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玉挨打》教学设计
江苏省南菁高级中学 过建春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熟知课文情节所涉及到的各类人物关系,归纳人物在事件中的行为动机,了解小说情节在刻画人物、表现主题方面的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合作和探讨,完成专题鉴赏和研讨的有关要求,重点是对宝玉挨打原因的深层次理解和人物形象的归纳分析。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能够运用正确的历史观、价值观和文学鉴赏方法,创新理解小说反映的各种社会现象,对人物命运产生情感共鸣。
【教学内容】
(一)基本知识掌握
了解宝玉挨打事件的前因后果。
(二)基本能力训练
归纳情节线索,分析人物形象;联系参读例文,进行个性化理解。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鉴赏中的辨析能力训练是重点,探究中的创新尝试是难点。
【教学过程】
一、课文背景资料介绍
1.与本文情节相关的一些人物介绍
贾雨村,他是封建官场丑恶官僚的代表人物,早年受到甄士隐的慷慨资助得以进京赶考成功,后又做过林黛玉的家庭教师,受到林如海和贾政的举荐,得以官运亨通。他善于钻营官场,巴结权贵,又徇私枉法,忘恩负义,甚至恩将仇报,泯灭人性。在葫芦案的判断中,他彻底断送了恩人甄士隐之女英莲回归亲人的可能性。后来又帮贾赦强抢石呆子20把古扇,弄得石呆子坑家败业。最后他因贪获罪,又遇大赦。贾宝玉对此人是极为讨厌,不愿与之交往。
琪官,琪官原名蒋玉菡,唱小旦的,他与宝玉相交甚欢,曾与宝玉互赠汗巾以表倾慕。因其是忠顺亲王宠爱的戏子,而贾府与忠顺府本有芥蒂,又属于不同的政治集团,忠顺府的地位更显赫,故贾政会感觉此事事态严重。琪官后与宝玉的丫鬟袭人结为夫妻。
贾环与贾珠,贾环是贾宝玉同父异母的兄弟,一个不得人心的顽劣少年,吝啬贪婪,猥琐不堪,又阴险狠毒,极具野心。赌钱取乐,他赖丫鬟们的钱;赋诗猜谜,他最粗俗不堪;兄弟相处,他故意烫伤宝玉的脸;贾政发怒,他乘机告宝玉的阴状。在他身上,集聚了封建贵族少爷的种种劣性。贾珠则是贾宝玉的亲哥哥,十四岁进学,可惜英年早逝,留下妻子李纨和儿子贾兰。
2.与本文情节衔接的有关内容
《宝玉挨打》选自《红楼梦》第三十三回“手足耽耽小动唇舌 不肖种种大承笞挞”,是《红楼梦》前半部分的一个高潮。
宝玉因为种种原因而被父亲贾政毒打,此次事件是宝玉叛逆性格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在贾母的庇护之下,宝玉暂时摆脱了贾政的束缚,其个性在大观园得到了自由的伸展。同时,这一事件也使贾宝玉和林黛玉爱情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挨打前,宝玉向黛玉倾诉了肺腑之言,他们之间的感情纠葛趋向于平静;挨打后,黛玉的探望和安慰,更坚定了宝玉的思想和情感选择,他们之间的爱情也走向了成熟。
二、理清课文情节线索,把握矛盾冲突中的各组人物关系
宝玉挨打的情节,按发展的时间顺序来看,由三个部分构成:
第一部分(原来宝玉会过雨村回来听见了——有几个人来找宝玉):写宝玉挨打的原因。
第二部分(那宝玉听见贾政吩咐他“不许动”——宝玉早已动弹不得了):写宝玉挨打的过程。
第三部分(贾政还欲打时——贾政听说,方退出来):写宝玉挨打后众人的反映。
在宝玉挨打事件中,除了描写父子冲突外,文章还刻画了其他几组矛盾冲突:
一是贵族之间:主要表现为忠顺亲王府与贾府之间的矛盾,忠顺王爷派人上门索要优伶琪官,使得贾政又惊又气,让他感受到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同时也给贾府带来了现实的威胁。
二是兄弟之间:主要表现为贾环在贾政恼怒宝玉之余,乘机诬告宝玉强奸逼死金钏,致使宝玉被打。兄弟之间的矛盾也在事件中激化了。
三是主仆之间:主要表现为贾政和门客仆从在杖打宝玉问题上的不同的态度,贾政先让小厮打宝玉,后又夺板亲自痛打,门客劝阻无效,只得向内报信。
四是夫妻之间:主要表现为王夫人欲阻止贾政打宝玉,贾政不仅不听,反而要勒死宝玉,王夫人不得不以身护卫宝玉。
五是母子之间:主要表现为贾政和贾母之间的冲突,贾母出面阻止贾政毒打宝玉,贾政为己辩护,遭到贾母的怒斥,只得服软罢手。
这些冲突兼有思想冲突、权力冲突、文化冲突、嫡庶冲突、人格冲突、情感冲突等多种因素,反映了丰富的社会思想文化内涵。但矛盾冲突的主线是贾政和贾宝玉父子之间的冲突,其他的矛盾冲突都是围绕着这个主线展开的,贾府与忠顺亲王府之间、贾环与宝玉之间的矛盾是事件冲突的重要起因,贾政与门客、贾政与王夫人的矛盾是事件冲突的重要发展,贾政与贾母的矛盾则是事件冲突的高潮。
三、分析宝玉挨打的原因,揭示矛盾冲突的本质
造成宝玉挨打的直接原因有三个:
一是宝玉会见官僚贾雨村时无精打采,令贾政很不满意。
二是宝玉与琪官的交往激怒了忠顺王爷,给贾政无端招来官场纠纷。
三是贾环搬弄是非,污蔑宝玉逼死了金钏。
宝玉挨打的根本原因是,宝玉不愿意走仕途经济的老路,辜负了贾政对他的期望。贾政认为,儿子如此发展下去不仅会损害家族利益,而且有可能“酿到他弑君杀父”的地步,即与宗法社会相对立的地步,这是思想正统保守的贾政所不能容忍的,所以要狠打宝玉。这个事件表面上是写父亲教训儿子这样一件普通小事,实际上体现了父子俩尖锐的思想冲突,包含了双方巨大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道路选择上的差异。
四、质疑辨析,分析形象,把握主题
1.质疑辨析:宝玉挨打的原因中有没有该打的合理成分?(可以作为专题探讨,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充分的讨论或辩论,要允许各种合理的不同意见充分的表述)
肯定意见:在整个挨打事迹中,宝玉属于有错的责任方,分析一下贾政怪罪于他的几点理由可以看出,他即使不具有全部的责任,也有不可推卸的过错。
宝玉见贾雨村时葳葳蕤蕤的神情,实在是缺乏一个有志少年的青春朝气;他与戏子的交往,也不是一个求上进取功名的人应该有的举止,何况他应该知道琪官是忠顺王爷宠爱的戏子,他的掺和,会给自己家族带来很大的麻烦;金钏之死,虽说不是他逼迫造成的,但与他的挑逗有直接的联系。
从深层次原因上讲,宝玉不愿读书,是不求上进的行为,它与传统功名之路相对立;他不顾家庭,不愿承担中兴家族责任,是与整个家族的利益相对立的;他对“文死谏”、“武死战”的古训进行随意的指责,不承认忠君报国思想的正确性,是与整个社会的道德传统和正义理想相对立的。一个只顾自己的快乐享受,不顾及家庭、社会和国家利益的人,不能说是有责任的人,也不应该给予褒扬。
养不教,父之过,当恪受传统思想的贾政看到对儿子的教育和教训无法见效,儿子的行为有可能发展到危害社稷安危时,处罚甚至于杖罚是必然的,也是应该的。
否定意见:在整个挨打事迹中,宝玉是无辜的受害者,他挨打的理由是站不住脚的:
首先,懒于应酬不该挨打。宝玉挨打事件中,贾政最先不满的是宝玉见贾雨村的态度,实际上,贾政考虑的是,今日的会宾接客,可以为日后加入为官做宰行列作一个人脉方面的铺垫,贾府其他一些人也是这样想的。宝玉的抵触,是对仕途经济的公开抵触,与他的人生观价值观是一致的。退一步讲,他懒于见贾雨村的行为也可以有一个光明正大的解释:不愿清谈、空谈,毕竟会宾接客还不应该是一个正在熟读诗书准备科举考试的书生之头等大事,即使是仕宦之人也还需牢记清谈误国,实干兴邦的古训呢。贾政的不满,缺乏道理上的足够依据,有点不合情理。
其次,结交琪官不该挨打。贾政认为宝玉在外结交琪官,是流荡优伶,无法无天的事,这对宝玉来说不公平。宝玉和琪官之间,实际上是清白的,互赠汗巾只是为了表达对对方的倾慕之心。再说,忠顺王爷等玩戏子,是当时达官权贵门的一种时尚,贾政没有一点非议。贾府老少爷们所作所为超过玩戏子百倍之事,多得不可胜数,贾政也没有一点管教。惟独宝玉结交琪官,贾政不能够忍受,嫌宝玉败坏门风,这只能理解为欺软怕硬。因为忠顺王府势力大,贾政得罪不起;因为家务事难断,贾政根本就不会管也管不了。而训斥和杖责宝玉却是最容易做的,也是最冠冕堂皇的,光凭自己的家长身份就可以置宝玉于无法辩驳更无法反抗的地步,宝玉是这双重标准的受害者。
还有,金钏之死他也不该挨打。金钏之死是宝玉挨打的起爆器,在贾政看来这事是有辱家庭门风祖宗颜面的,可事实是,金钏之死是王夫人的责任,强奸未遂之说是贾环的诬陷,但失去理智的贾政不去细究核实事情的真假,反而不分青红皂白的将板子打向宝玉,宝玉既要背着“淫辱母婢”的黑锅,又要承受着要命的板子,实在是冤枉。
从深层次的原因进一步分析,贾政打宝玉,这实际上是两代人在价值观念、人生道路选择上的冲突。宝玉的面前,有社会和家族安排好的两条正统之路,一是仕途经济,科举考试,八股取士,即明清读书人走的共同之路,贾府上下希望他走这条路,能够光宗耀组。二是承袭祖宗恩荫,守着家业享受富贵清福,过骄奢淫逸的生活,贾府的大部分统治者走的就是这个道路,偏偏宝玉拒绝了这一切的安排,处处唱反调,他不愿意走传统、社会和家庭给自己设计的规范正统之路,不求仕途,也不愿守成,不喜欢读书,不喜欢为官,不愿意与浊臭男人同流合污,也拒绝承担家庭责任和人伦义务,只愿意和丫鬟们在一起,只愿意和知己们在一起。他的思想深处,浸透的是对家庭和社会的反叛,是对当时社会公认的神圣传统价值观念的否定和嘲讽,浸透的是对自由、平等和个性解放的追求。他与以父亲贾政为代表的家族统治者的矛盾已经到了无法挽救和不可调和的地步,从这个角度来看,他的挨打是必然的,但是,惩罚的理由和借口是站不住脚的,那怕是冠冕堂皇或者强词夺理的理由,宝玉是无辜的受害者。
2.分析形象:如何理解人物复杂的性格和矛盾的行为?
贾政形象分析:
贾政打宝玉,饱受着情和理的煎熬和折磨。他恨铁不成钢,对宝玉的种种出格行为,由惊到气到恨,如:宝玉因悲金钏之死而神思恍惚,贾政“生了三分气”,忠顺府状告宝玉引逗琪官,贾政 “又惊又气”,且“气得目瞪口歪”,贾环诬告宝玉强奸金钏未遂,贾政“气得面如金纸”,见了宝玉“眼都红紫了”,这是他的凶暴的一面;然而,未打之时,他即“满面泪痕”,王夫人求情,他“泪如雨下”,听到哭唤贾珠,更是“泪珠似滚瓜一般滚下来”,贾母怒斥,他只能“叩求认罪”和“自悔”。
这些看似矛盾的表现,细究起来,其实不难理解其中的道理。贾政作为一个正统的封建贵族家庭的家长,非常希望自己的儿子能学而优则仕,尤其在宝玉身上,几乎寄托了他“光宗耀祖”的惟一希望,然而宝玉却偏偏“行为偏僻性乖张”,对“经济文章”从不感兴趣,学业荒疏,仕途发展更无从谈及了,因而使得贾政对宝玉这个不肖子不仅感到愤怒,而且有一种后继无人、家道衰败的悲伤绝望,所以他要往死里痛打宝玉,似乎欲置之死地而后快。但贾政毕竟是宝玉的父亲,虎毒还不食子,何况父子之间的血脉关系是永远也无法割断的,所以贾政的流泪、后悔,也是他的真情流露。
至于他说宝玉会“弑君杀父”,则只是一种推测,并不是事实,他作为一个传统封建道德学说的忠诚信徒,自然要对处处具有叛逆思想行为的宝玉进行弹压,推论宝玉的行为会导致“弑君杀父”,就可以使自己的弹压具有一种道德的高度和名分,毕竟“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是最高的社会秩序,“忠”是最高的道德要求之一,触犯了它就是大逆不道。然而可悲的是,“忠”的利器,在“孝”的坚盾面前一败涂地,贾母脚站宗法的高度,手握同样是道德最高要求之一的“孝道”,斥责贾政,贾政是理不直气不壮,打宝玉的理由似乎是为了忠君,但是违逆贾母又涉嫌了不孝,如果打死宝玉导致无后,又会是最大的不孝,贾政陷入了忠孝两难的境地,最后的结果只能是服从贾母,毕竟这是家庭内部的事,由一家之长负责,还谈不上“忠”,与其说是“忠”输给了“孝”,不如说是父亲贾政输给了儿子宝玉,贾政跪在贾母面前的精神痛苦,远远超过宝玉挨打的肉体痛苦,贾政的权威,是那么的虚假软弱和不可一击。
贾政是一个保守和落后的制度环境里诞生的无能的家长和昏聩的官僚。他的个性充满了矛盾,在宝玉面前,他作为一家之长本想维护正统,却失去了公正和权威;在门客面前,他本想显示开明之主的兼听和择善,却只剩下了偏信和偏执;在王夫人面前,他本想显示自己教子的严厉和原则,却失去了夫妻的温情;在母亲面前,他屈从于“事亲为大”,却又违背了先前对“弑君杀父”的忧虑,这样的人不是一个好家长和好官僚,也做不了一个好家长和好官僚。
贾宝玉形象分析:
《红楼梦》第三回的《西江月》词,对宝玉的才情、学问和思想个性进行了高度的概括。本文中的宝玉,其性格同时兼有软弱和反抗的成分,他的软弱表现在,面对金钏这个弱势人物的含羞自尽,他只会伤心痛苦,同情悲悯,没有悲愤,更不敢控诉和抗争;面对父亲这个强势人物的淫威紧逼,他既不敢辩解,也不敢反抗,甚至连逃跑的念头都没有,任自己象一只无助的羔羊被人宰割,差点断送掉自己的性命。这种软弱的表现,在贾宝玉初期反封建的斗争中尤其明显,它反映出了人物的复杂性,因为他毕竟是在“温柔富贵之乡”长大的,免不了受出身家庭和所处时代历史的限制,衣食无忧的富家子弟生活,使他一时还没有胆量冲破束缚自由的封建牢笼。
宝玉的反抗性格,更多地体现在他思想内心的深处,体现在他对家庭社会、文化传统和现存体制为自己安排好的生活道路的拒绝上,也体现在他对封建道德礼教的无情嘲弄上,对于身为下贱的奴婢们的悲惨命运,他抱以无限的同情,对于被统治阶级当作玩物的戏子艺人,他愿意倾心相交并尊重他们的人格,而对于封建统治阶级代表人物的朝廷命官,他骂他们是“国贼禄鬼”,不愿与之交往,即使受到父亲的威逼痛打,他也始终没有屈服求饶。相反,挨打更坚定了他的反抗意志,他对林黛玉的一番话“你放心,别说这样话,我便为这些人死了,也是情愿的”,既表现了他对黛玉的推心相与,也表现了他誓死不向贾政屈服,不向封建势力屈服的决心,宝玉是一个封建正统思想、封建道德礼教的叛逆者,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在这条道路上越走越远,最终走向彻底的决裂。
王夫人形象分析:
王夫人在封建贵族家庭中地位尊贵,是贾府的实际统治者,对于自己的儿子,她的态度也是矛盾的,和丈夫一样,她把宝玉看作是不肖的“孽障”“混世魔王”,恨铁不成钢,对影响宝玉走正统之路的一切人和事,她皆欲除之而后快,金钏之死,她就是直接的凶手,晴雯之死,她更是难逃其咎,她是镇压宝玉的精神刽子手。然而宝玉毕竟是她的亲生儿子,母子之情决定了她对宝玉的爱是主要的。当然,儿子对她而言,除了有着亲骨肉这层关系外,还有更深层次的利害关系,即对保住她在这个家族中的地位有着极重要的意义。贾环和赵姨娘把贾宝玉看作眼中钉,千方百计想把它拔除,正是为了同她争夺在这个家族中的利益和地位。在封建社会里,作为传宗接代工具的女人,如果没有了儿子,她就会失去存在的价值,冷淡凄凉的日子就会等待着她,正是这,使得她一方面认为贾宝玉是一个“不肖之子”,另一方面又会拼命保护着贾宝玉,也就是在保护她自己。王夫人的现象深刻揭示出“封建统治阶级的母爱,只不过是一种以利害关系为最大内容的母爱”。
贾母形象分析:
贾母是一个诗礼簪缨之族的贵夫人,贾府里的最高统治者,她高寿健康,儿孙承欢膝下,是一个非常懂得享受生活的人。因为宝玉的俊俏聪明,活泼可爱,她对宝玉十分地溺爱,就象老母鸡爱小鸡一样,这种爱使得宝玉能够自在的生活。宝玉也确实在她的庇护下,反封建主义的叛逆行为,得到了不小的伸展。宝玉挨打的风波,是她最终平息的,使用的武器就是“孝道”。儒家的“百善孝为先”,使得贾政不得不在自己的母亲面前“躬身陪笑”,“叩头谢罪”,保证“从此以后,再不打他了”。但这绝不意味着贾母对宝玉反封建思想的放纵,一旦察觉宝玉黛玉越出了“正经礼数”的范围,要追求个人的婚姻自由,而对整个家族不利的时候,老母鸡也会露出她伤人的爪子的,所以从思想意识上来说,她与贾政并没有根本的冲突,她是站在封建礼法这一边的。
3.总结全文,点明主旨
《宝玉挨打》是小说上半部的一大高潮,通过对宝玉挨打原因和挨打过程的描写,突出了封建卫道者贾政和封建叛逆者贾宝玉之间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揭露了封建统治势力的腐朽、凶残和丑恶,赞扬了新生力量的叛逆和反抗精神,体现了对自由人生理想的向往和追求。
五、探究创新,品味语言,读出个性
换角度叙述宝玉挨打的经过,要从事件中某个关联人物的视角出发,对原事件进行合理的加工,要与叙述者的身份和心理相符,语言要个性化。(第一或第三人称叙述皆可,时间控制在5分钟之内,这是变换叙述角度的新创作,可以在课堂上完成,也可以当成课后的练笔布置)。
叙述的注意要点:曹雪芹是写人物语言的大家,他善于用个性化的语言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人物性格,传达人物情感。要多研读课文,真正领略作者精妙的语言艺术,在叙述过程中给予借鉴。
参考评价建议:
贾政的正统意识极为深厚,语言要有当朝官员和一家之主的凌人盛气,心理活动有较大的发挥加工余地,尤其是在面对儿子和母亲时的矛盾心理,但因为原文叙述他的篇幅较多,发挥创新的空间不是很大,因此要注意原文内容的取舍。
对宝玉来说,挨打事件对他的叛逆思想性格走向成熟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叙述的侧重点应与此相吻合,挨打过程中宝玉没有多少描写的内容,但其丰富的内心活动可以拓展,挨打前后两个部分的内容要协调好,宝玉的语言要与他此时的心理相符,悲伤、害怕、委屈、着急、痛苦以及后来获得解救时的宽慰等,要恰如其分地表现出来。
王夫人是中途赶来的,对于挨打事件的原因的获知方式,要有恰当的设计,后来的阻拦和哭诉不要简单的复述,她的心理活动较为复杂,对宝玉的态度不满、疼爱和袒护兼而有之,考虑问题善用心计,拦阻贾政以退为进,这个人物的复杂性要超过其他人。
贾母的态度是绝对地偏爱宝玉,达到了纵容溺爱的地步,对贾政的痛斥也是基于这点而发的,她的语言描写原文已经相当丰富和精彩,心理活动的描述要点到为止,且要注意安排的顺序。
贾环的心理最为阴暗,他只是偶然遇上事件的发生,即有如此编造诬陷的能力,想必他在事件的过程中不会袖手旁观,他的心理和行动有很大的想象发挥的余地,性格也很容易把握,猥琐妒忌奸诈的事例太多了。
门客的表现内容不多,但是在看待打宝玉之事的利害关系方面应该比其他人清楚得多,阻止贾政和通报贾母等活动还是可以合理想象的。
王熙凤在整个过程中只有一句话就已经相当精彩,她的身份地位和能力就此一览无遗,这个人物的叙述中一定要体现出她的这些特点。
林黛玉和薛宝钗在宝玉挨打过程中没有出场,但是在挨打以后她们都来探望过宝玉,并且有极为精彩的情感流露,让宝玉大感满足。由于宝玉同她们之间的感情故事是全文的主线,有太多合乎逻辑的推想依据,应该不是太难,问题在于对这两个人的个性要有丰富的表现力度,并注意二者的差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