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念刘和珍君 福建云霄一中 郭泽华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作品的有关背景,把握作者的行文思路,分析理解作家强烈的思想感情。 2.揣摩文中重要语句的含义,体会文章朴实、深沉、含蓄的语言风格。 3.阅读方法指导,写作技巧分析及借鉴,积累写作素材。 二、难点、重点 1.重点: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线索,领会全文的思想内容。 2.难点:这篇课文,由于时代背景、写作意图和作家语言风格等原因,对刚步入高中的学生来说,阅读上难点较多,涉及到深层阅读问题,或者说,涉及到阅读教学中的精读问题。学习这篇课文,应注意培养学生的精读习惯,在阅读中自觉地质疑解难,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教师要注意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激活学生的思维,要注意优化学生的思维流程。 三、教学设想 1.学习这篇课文,把它作为培养学生现代文阅读能力、借鉴成功写作方法的好教材。 2.在教学中,让学生充分地讨论的基础上,教师才作必要的点拨、提示,要让学生去发现,而不要轻易奉送结论。 3.在教学中,应找到一个既能触及学生阅读中的疑问又能直达教学目标的切入点,来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四、教学设计 1、 课型:讨论课。 2、 课时:3课时。 3、 教具:投影仪等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积累整合词语的音、形、义。 2.了解文学常识和写作背景。 3.理清文章的组材线索和写作思路。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我国文学史上,闪烁着一颗璀璨的巨星,他领着我们回过《故乡》,见了《孔乙己》,《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看了《社戏》,结识了《藤野先生》。今天,我们再随着他重温“三•一八”惨案的历史,一起《记念刘和珍君》(教师板书课题)。这位巨星就是大家非常熟悉的鲁迅先生(板书作者)。 二、阅读课文注释①,并筛选文中提及的有关“三•一八”惨案的信息,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 三、复习回顾初中学过的有关鲁迅的作品,并了解鲁迅 1.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他创作了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我们学过的他的作品有《孔乙己》《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故乡》《社戏》等。 2.了解刘和珍。(读印发的文章《刘和珍生平》《无花的蔷薇(之二)》) 四、检查预习 1.注音: 噩耗 è 羽翼 yì 屠戮 lù 浸渍 zì 菲薄 fěi 2.释词: (1)寥落:稀少。 (4)长歌当哭:用文章来代替哭泣。 (2)深味:深深地体会。 (5)微薄:依稀、淡薄。 (3)广有羽翼:到处有帮凶。 (6)桀骜:形容性情倔强。 (强化积累意识,制作词语卡片) 五、速读课文,把握线索,理清思路,整体感知 (一)整体感知,把握线索 1.给课文每一部分拟一个小标题。(两生上黑板板书,其他学生写在练习本上,完成后同桌交流、比较、归纳) 明确:(1)写作缘起,纪念死者。(2)唤醒庸人,牢记血债。(3)刘和珍概况。(4)刘和珍遇害。(5)刘和珍遇害经过。(6)“三•一八惨案”教训。(7)惨案的意义。 2.合并归纳:表明写作目的的是第一、二部分;追忆烈士和惨案真相的是第三、四、五部分;总结教训和意义的是第六、七部分。(学生概括、展示、交流) 3.默读第一、二部分,思考:作者的笔触涉及哪几类人?作者对每一类人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 提示:一类是爱国青年,突出了刘和珍;还有其他“四十余被害的青年”;扩大一点是数百死伤者;再扩大一点是请愿的群众。作者对他们的感情是:沉痛地悼念、奉献尊敬。第二类是反动势力,包括段祺瑞政府,“几个所谓学者文人”(或流言家、有恶意的闲人)。作者控诉其暴行,痛斥其无耻流言。第三类是处在中间状态的所谓“庸人”(“无恶意的闲人”),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痛心民族的衰亡和衰亡民族的默无声息的感情,作者渴望并呼唤他们“爆发”。 (采取方式:①筛选信息②同桌交换意见③小组讨论④展示讨论结果) 4.教师设疑:贯穿全文的作者的感情线索可以概括为什么? 提示:悲痛——愤怒——理智的思考。(学生从文中寻找关键词来回答) (二)速读课文,理清思路 师指导:文章的思路,显示的是对布局谋篇的安排。在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抓住作者悲愤感情线索的基础上,理清全文思路。 (三)找准切入点,探求主旨,品味情感 切入点:结尾“呜呼,我说不出话,但以此记念刘和珍君!”如何理解作者的情感?(学生讨论总结) 可供参考:“此”的内容包括:①对爱国者的崇敬;②对执政府的愤怒;③对反动文人的憎恨;④对麻木民众的失望;⑤对社会现状的忧愤;⑥作者奋然前行的决心和歉疚之情;⑦对社会未来寄予希望…… 六、合作探究 1、学生再默读课文一、二部分 课文一、二部分两次写“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如何理解这句话?作者为什么一再强调?(学生思考,同桌交流后发言,相互补充,完成此题目) 提示:第一,“必要”说的是悼念遇害者刘和珍,奉献作者最大的哀痛和尊敬,控诉段政府的暴行,痛斥走狗文人的阴险论调。第二,“必要”在于唤醒“庸人”,使人们牢记这笔血债。两次强调“必要”,突出了写作动机,旗帜鲜明地表达了作者的爱憎。这部分是按照由爱到憎的逻辑顺序来安排思路的。 2.第2节写了什么?思路是怎样的?我们知道局部思路不仅包括各个层次间的思路,也包括各个层次段落中句与句之间的思路。(齐读第2节,思考这两个自然段以及每个自然段之间的思路安排) 提示:第1段共5个句子,第1句说明什么人是“真的猛士”。第2句紧承第一句是作者的评价和认识;第3、4句是写庸人的态度,将其与“真的猛士”比照,这样“真的猛士”就成了立在庸人面前的一面镜子;第5句是作者的感叹。第2段是写我们应该采取的正确做法。所以本节思路流程应该定位为:面对惨案“真的猛士”的态度—庸人的态度——我们的态度。 (此环节指导学生背诵,分析后齐读一遍,体会感情) 七、课堂小结 现代文阅读方法指导: 1、整体把握文意(重点是理清文章的整体思路和局部思路)。 (1)理清脉络 (2)把握主旨(特别要注意文章的背景、标题、开头、结尾、过度句、不时出现的抒情议论语句,注意整合段落大意) 2、回答问题时尽量在文中找到关键语句 (引导学生自我总结方法,达到“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效果) 八、布置作业 1、背诵第2节 2、找出文中有关刘和珍的事迹,分析总结刘和珍的品质。 附:板书设计 三类人 感情线索 思路 爱国青年 悲 写作缘起
反动势力 纪念主体 愤
庸人 教训意义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理清局部思路,了解本文刻画人物的表现手法。 2.写作技巧分析及借鉴,积累写作素材。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听写词语(学生上黑板)。 2.检查背诵第2节(指名提问)。 二、导入新课 路,还没有开始便已经走到了尽头;梦[1] [2]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