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娱乐8月25日报道 从北京开始感受到夏天的热意以来,一场由李少红导演新版《红楼梦》引起的批判运动热情也日趋高涨。本是一部供普罗大众在晚饭之余欣赏一下250年前的中国贵族生活,顺便带动那些已经很长时间忘记看书的忙碌的人们重新从书架找到原著,擦拭灰尘,重新翻翻《红楼梦》;或是让那些非主流90后上书店买回一本120回通行本《红楼梦》领略一下曹公传世文学经典造诣的文化消费品,却在这个夏日一“剧”激起千层浪:红学家以及所谓的红学家;文艺学者以及所谓的文艺评论家,还有各行各业的专家,知识精英纷纷出洞,大有围追堵截,不整死整臭不罢休的姿势。
我国的文艺批评一直存在着高雅与低俗、精英与大众话语权之争的乱像,都认为自成一派,都得听他的,然而普通读者感觉,主流文艺评论家就像是小学生的家长,总在“适当”的时候提醒民众要记得高雅,教育大家什么是主流的,和谐的,什么是低俗的。而满眼望去,总有一些主流学者干出一些非主流的事迹。
在对待新版《红楼梦》上,中国红学会的老一辈红学家是很谨慎的,甚至再批红挺红争辩最激烈的时候也没见到他们的一丝声音,这也足见了真正红学家的平静宽容之心态。在这场运动中,最为癫狂是那些自认为担负重整文学天下,死握话语权的“主流”文艺学者。
作为一个看过全本原著,87版《红楼梦》,新版《红楼梦》,了解《红楼梦》版本沿革以及未解之谜的读者和观众来说,凭心而论,新版《红楼梦》并不出彩,但要给本剧导演扣上一个文学盲,没有艺术素养的帽子,而且还是通过捕风捉影所谓黛玉“裸死”之事,实在有损我大国“主流”学者的身份。被称目前中国最活跃的新锐批评家和青年儿童文学学者的北方工业大学某位教师在没有认真看过整剧(新版《红楼梦》至今均在外地地面频道播放,该学者即便是看到了所谓黛玉裸死,也恐是网络上的非正常途径版)的情况下,听信以敏感词吸引读者赚发行量和点击率的媒体有意歪曲和夸大之词,在《人民日报》大发言论,指责李少红导演不理解经典,不懂艺术。这种以不公之借口再行批评,不仅仅是对李少红本人的不公正打击,也是对那些立志传承和发扬民族经典的有志之士的重大打击。
对于该学者在报上的言论前部分我还是比较支持的,他谈到现代人如何解读经典的问题,借鉴了卡尔维诺的一本《为什么读经典》,认为重读经典要谨慎,从这点说,李少红导演对重拍《红楼梦》的态度是足够谨慎的,如果她不是持一种严谨的态度,也不会遵循120回原著,费劲心力去还原原著中的太虚幻境。而对黛玉之死的表现手法也如她采访所说,是经过千思万虑才决定的,从画面看,所谓”裸死“只是露出了一边臂膀,而改学者认定的“林黛玉脱衣”并不存在,如果用这种明显有网友加工演绎的桥段来攻击李少红,是在是其不可承受之重。
急着跳出来,以并未验证的不实之词给人以打击,紧赶批新《红楼梦》之风,这些举动难免让人猜测动机,正如,学者刘心武在新书发布会上说没有看过新的《红楼梦》,仅凭听说就批评新红楼梦让其不能接受,只是后面泄露玄机,原来刘心武要拍自己版本的《红楼梦》。
《红楼梦》是民族的文学瑰宝,他所体现的文学造诣,思想境界,所表现的那个时代的特征和精神是后人无可企及的。然而,有专家批评新版红楼梦说如果曹雪芹看到新红恐怕会被气死,但,我想如果曹公看到他呕心沥血,批阅十几载,本想以宝鉴照风月警醒世人的作品,如今被后世这帮世俗文人当做了争名夺利甚至蝇营狗苟的工具,恐怕更会气的从棺材中跳出来。
(本文来源:网易娱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