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起长大的玩具
|
雪”一事的始末,以描写人物语言为主,全篇语言简练,在不足百字的文章里,清楚地交代了事情的时间,地点,缘以及经过和结果。虽未作一字议论,但从文末补充交代的身份可以看出,作者更赞赏道韫的才气。 五.作业 1.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一、1.二、1.3.三。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 1.朗读《道旁李树》《复裈》课文3遍,查字典,看注释,读翻译。 2.思考课后研讨与练习。 二、导语 《世说新语 雅量第六》还有这样一则故事:王戎小时候看到路旁有一棵李树,上面长着许多李子。小伙伴们都争先恐后的去摘李子,只有王戎不动,你知道他为什么不去摘吗?请看课文。 三、正课 1.朗读《道旁李树》。要求语音正确,节奏合理,读出感情。 2.指导学生翻译课文,一人一句。 3.质疑:王戎为什么未尝一口能知道这一定是苦李? 讨论并归纳:这是因为他虽小却能注意观察,认真面目思索的结盟果。树在路旁,如果李子甜早就让人家摘光了这是其一,结果很多,树枝营养供不应足,李子一定很苦,这是其二。 4.质疑:从这件事可以看出王戎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 讨论并归纳:从这件事可以看出王戎是聪颖机智孩子。 5.朗读《复裈》要求语音正确,节奏合理,读出感情。 6.指导学生翻择课文,一人一句。 7.质疑:韩康伯说“火在慰斗中而柄热”是什么意思? 讨论并归纳:比喻上身穿暖和了,下身就不会冷了。 8.质疑:每亲认为他“导”的原因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母亲认为觉得他小小年纪(才几岁)就能类比恰当,就能替大人着想,为家庭分忧,觉得他长大后一定会有出息,会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 四、课堂小结 《世说新语》中有很多类似的有趣的小故事,希望大家有机会找来读读。 1.词语小结 导:母甚导之 以……为异 对…… 感到惊导 水土导也 不同 道:国人道之 说 看道旁李树 路 然:公欣然曰: ……的样子 取之信然 这样 所以然者何 这样 2.古今导义 因:古义:凭借 未若柳絮因风起 今义:因为 走:古义:跑 诸儿竟取之 今义:行走 寻:古义:过一些日子 寻作复裈 今义:寻找 酷:古义:特别 家酷贫 今义:残酷 3.导 母甚导之 意动用法 以……为导 对……感到惊 五作业 1.完成课后理解与探究一、1.2. 3.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教学后记:
26.蜀鄙二僧 教学目标 1.学会朗读文言文。 2.体会本文中所包含的思想意义。 3.理解积累文言词汇。 4.理解句义、文义。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学会朗读文言文。 (2)理解积累文言词汇。 (3)理解句义、文义。 2.难点 体会本文中所包含的思想意义。 课时划分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 1.查字典,读准下面加点字的音。 恃(shǐ 语(yù 钵(bō 哉(zā) 鄙(bì) 2.朗读课文,熟读成诵。 3.试翻译课文。 二、导语 这篇文章虽是写给作者的子侄们看的,目的在于教育他们立定志向,刻苦学习,学有所成,这是针对学习上容易产生的畏难情绪面说的。但对我们学习也有所启发。 三、正课 1.交流作家作品。 本文选自《白鹤堂集》,作者彭端淑(1699—1779)字乐斋,清代四川人。雍正提间进士,历任吏部郎中,顺天(今北京市)乡试同考官等职。后辞官回家,在四川锦江书院讲学,著有《白鹤堂集》。原题是“为学一首示子侄,是写给子侄们看的。 2.朗读课文。 朗读指导:要辨别人物说话的语气,揣摩人物说话在的情态,有表情的朗读。如两处“子保恃而往?”第一次应读出疑问的语气;第二处则要读出反诘的语气。 3.请学生对讲文字、词后质疑提问。然后翻译。 四、课堂小结 (一)一字多义 其:其一贫 其中 其:为其来也 他 指橘 其:其这味不同 它 指橘 而:子何恃而往 表修饰 不译 而:僧富者不能至百贫者至焉 表转折 却 之:吾欲这南海 动词 去 之:西蜀之去南海 助词 位于主渭之间 不译 之: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助词 位于主渭之间 不译 之:楚王闻之 代词 这件事 (2)古今异义 鄙:古义:边境 蜀之鄙有二僧 今义:卑鄙 顾:古义:反而,难道 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今义:照顾 去:古义:距离 西蜀之去南海 今义:往 (3)多音多义词 语:(yu)不言不语 (yu)不以语人 数:(shu)数落 (shu)次数 (shu)数不见鲜 板书: 贫僧:一瓶一钵,自面海还
富僧:欲买舟而下,有惭色 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
立志当如蜀鄙之贫僧 五、作业 1.完成 2.课后理解与探究三、四题。0。000 3.选项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 1.思考课后理解与探究一、二题。 2.就课文不理解处质疑。 二、导语 天下的事情有因难的也有容易的,但是看你去不去干,不去干容易的也变困难,努力去干困难的也变容易的。课文中两个和尚去南海的故事,就告诉我们这个道理。 三、正课 1.朗读课文。 2.质疑:两个和尚都想去南海,穷和尚凭借什么去的? 讨论并归纳:凭借一个水瓶和一个碗。 3.质疑:课文中有两处写道:“子何恃而往?”的语气一样吗?请说明理由。 讨论并归纳:不一样。第一处是疑问的语气,是富和尚对穷尚询问。第二处是的反问,是富和尚认为穷和尚没有钱根本去不成。 4.质疑:富和尚为什么去不成? 讨论并归纳:富和尚几年来想雇船顺流而下,都没有成功。 5.质疑:两个和尚朝南海的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讨论并归纳:因为穷和尚立下了目标能不怕辛苦,有顽强的意志,坚持到底,就能成功。 6.质疑:两个和尚朝南海的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讨论并归纳:做什么事情,只要立下了志向,不怕辛苦努力去做,就有成功的可能。 7.质疑:作者从蜀鄙之僧的故事发出“人之立志”的感想,请你讲一则小故事,并生发感想,在小组中交流。由小组选派代表在班上交流。 四、课堂小结 本文以对话形式展开蜀鄙二僧去南海的故事情节。运用地比,寓含深刻的道理。两僧比较,一劳一逸,一勤一懒,结果自有一易一难、一成一败之别。以事喻理。叙述蜀鄙二僧去南海的故事,虽然讲的不是学习,但在道理上与学悄类似。通过设喻,生动地说明了道理,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五、作业 1.完成课后理解与探究一、二题。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教学后记:
27.河中石兽 教学目标 1.理解实践出真知道的道理。 2.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3.训练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2)训练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2.难点:理解实践出真知道的道理。 课时划分 二课时 教学投计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 1.熟读课文,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圮(pǐ)募(mù) 棹(zhào)柿(fèi) 湮(yān) 啮(niè) 溯(sù) 欤(yù) 2.查字典,看课文注释,试翻译课文。 二、导语 俗话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有一则故事记载,某土地庙前石兽因河岸崩塌掉入河中。十多年后重修山门,寻找石兽,它却不在原落水处,也不在下游。一位老兵说,应该在上游寻找,依他的话,果然捞出了石兽。石兽为什么会向上游“跑”呢?今天我们来学习《河中石兽》一文,从中找出答案。 三、正课 1.交流作家作品资料。 作者纪的,字晓岚。乾隆十九年(1754)进士。学部渊博,曾任翰林院编修、侍读学士。因获罪遗戍乌鲁木齐。释放回京后,任《四库全书》总纂官,编定《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在目录上学上贡献很大。著有《阅微草堂笔记》等。 本文选自《阅微 << 上一页 [21] [22] [23] [24] [25] [26] [27] 下一页
|
来源:中国哲士网
学校教育教学 课文教学分析教师备课考试,试卷试题 公务员考试,大学生就业
各类 一起长大的玩具,教学资料
|
上一篇文章: 蔚蓝的王国 |
下一篇文章: 七颗钻石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