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第一节具体列举了陶星照顾妈妈的具体事例。
师:把这一节再读一遍,体会一下那一连串的动词。
生读。
师:哪些动词?
生:一路小跑,问,又跑,寻找,找到了,安顿,做饭,上了桌,先喂……
师:第二自然段的“还得”表现了什么?
生:很辛苦,家里的大小事务都要他陶星一人操劳。
师:第三段中“在家里,妈妈是个孩子,我是大人”,这句话读后是什么感受?
生:辛酸。
生:陶星很懂事。
师:好,接着汇报。
生:第二节第三自然段写了一人细节:晚自习时陶星不见了妈妈,他坐摩托车到处找,更加鲜明地突出了他对妈妈的担心。
师:实际上整个第二节都是写陶星对妈妈的担心,但三个自然段写的内容并不是重复的。第一段是写……?
生:晚上担心妈妈。
生:第二段写他最担心母亲在发病时摔伤。
生:第三段写他上课时,也就是他不在家时担心妈妈。
师:第二段运用了一种什么叙述手法?
生:插叙。
师:插叙的目的是什么?
生:写出了陶母病情的严重。
生:写出了陶星照顾妈妈的艰难。
师:这一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也就是说,这里插叙的作用是为了说明一个什么观点?
生:陶星最担心母亲在发病时摔伤。
师:再读这一段,体会这里插叙的内容与这层意思之间的关系。
生读。
师强调:发病——倒在锅时——手煮熟了——只剩一个完好的手指——头上、脸上、腿上到处是伤。
生:说明:妈妈发病时摔伤是很可怕的,后果是非常严重的。所以,陶星最担心妈妈发病时摔伤。
师:接着汇报。
生:第三节中,“每当看到同学的家长来给他们送伞,或者听别人叫妈妈,他总是羡慕得伤心……”,这里通过一件小事,说明陶星对母爱的渴望。
师:这里用的什么手法?
生:对比。
师:谁跟谁对比?说对比准确吗?
生:通过同学享受母爱的表现来与陶星缺乏母爱的情形作比较。
师: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也就是说这样写的重点是什么?
生:表现陶星对母爱的渴望。
师:所以,这里应当是用反衬的手法。通过相反的情形来渲染陶星渴望母爱的情感之浓。
师:这种反衬还有其他地方有吗?找出来。
生:第一节中“同学们纷纷去食堂吃饭了,陶星必须赶回家给母亲做午饭。”
生:第二节中“下着大雨,同学们都去晚自习了,可陶星不见了妈妈。他坐摩托车到处找。”
师:接着汇报。
生:我觉得第三节有点先抑后扬?
师:先抑后扬?为什么?
生:第一段写他见到同学享受母爱时的失落,第二段却是写他也有“感到无比幸福”的时候。
师:呵,还真有那点先抑后扬的味道。为什么说陶星会感到无比幸福?
生:因为陶妈妈也有特殊的表达母爱的方式。前面写了记者看到的一个细节,后面通过陶星叙述。陶母虽然只有婴儿般的智力,但她的母爱却是伟大的。
师:你读得很细心。继续汇报。
生:第四节第二段写陶星生活节俭。
师:具体的内容虽然只有两句话,但包含了几层信息?
生:首先是为了讲两块钱价,他与老板讲了十几分钟。
生:第二层信息出钱的时候他很心痛,舍不得。
生:第三层信息是他和他妈妈一个星期只要18元生活费就够了。
师:你呢?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