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捕捉诗意的灵光
|
不报、国土不归感到悲愤。“最苦无山遮望眼,淮南极目尽神州”,最使人痛苦的是没有山峰遮住双眼,望尽淮南,俱是中原故土。向北望,望之则不忍,不望,又是不能不望,他很后悔登上这君山的浮远堂,情感在矛盾地碰撞。这两句虽似口语,但亦经巧妙构思:由于“无山”,故能“极目”;由于“极目”,故能望“尽神州”,因此他感到“最苦”。诗意宛转相生,感情沉挚深刻,同他《盱眙北望》诗中所说的“难禁满目中原泪,莫上都梁第一山”,可谓异曲而同工。后两句以无山遮眼、使人望北国而生憾恨来表达内心的痛苦,立意显得很巧妙。 汉末王粲“家本秦川,贵公子孙”,遭乱流寓荆州,依靠刘表,曾登当阳城楼作《登楼赋》,有云:“平原远而极目兮,蔽荆山之高岑。”那是“最苦有山遮望眼”,而戴复古则是“最苦无山遮望眼”,所以其情更为可伤。又刘克庄《治城》云:“断镞遗枪不可求,西风古意满原头。孙刘数子如春梦,王谢千年有旧游。高塔不知何代作,暮笳似说昔人愁。神州只在兰干北,几度来时怕上楼。”前六句吊古,后二句转入伤今。其言北望神州使人难堪之意亦同,而从正面说出,都不及戴语之耐人寻味。 [原题回放]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前人认为,“最苦无山遮望眼”在本诗中最具表现力,你对此有何看法?请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这首诗写作者登江阴浮远堂遥望中原时,因国土沦陷而产生的忧愁和痛苦,“最苦无山遮望眼”一句对此表现的最为强烈和集中。该句一反常人登高时希望极目远望地惯常心理,在写法上别出蹊径,通过诗人望之则不忍、不望又不能的矛盾心理,充分表达了国耻不报、国土不归的极度悲愤心理。 戴复古《江阴浮远堂》赏析(转) 望之则不忍,不望又不能 横冈下瞰大江流,浮远堂前万里愁。最苦无山遮望眼,淮南极目尽神州。 [诗文注释] ①江阴:今属江苏。浮远堂:堂名浮远,取苏轼《同王胜之游蒋山》诗中“江远欲浮天”意。②瞰:向下看,俯视。③淮南,指今江苏、安徽省长江以北、淮河以南之地。南宋与金议和,划淮为界。故由长江南岸的江阴北望中原,要从淮南看过去。极目:穷尽眼力。神州:原指全国。 [作者]戴复古(1167—?)字式之,号石屏,黄岩(今属浙江)人,一生以布衣的身份游历四方,卒年约八十余。曾从陆游学诗,亦受晚唐诗影响,是江湖派中重要作家。有《石屏诗集》。 [诗文解说]这首诗写作者在浮远堂眺望中所产生的山河破碎之感。戴复古登上了江阴浮远堂,向北望去,望过长江不远就是淮河。南宋小朝庭偏于江南一隅,以淮水为界,中原沦陷于敌手。北望时,心情能好得起来吗?向北望,望之则不忍,不望,又是不能不望,他很后悔登上这江阴的浮远堂,情感在矛盾中碰撞,激发起诗的火花,不由自主地吟唱了。 [诗文品读]江阴位于长江之滨,诗中大江,即指长江。起句暗点江阴,次句明写浮远堂。“万里愁”是诗人登浮远堂的感喟。“愁”本是无形之物;“万里”是虚指的数词,是一种夸张的说法。在这里诗人借助江、山来烘托表现这种深愁,于是使原来抽象的情感,显得十分形象、真切,直贯诗末。上联写江,是近瞰。诗人将“大江流”与“万里愁”并提,既是望江水生愁,于江水寄愁,也是借江水喻愁。长江万里,愁亦万里;江流不尽,愁也无尽;无“大江流”,何言“万里愁”?下联点山,是远望。诗人借山寄愁,一反常人之法,以山遮断视线为愁,以不见所思为恨;却以无山遮掩为愁,以满目凄凉为恨,这就不能不望了。只因无山遮隔,才致使中原沦丧之地,尽收眼底,触目辛酸,令人生悲。由于“无山”,故能“极目”,因“极目”而视通万里,由此而生“万里愁”。 [考场链接] 前人认为,“最苦无山遮望眼”在本诗中最具表现力,你对此有何看法?请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这首诗写作者登江阴浮远堂遥望中原时,因国土沦陷而产生的忧愁和痛苦,“最苦无山遮望眼”一句对此表现得最为强烈和集中。该句一反常人登高时希望极目远望的惯常心理,在写法上别出心裁,通过诗人望之则不忍,不望又不能的矛盾心理,充分表达了国耻不报、国土不归的极度悲愤之情。 [相关链接] 盱眙北望 戴复古 北望茫茫渺渺间,鸟飞不尽又飞还。难禁满目中原泪,莫上都梁第一山! 【说明】淮北是南宋人民伤心落泪的地方,因为它变成了南宋的北部边界。诗人面对着中原失地无可奈何,天天缅怀中原,来到这里却又不忍登高北望,真是痛苦极了。诗中最后一句使用了隋炀帝亡国的典故,含有讽喻宋朝的意思。 【解释】①盱眙:县名,在今江苏省西部。南宋时,这里是宋金交界地区。②这两句说:鸟儿向着茫茫渺渺的中原地区飞去,飞到一半又飞回南边来。这是形容沦陷的中原大地,幅员辽阔,广袤无垠。③都梁:山名,在盱眙东南五十里,山上有隋炀帝建造的都梁炽,隋炀帝开凿运河,南下扬州游玩,劳民伤财,导致隋朝灭亡。这两句说:我实在禁不住缅怀中原的热泪,所以不忍心登上都梁山向北了望。 十、看似单一,实则丰富(江西) ——评析2005年江西高考卷诗歌鉴赏题 [诗句解析] 吴涛是宋代诗人,这首七绝见于其弟吴沆的《环溪诗话》中。 “游子春衫已试单,桃花飞尽野梅酸。”这两句写气侯乍暖,并点出春夏之交的季节。诗人很善于选择人与物的典型形象。先写“游子春衫”。游子长年在外,对气候冷暖的变化最易感知,此时游子脱去冬服而换上单薄的“春衫”,这个视觉形象反映出气候的暖煦,又给人一种舒适、轻松的美感。一个“试”字写出游子的心理状态,寓有因气温不稳定而尝试之意,也为后文埋下伏笔。次写“桃花”与“野梅”。桃花于仲春开放,但此时已“飞尽”,梅花于初春开放,夏初结梅子,此时则“野梅酸”,二物皆足以显示江南三四月的特征。写桃花,后从视觉角度,不仅“桃花”二字有色彩感,“尽”前冠以“飞”又显示了动态美。写梅从味觉角度,一个“酸”字足使口舌生津。 “怪来一夜蛙声歇,又作东风十日寒。”这两句写气候忽冷。诗人很会捕捉典型的细节:先是从听觉角度着笔,因前两天气温乍暖,青蛙也为之欢欣歌唱,陡然增添了暖意,但忽然“一夜蛙声歇”,确令人感到“怪”;后是从触觉角度落墨,原来是气温又变寒,青蛙于气候变化极为敏感,它们躲进洞里,声息全无,正显示着“东风十日寒”。“十日”与“一夜”相对,时间更长,但毕竟已是“东风”,此“寒”自是强弩之末,不必为之生畏。 这首诗纯然写春夏之交人们对乍暖还寒气候的体验,未必有什么寓意寄托。但选材精到,体验细致,有跌宕曲折之致。特别是注意全面调动各种审美感觉,从视觉、味觉、听觉、触觉等角度进行描写,使诗的意境显出多层次,多侧面,具有立体感,给人以更丰富的美感。正如钱钟书评述的“写春深夏浅,乍暖还寒的情味”,语句清晰,体验真切。 [原题回放] 此诗体现了怎样的季侯特点?钱钟书称此诗表现了某种“情味”,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试题评析与思路点拨]江西今年的诗歌鉴赏题,易中有难,平中见奇,看似单一,实则丰富。“此诗体现了怎样的季侯特点?”这道题不但要考查考生的文学知识,还考查考生的天文地理知识,只有积累了对物侯观察的生活经验,才能快速准确的答题。例如桃花于二月开放,此时已飞尽,梅花于初春开放,夏初结梅子,此时则“野梅酸”,绿肥红瘦,二物皆足以显示江南三四月的节令。 再如从青蛙的叫声和东风吹寒的变化上也可以看出,这分明是“春深夏浅”的季侯。答这道题,不但要指出是什么季侯,而且还要回答这个季侯的特点,这个特点从游子前后感觉上可以得出。答第二题,应从诗句的分析中作出客观的回答:一者不要随意拔高,穿凿附会,加上什么重大的政治思想含义,二者也不要见物不见人,见景不见情,只说是对这个季节的景物描写。这些景物的特征和变化都是通过游子来感知的,特别是一个“试”字和一个“怪”字,足以表现游子对乍暖还寒的气候变化的敏感心理。 [参考答案] 此诗体现了怎样的季侯特点?钱钟书称此诗表现了某种“情味”,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答:春夏之交乍暖忽寒。 通过典型细节和景物描写,表现游子对季侯变化特别敏感的某种心理。 十一、远近高低各不同 ——评析2005年上海高考卷诗歌赏析题 [诗句解析]李白的《望庐山瀑布》:首句描写出,一座顶天立地的香炉峰,徐徐地升起了团团的白烟,飘缈于青山蓝天之间,在红日的照射下化成了一片紫色的云霞。这不仅把香炉峰渲染得很美,而且富有浪漫主义的色彩,为不寻常的瀑布创造了不寻常的背景。第二句诗人才把眼光移向山壁上的瀑布,瀑布象是一条巨大的白练高挂于山川之间。“挂”字很妙,它化动为静,惟妙惟肖地表现为倾泻的瀑布在“遥看”的形象。第三句描写瀑布的动态。“飞流直下三千尺”,一笔挥洒,字字铿锵有力。“飞”字,把瀑布喷涌而出的景象描绘得极为生动;“直下”,既写出山之高峻陡峭,又可以见出水流之急,那高空直落势不可挡之状如在眼前。第四句运用了奇特的想象,遥望瀑布就如从云端飞流直下,象是一条银河从天而降。这一比喻既夸张而又自然,既新奇而又真切,从而振起全篇,使得整个形象变得更为丰富多彩,雄奇瑰丽,既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又给人想象的余地。 徐凝的,〈〈庐山瀑布〉〉:徐凝是中唐诗人。“虚空落泉千仞直”,首句写出千仞山壁,飞泉直落,气势显得十分震撼壮阔;更为震撼者是第二句“雷奔入江不停息”,从声音上写出了它雄伟壮阔的气势。“千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三四两句化动为静,把瀑布比如成白练,镶在青青的山色中间,从色彩和视觉上又写出了新奇和柔和。 [原题回放]1、古人“七言诗第五字要响。……所谓响者,致力处也”的评述,请以李白诗中的“挂”字为例,加以赏析。 2、以下诗句都运用了修辞手法,他们的表达效果是 飞流直下三千尺:千古长如白练飞: 3、你是否同意苏轼对李、徐的评价,请结合作品谈谈自己的看法。 [试题评析与思路点拨]第一题意在考查从提炼语言这个角度来鉴赏诗歌。诗的语言就是用很少的字词摄入大量的生活图景并且振人耳目,也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生动形象,余味无穷。例如“日照香炉生紫烟”“生”字,不仅把香炉峰写“活”了,也隐隐地把山间的烟云冉冉上升袅袅浮游的景象表现出来了。再如“落”也很精彩,它活画出高空突兀,巨流倾泻的磅礴气势。而“挂”字也非常响,解答此题,要从描写的对象,描写的角度和描写要达的目的图景去考虑,描写的对象是瀑布,描写的角度是“遥看”,因而才能化动为静,瀑布象一条白练挂在前川。 第二题意在考查修辞手法的运用,先要辨别是什么修辞手法,然后推敲这种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飞流直下三千尺”是夸张说法,而“飞”“直”极言瀑布的气势的。“千古长如白练飞“,是把瀑布比作白练的,而且是从颜色和形态上着眼的。 第三题应该说在诗歌鉴赏题目中出得非常精妙的,它不但让考生由局部思维上升到整体思维,而且在比较阅读中考查考生对诗歌的鉴别能力,更为奇特的是给出古人权威性的结论,能不能挑战古人,能不能挑战权威,这更能考查出考生新的品质和新的能力。苏轼看了李白和徐凝庐山瀑布诗后,写了一首绝句对他们的诗进行了评价,其诗曰:“帝遣银河一派垂,古来唯有谪仙词。飞流溅沫知多少,不与徐凝洗恶诗。”明显扬李抑徐。不错,李诗能入乎其内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
来源:中国哲士网
学校教育教学 课文教学分析教师备课考试,试卷试题 公务员考试,大学生就业
各类 捕捉诗意的灵光,教学资料
|
上一篇文章: 河中石兽 |
下一篇文章: 离骚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