楼梦》,这一次的翻拍只是文学经典传承路上的一小步,将来还会有人再续拍,这次的被骂全当是积累经验,为国学精典的传播贡献一些力量。不管怎么说,能将这样一部百年经典再现荧屏,就是胜利,就是李少红团队的功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