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酒》教学反思
|
有效品读 生动体验 ──《春酒》教学案例与反思 浙江省苍南县龙港十中 吴世广 新课程要求教学要从学生的经验和体验出发,密切知识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而以往的现代文教学,喜欢将文本肢解,拆解成许多知识点,重视对文本结构、表现手法的分析,主旨的归纳,但文本与学生的经历缺乏联系,学生获得的是一地鸡毛式的知识,缺乏了整体的情感体验和熏陶。由于有效品读与生动体验的缺席,学生对文本也就渐渐失去兴趣。只有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充分调动学生的经验、积累,以品读为主要手段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学生才会学得轻松有效,又感觉兴味盎然;既掌握了阅读的方法,又提高了语文素养。 【案例背景】 《春酒》这一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下)第四单元的内容。思乡是本文的一大主题,作者通过描写故乡的民俗、故乡的人来抒发自己浓浓的思乡之情,而思乡的情绪对八年级的学生来说,基本上缺乏切身的体验。如果不能调动学生自身的经历,使之深入文本,就很难与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那主题的揭示与升华也是空中楼阁,缺乏铺垫了。之前笔者曾以一则住校生的日记引入,由于八年级学生都没有离家住校的经历,开始情感没有被调动起来,后面的品文就相当吃力,课堂就像一台老化的机器有气无力,只能勉强完成教学任务。教后进行了反思、调整,改从民俗入手,从大家都熟悉的过年的风俗、游戏导入,进行了一次尝试,效果不错。本案例描绘了这节课的一些片段。 【案例片段描述】 一、导入 (在轻快的《喜洋洋》的乐曲中)展示一组有关过年风俗的图片。(孩子放鞭炮、吃年夜饭、贴对联、拜年和拿红包等) 师:看到这些似相识的画面,你们会想到自己哪些类似的经历吗? 生1:我想到了自己放鞭炮的事。 师:能讲得具体些,说一下细节吗? 生1;那次我偷偷地把鞭炮放在妹妹的脚边,“啪”一声,我妹妹吓得大叫。真是过瘾! 师:嗯,有声有色! 生2;我想起自己拿压岁钱的事,我觉得拿到爸妈给的压岁钱,心里特别舒服,甜滋滋的! 生3;我想到正月总是要到亲戚家拜年,也总是要喝酒,喝了这家喝那家的,很热闹! 生4;我记得那次爸爸叫我贴对联,我费了好的劲才能贴正,看着红红的对联,也挺有成就感的。 师:同学讲得很生动。是的,过年会有许许多多的风俗,而我们也是伴随着这些风俗长大的。其实我们古人就有这些活动了。 (展示王安石的《元日》、瞿佑的《屠苏酒》、文征明的《拜年》) 生齐读。 那你们知道在六七十年前,我们温州过年时都有哪些风俗吗?(不知道)好,那我们就随着琦君一起走进她的文章《春酒》。 二、一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简介琦君,字词教学。 学生带问题自由放声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的总体内容,并回答问题。(过程略) 三、二读课文,品味细节 师:这一杯春酒是一杯甘醇的美酒,因为它是由许许多多鲜活的细节汁液酿成的。文中的一处处的细节描写充满情趣,体现了作者富有情趣的生活。你能把这些句子找出来,品一品吗? (学生勾画出各自认为写得最有情趣的句子,并小组讨论。) 生1:我喜欢“肚子吃得鼓鼓的跟蜜蜂似的”这一句,因为用了比喻,形象地写出了我很贪心。 师:比作蜜蜂为什么好?换作小猪不是更能写出我的肚子吃得鼓鼓的? (一石激起千层浪) 生1:蜜蜂是小小的,很可爱,可以写出“我”的活泼可爱。 生2:蜜蜂是活泼的、灵巧的,写出我很有灵气,而小猪是傻乎乎的。 生3;蜜蜂肚子里蜜是甜的,说明酒是甜的,而小猪是臭烘烘的。 生4:蜜蜂是勤快的,而小猪是懒惰的,只知道睡觉。文中的我吃饱了还捧了一大包回家,说明我很勤快。(边说边比划) 师:同学们想得真是仔细,还配上肢体语言,精彩!这个细节是写“我”的,文中写我的细节还有吗? 生1:我找到了,“其实我没等她说完,早已偷偷把手指头伸在杯子里好几回。”这句。细致地刻画出我的好奇。 师:为什么要“偷偷”?去掉行不行? 生1:因为妈妈警告过只能舔一指甲缝的。因为“偷偷”能写出妈妈酿的八宝酒太香了,我忍不住想多吃,所以不能去掉。 生2:“偷偷”说明酒对我的诱惑太强了,连妈妈的警告也顾不得了。 师:你有没有类似的经历呢?你当时的感觉怎样? 生2:有。有一次到姑姑家玩,她家冰箱里放了许多碎碎冰,这是我最喜欢吃的。姑姑不让表哥吃太多,一天只能吃两支,但我们实在忍不住,便和表哥偷吃了好几支,那滋味真是好极了! 师:呵呵,讲得老师都流口水了。(生笑) 生3:我觉得“母亲给我在小酒杯底里只倒一点点,我端着闻着”中的“端着,闻着”这两个词用得很好,能写出我对酒的珍惜,舍不得喝的样子。 师:上文不是说“恨不得一口气喝它三大杯”吗?改成“一口气喝了下去不是更好”吗? 生3:可是妈妈不可能给我倒很多呀!就眼前杯底里这一点点,我只能好好闻闻喽! 生4:我喜欢“原来我的小花猫也是个酒仙呢!”这里的“也”字从侧面说明我贪爱春酒,富有情趣。 师:找得真仔细!看来小花猫和“我”有共同爱好呀! 生5:老师,“跨门槛里跌了一跤,杯子捏在手里”,我认为这里的“捏”字用得很传神,能写出我对酒非常珍视,在我看来,它是最宝贵的。所以就是摔倒了也要紧紧捏住杯子。 师:人摔伤了会好,杯子摔碎了就完啦!对比之下,还是杯子要紧。 生6:“我呢,就在每个人怀里靠一下,用筷子点一下酒,舔一舔才过瘾。”这句能写出妈妈酿的八宝酒太香了,我舔一下根本不过瘾。 生7:第五段的“眼巴巴”这个词中可以看出我对十二碟非常渴望。 师:好像在说“十二碟,我的眼里只有你”! (生笑) 师:同学们真是慧眼独具,从动作、心理等角度品出了蕴含在字里行间的童趣,深刻而又细致。文中那个活泼可爱又有点淘气的小女孩似乎正歪着脑袋向我们微微笑呢! 那文中写母亲的细节又有哪些呢?为我们描绘了怎样的母亲形像呢? 生1:“‘补气、健脾、明目的哟!’母亲很是得意的说。”这句放看出母亲对自己的手艺很自豪。说明母亲是个能干的人。 生2:“母亲是从不上会的,但总是很乐意地把花厅给大家请客”,“乐意”可以说出母亲是个大方的人。 生3:“母亲得意地说了一遍又一遍,高兴得两颊红红的”,母亲对自己酿酒的秘方一点也不保密,说明母亲很无私、是个热心肠的人。 生4:“其实母亲是滴酒不沾的”说明母亲不沾恶习,有妇女的传统美德。 生5;“可见她做什么事,都有个尺度在心中的。她常常说:‘鞋差分,衣差寸,分分寸寸要留神。’”说明母亲作事很有尺度、是个有原则的人。 生6:母亲总是“笑咪咪”,“乐意”,说明母亲很慈爱、温柔、善良。 师:是的。这样的母亲实在是太完美了。她身上几乎拥有了女性所有的美德。到哪里找这么好的人呢!文章中除了描绘了“我”和母亲以外,还写了哪些家乡的人? 生1:阿标叔。“巴结地把煤气灯下班罩擦得亮晶晶”,可见他热情好客,乐于助人。 生2:第5段也有提到乡邻,只要乡里有人急需用钱,大家都很乐意帮忙,说明乡邻关系融洽、家乡人个个心地善良,乐于助人。 生3:“我在每个人怀里靠一下“这句也可以看出乡邻关系非常融洽,不然我不会在每个人的怀里靠一下的。 师:对。文章从正面、侧面多角度地描写了家乡淳朴的民风、融洽的关系,这样温馨的氛围,实在令人向往。可见围绕着春酒,作者为我们描绘了家乡的母亲、家乡的风俗、自己的童年。 师:这样看来,回到刚上课时的问题,作者怀念的仅仅是家乡的春酒吗? 生:不是,是对童年,对母亲,对家乡深深的怀念,抒发了浓浓的思乡之情。 师;对,是思乡之情。完美的母亲,难忘的童年,淳朴的乡亲只有在家乡才有,叫我怎能不想家呢? 文章中哪一段思乡之情体现得最浓最深呢? 生:是最后一段。 通过对这一段中的两个语气词“啊”和“呢”的语气和节奏的朗读指导,品味句子当中强烈的感情。 至此,那浓浓的思乡之情就象春酒一样氤氲环绕,学生沉浸在浓浓的思乡的氛围中,久久不能自拔。主题的揭示也就水到渠成了。 四、乡愁诗欣赏,课堂小结(略) 【案例反思】 1、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铭记于心的、最重要的问题始终是: “学生对这一具体的情境、关系或事件的体验是怎样的?”所以课堂中每一个环节、每一个问题的设计都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经验、积累。如本课的导入部分,原来是以一则住校生的日记引入的,由于八年级的学生缺乏相关的经历,情感就难以调动起来。而以过年的风俗入手,因为学生都有感触,都有过打鞭炮、喝喜酒等的经历,一下子就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情感氛围的营造也就容易了。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经验、积累,学生就能快速、深入地进入文本,实现与文本的情感共鸣。学生的思维一旦活跃起来,往往会产生许许多多智慧的火花,往往许多想法令人耳目一新,让人意想不到。教师往往也能从中获取不少收益——教学相长啊。 2、语文课姓语,也就是说语文教学不能脱离对文本的品读: 从文字入手,结合学生的体验,理解文章蕴含的深意,再从文本出来,进行拓展延伸,进而上升到文化的层面,达到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我想,这是语文的根本。音像、媒体资料仅仅是为了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累、经历,营造更好的氛围来品读文本,而不能喧宾夺主、本末倒置,把语文课上成民俗介绍课、多媒体展示课等等。只有抓住了品读这一关键,采用多种不同的方法,如品文环节中的“换”、“删”、 “改”等,引导学生找出一些关键字词深入文本,使学生更深地感受祖国文字的魅力,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素养。更是借品读来唤醒学生的体验与思考,形成一种深层体验与思考的习惯,透过文本中文化意象,揭密传统文化,为构建新文化打下坚实的人文基础。 3、有效的学习需要给学生创设一个交流的平台: 学生深层次的认知发展既需要独立思考,更需要合作交流。学生之间客观上存在着个体差异,这种差异是一种宝贵的学习资源。有差异才有交流,由交流促使学生的思维不断接近“最近发展区”。本课中,老师先让学生独立思考,找出自己认为写得最富有情趣的句子,再小组交流。学生在展示自己的发现时,老师因势利导,适时评价,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及交流欲望。教师的教学行为由原来高高在上的指点型变成平等参与的合作型,老师成了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学生在教师的点拨引领下逐步深入文本,探究蕴含在字里行间深刻的内涵和丰富的韵味。教师的平等交流换来了学生的积极的动脑动口,在交流中碰撞出绚丽多彩的思想火花。 4、新课程标准倡导用新的理念指导我们的教学行为: 透视本课案例,我们不难发现,新课程教学不仅要求我们的教育教学需要新思想、新理念的支撑,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现有的认知结构,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与现代教育技术,认真钻研教材,充分领会教材编写的精神,创造性开展教学设计;更需要我们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大胆付之于实践,勇于尝试,努力创设一个能促进学生学习,师生互学,和谐交流的平台,在师生共同成长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艺术和教学水平。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中小学语文教学 春酒,琦君教案,教学设计 参考资料,课文
作品《春酒》教学反思原文赏析
|
上一篇文章: 《春酒》课堂教学评点 |
下一篇文章: 结合《春酒》教学,谈异步课堂结构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