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捕捉诗意的灵光
|
珠应该渐渐润湿了石阶下的青苔了吧?美好的景色却无人来分享,诗人独坐到深夜,思念之情更浓。“何当一入幌,为拂绿琴埃”,末句表达了诗人强烈的愿望:什么时候风能吹进我的屋里来,为我拂掉琴上的尘埃呢?此处语带双关,寓意无穷,意即老朋友如果真能像风那样看望我,我一定操琴一曲,弹起友谊的旋律。总观全诗,一“风”立骨,从对风思友开始,到闻风而疑来,再到因望而生怨,诗人妙用“闻风”统摄全篇。这微风既是实写之景,又成了相思的寄托,构思可谓巧妙。 [原题回放]⑴诗以“微风”开头,并贯穿全篇。请对此作具体说明。 ⑵“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两句渲染了什么样的氛围?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⑶诗中哪一句可以使人联想到“知音”的故事? [试题评说]这首诗的特色就在于用微风作为结构全诗的线索,诗中最活跃的形象便是傍晚骤来的一阵微风。第一个问题是“‘微风’贯穿全诗,请加以说明”,考生就必须具有贯通全诗的能力,方能答出“因风而思故人,再借风以寄思情”这一答案。这道考题难度适中,读不懂就写不出,的确能够考查学生诗歌的读解能力和鉴赏能力。第二个问题是就第三联设问,考景色的氛围,考景中蕴涵的情,即情和景。只要能整体上读懂全诗,又理解了这两句是意思,就能答出。第三问考的是诗歌中的典故,高中生不知道“知音”“高山流水”的故事的恐怕很少,所以,这道题目应该不难。 [思路点拨]一、要通读全诗,了解巧妙的构思 “望风怀想,能不依依”,因风而思故人,借风以寄思情,是古已有之的传统比兴。本诗也是这样。这微风便是激发诗人思绪的触媒,是盼望故人相见的寄托,也是结构全诗的线索。此诗成功地通过微风的形象,表现了诗人孤寂落寞的心情,抒发了思念故人的渴望。全篇紧紧围绕“闻风”二字进行艺术构思。前面写临风而思友、闻风而疑来。“时滴”二句用意还是写风。入幌拂埃,也是说风,期望风来,拂去尘埃,重理丝弦,以寄思友之意。而于风著力写其“微”,于己极显其“惊”、“疑”,于故人则深寄之“悠思”。因微而惊,因惊而思,因思而疑,因疑而似,因似而望,因望而怨,这一系列细微的内心感情活动,随风而起,随风递进,交相衬托,生动有致。 二、要精读佳句,体味美丽的意境 比如颔联和颈联,要细细体味:诗人谛听着微风悄悄吹开院门,轻轻吹动竹丛,行动自如,环境熟悉,好象真的是怀想中的故人来了。然而,这毕竟是幻觉,“疑是”而已。不觉时已入夜,微风掠过竹丛,枝叶上的露珠不时地滴落下来,那久无人迹的石阶下早已蔓生青苔,滴落的露水已渐渐润泽了苔色。多么清幽静谧的境界,多么深沉的寂寞和思念! 三、要领悟精要,猜出言外之意 结句含蓄隽永,语意双关。言外之意是:钟子期不在,伯牙也就没有弹琴的意绪。什么时候,故人真能如风来似的掀帘进屋,我当重理丝弦,一奏绿琴,以慰知音,那有多么好啊!“何当”二字,既见出诗人依旧独坐室内,又表露不胜埋怨和渴望,双关风与故人,结出寄思的主题。 [答案]⑴全篇紧紧围绕“闻风”二字进行艺术构思。从“望风怀想”生发出来,从微风骤至写起。一二联写临风而思友、闻风而疑来。第三联写风吹叶动,露滴沾苔,用意还是写风。尾联写入幌拂埃,也是说风,是浪漫主义的遐想。全诗随风而起,随风递进,交相衬托,生动有致。 ⑵清幽静谧表达了诗人深沉的寂寞和思念. ⑶为拂绿琴埃 五、壮美的诗境奇特的想象 ——2005年福建卷诗歌赏析题解析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李白(福建)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 [诗文解析]首先看这首诗歌抒发的情感。李白此诗,是在流放途中忽然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与朋友登上此楼而写的。当时心情欢畅,故把眼前的景物写得有情有意,和诗人分享着欢乐和喜悦,抒发了潇洒豁达的豪情逸兴。李白的整个青年时期,正是唐王朝的全盛期,就是历史上所称道的开元盛世。处于经济和文化繁荣的盛唐社会,给了他昂扬的精神面貌,和建立非凡功业的理想。他用理想主义的眼光去看生活,即使不断遭受打击,在他身上更多洋溢的也还是盛唐那种乐观向上的情怀。 其次来看这首诗歌的创作方法。在反映客观现实的时候,李白常常带着强烈的主观色彩,以感情的逻辑去取代生活的逻辑。你看,李白心情轻快,眼前景物也显得有情有意,和诗人分享着欢乐和喜悦:“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诗人笔下的自然万物好像被赋予了生命。雁儿高飞,带走了诗人忧愁苦闷之心;月出山口,仿佛是君山衔来了团圆美好之月。你看,“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在岳阳楼上住宿、饮酒,仿佛在天上云间一般,这似乎是醉眼朦胧中的幻景。在这里生活本身如何并不重要,感情爆发的需要才是重要的。抒发感情的需要,使生活的逻辑让位于感情的逻辑。 其三来看艺术风格。壮大明朗的感情基调,壮美的诗境,构成了李诗清雄奔放的风格特色。你看,“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登上岳阳楼,纵目眺望,无边景色尽收眼底。江水流向茫茫远方,洞庭湖面浩荡开阔,汪洋无际。“岳阳尽”、“川迥”、“洞庭开”这一“尽”、一“迥”、一“开”,境界多么开阔!你再看,整首诗运用陪衬、烘托、夸张的手法,没有一句正面直接描写楼高,句句从俯视纵观岳阳楼周围景物的渺远、开阔、高耸等情状落笔,却无处不显出楼高。 [原题回放](1)诗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你认为哪一句更妙,为什么? (2)对第三联“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所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做简要分析。 [试题评说]《与夏十二登岳阳楼》与杜甫的《登岳阳楼》齐名,选取这首诗,考生觉得亲切熟悉,容易读懂。从出题的落脚点看,一考用词的不同的辨析,一考表现手法的分析,其实一着眼于鉴赏形象,一着眼于分析写作技巧。第一问要从诗人的自我形象来分析,第二问要不仅要答出是什么手法,还要说说表达效果。两题的答案都具有开放性,这是一道好题。 [思路点拨]一、鉴赏诗歌中的形象,要包括客体和主体 写景抒怀诗的客体形象主要指景物,或雄浑壮丽的山水,或栩栩如生的花草树木、田园风景。然而作者并不是仅仅是为了展示这些客体形象,而是通过景物的描写来抒发感情。自然景物一旦摄入诗人笔端,就必然带上诗人的主观感情色彩。李白这时候正遇赦,心情轻快,眼前景物也显得有情有意,和诗人分享着欢乐和喜悦“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诗人笔下的自然万物好像被赋予了生命。你看,雁儿高飞,带走了诗人忧愁苦闷之心;月出山口,仿佛是君山衔来了团圆美好之月。“雁引愁心去”,《文苑英华》作“雁别秋江去”。到底哪个更好?要从客体形象和主体形象来分析。后者只是写雁儿冷漠地离别秋江飞去,缺乏感情色彩,远不如前者用拟人化手法写雁儿懂得人情,带走愁心,并与下句君山有意“衔好月来”互相映衬,构成对仗,从而使形象显得生动活泼,情趣盎然。“山衔好月来”一句,想象新颖,有独创性,着一“衔”字,顿使境界全出,写得诡谲纵逸,诙谐风趣。 二、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包括品味语言和分析技巧 品味语言,即分析、评价作品在语言表达(遣词造句)方面的妙处;品味艺术手法,指对一首作品美学追求的鉴赏。艺术手法,是实现作品立意、强化作者感情的最有效且最富于创造力的表现方法,包括作品的表现手法、组织手法、修辞手法、用典手法等方面的内容。比如第三联,诗人充满了大胆浪漫的想象和夸张,他兴致勃勃,幻想联翩,恍如置身仙境:“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在岳阳楼上住宿、饮酒,仿佛在天上云间一般。这里又用衬托手法写楼高,夸张地形容其高耸入云的状态。再看尾联:“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楼高风急,高处不胜寒,醉后凉风四起,着笔仍在写楼高。凉风习习吹人,衣袖翩翩飘舞,仪表何等潇洒自如,情调何等舒展流畅,态度又何其超脱豁达! [参考答案](1)“雁引愁心去”运用了拟人手法,写出了李白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这一句写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下句写君山有情为诗人衔来好月,愁去喜来,互相映衬。“引愁心”比“别秋江”更富有感情色彩,月更新颖。(意思对即可)。答“雁别秋江去”,言之成理亦可。 (2)第三联运用夸张手法写出了岳阳楼高耸入云的情状,同时这两句诗想象神奇,在云间连榻,在天上“行杯”,写出了诗人恍若置身仙境的情景。(意思对即可) 六、音情曲折绝处生姿 ——05年重庆高考卷诗歌鉴赏题解析 从军行七首(其二)王昌龄(重庆)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诗文解析]王昌龄把笔触深入到士卒的内心生活中去,开掘出征人戌士最普遍最典型的思乡之情。此诗截取了边塞军旅生活的一个片断,通过写军中宴乐,表现征戍者深沉、复杂的感情。“琵琶起舞换新声”,起头显得兴致极高,琵琶奏出新曲,舞蹈变换新姿,这异域的情调和征战的音律,应该唤起战士们新鲜的感受和新的快乐吧?然而却不,“总是关山旧别情”,巧妙一转:新什么新?尽管曲调花样翻新,这个弹的,那个弹的,都一样,除了有边愁还是只有边愁,唤起的“总是”人们的离愁别绪呵!征戍者离乡背井,“别情”是军中最普遍、最深沉的感情。这样的音乐真是又爱听,又怕听,“撩乱边愁听不尽”,尽管撩起了纷乱的边愁,却总也听不尽,只要边患未除,就依然弹下去,听下去。这边愁如何解脱?谁能给他们解脱?他们自己有什么办法解脱?“高高秋月照长城”,低头,是沉默而且沉重的长城;抬头,是孤零而且遥远的秋月。仿佛一轮秋月也带有无限的悲凉,这一轮皎洁的明月照耀着从秦汉到今时所有离别的人们,照耀着边关的将士和闺中思妇,也照耀着悠悠羌笛与琵琶的撩乱之音。全诗展现了一幅广阔而生动的画面,包含极其丰富的内涵。新的声,旧的情,撩乱的旋律,婆娑的舞姿,天上的秋月,脚下的长城。既有动作,又有声响,还有那色彩斑斓的边塞景色…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
来源:中国哲士网
学校教育教学 课文教学分析教师备课考试,试卷试题 公务员考试,大学生就业
各类 捕捉诗意的灵光,教学资料
|
上一篇文章: 河中石兽 |
下一篇文章: 离骚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