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起长大的玩具
|
bsp; 得一人之使 助词 的 闻:有闻而传之者 听到的人 闻之于君 使听到 以: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认为 以故东迁 因为 于:闻之于宋君 向 非得一人于井中 在 五、作业。 1.完成课后理解与探究二、三题。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教学后记:
24.晏子使楚 学习目标 1.体会晏子的灵活机智和善于辞令的外交家风度。 2.积累文言词汇,掌握文中成语的意义和用法。 教学重、难点 1.重点:积累文言词汇,掌握文中成语的意义和用法。 2.难点:通过语言描写理解晏子的人物形象。 课时划分 二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 1.熟读课文。 2.查字典,看课文注释,试翻译课文。 二、导语 同学们看到《阿凡提的故事》这是新疆维吾尔族的传说故事,阿凡提是维吾尔族人民灵活机智、聪明智慧的化身。而晏子则是春秋时期的汉族人,他是齐国的宰相,他的聪明才智与阿凡提有异曲同工之妙。下面请同学们欣赏课文。 三、正课 1.交流作家作品资料。 本文选自《晏子春秋•内篇杂下》。《晏子春秋》记载春秋时齐国晏婴言行轶事的著作,是战国时人搜集有关晏婴的言行编辑而成。全书共八卷,二百一十五章。每章由一则小故事构成,以晏子为中心人物,写得有血有肉,形象丰满。晏子名婴,字平仲,春秋后期著名的政治家,历任齐灵公,庄公和景公的卿相,以有政治远见和外交才能、作风朴素闻名诸侯各国之间勾心斗角,作了一定程度的真实反映。作品的记述带有较多的文学色彩,在事实的基础上进行夸张和虚构,增强了故事和戏剧性。 2.朗读课文。要求读音准备,停顿恰当,重音合理,特别是人物对话,要读出感情,语气和韵味。 3.请学生翻译课文。 4.掌握重点词语。 齐之习辞者也;习,熟练。辞,言词。 今方来:将来,正要。 吾欲辱之:辱,羞辱。 何以也:何以,以何,用什么办法。 左右对曰:左右,指身边的人。对,回答。 为其来也:也,在。 过王而行:过,经过。 何坐:坐,犯罪。 坐盗:盗,偷窃。 吏二缚一人诣王:吏,公差。诣,到……,去。 齐人固善盗乎:固,本来。 晏子避席对曰:避席,离开座位。这是表示郑重和严肃的意思。席,座具。古时侯把席子铺在地上,人坐在席子上,所以座位叫“席”。 叶徒相似:徒,只是。 所以然者何:然,这样。所以,之所以。 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得无,莫非。 圣人非所与熙也:圣人,指晏子。熙,同“嬉”,开玩笑。 寡人反取病焉:寡人,楚王自称。古时候诸侯自称“寡人”,表示谦虚。取病,自我倒霉。焉,语气助词,相当于“啦”。 四、课堂小结 词语小结 1.一词多义 使:晏子将使楚 出使] 得一人之使 使唤,劳动力 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让 为:为其来也 在 缚者曷为者也 做 生于淮北则为枳 变成 2.古今异义 坐:古义:坐盗 犯罪 今义:坐下 固:古久:齐人固善盗乎 本来 今义:坚固 徒:古义:叶徒相似 只、仅 今义:徒弟 病:古义:寡人反病焉 辱 今义:疾病 闻:古义:听到 楚王闻之 今义:嗅 习:古义:熟练 齐之习辞者也 今义:学习 方:古义:正要 今方来 今义:学习 盗:古义:小偷 坐盗 今义:强盗 席:古义:座位 晏子避席对曰 今义:草席 其实:古义:它的果实 其实味不同 今义:副词 左右:古义:身边的人 左右对曰 今义:方位名词 3.通假字 圣人非所与熙也 “熙”同“嬉”,戏弄、开玩笑。 缚者曷为者也 “曷”同“何”。 五、作业 1.完成课后理解与探究第三题。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 1.思考课后理解与探究一、二题。 2.就课文内容不理解处质疑。 二、导语 上节课我们疏通了文意,这节课我们将进一步探讨文章的内容、主题和写作特色。 三、正课 1.朗读课文。要求琅琅上口,熟读成诵。 2.质疑:楚人是怎么样侮辱晏子的? 讨论并归纳 晏子将出使楚国,楚王听了晏子善于辞令就想羞辱他。就问身边的人用什么办法?楚五身边的人出谋划策说,等晏子来的时候,我就绑一个人从大王面前走过大在王就问,干什么的?我就回答说是齐国人因偷东西犯法。这样来羞辱他。 3.质疑:晏子又是怎么样回击的? 讨论并归纳 晏子用类比推理进行回击。橘子生长在淮河以南地区它的果实味道甜美,而长生在淮河南以北地区就变成了又酸又苦的枳。审水土不一样。同样,人生长在齐加不偷窃,生长在楚国就会偷窃,这也是楚斩水土(风气)不好使百姓善于偷窃。暗讽楚国政事不清明。 4.质疑:楚王想羞辱晏子,最终反被晏子羞辱,表现楚王的什么性格? 讨论并归纳:目中无人,愚蠢,自以为聪时。 5.质疑:“王笑曰。”楚王的“笑”应该是什么样的笑? 讨论并归纳:尴尬的笑,羞惭的笑,难堪的笑等等。 6.质疑:晏子的言行表现他是什么一个什么样的人? 讨论并归纳:灵活杨智,娴于辞令。不惧大国,不畏强暴的半争精神。 四、课堂小结 课文以晏子出使楚国,用机智的语言回击楚人羞的故事,表现晏子不惧大国,不畏强暴的半争精神。灵活机智,善于辞令,不辜负使命的外交家的风度。课文的语言描写,生动有趣,符合人物性格。课文运用对经手法,使人物的形象跃然纸上。 五、作业 1.完成课后理解与探究一、二题。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教学后记:
25.世说新语 学习目标 1.朗读背诵文言课文。 2.整体感知课文,理解文意。 3.积累一些文言词语。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朗读背课文言课文 (2)整体感知课文,理解文意。 2.难点 (1)翻译文言文 (2)积累一些文言词语。 课时划分 二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咏雪 教学过程 一、预习 1.朗读课文3遍,查字典,看注释,试翻译。 2.思考课后研讨与练习。 3.课外查找作家作品资料。 二、导语 我国自古以来,出现过许许多多聪颖机智的少年儿童,关于他们的美谈,至今流传我们今天习的课文,就有三位这样的儿童。 三、正课 1.作家作品简介。 刘主庆(403—444)南朝文学家。彭城(现在江苏徐州市)人。宋宗室,袭封临川王,曾任南兖州刺史。爱好文学,招纳文士。原有集,已佚。 《世说新语》原为8卷,今本作3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识鉴、赏誉36门,主要记晋代士大夫的言谈、行事,较多地反映了当时士族的思想、生活和清谈放诞的风气。鲁迅曾指出:“这种清谈本从汉末清议而来。汉末政治黑暗,一般名士议论政事,其初在社会上很有势力,后来遭执政者之嫉视,渐渐被害,如孔融、弥衡等都被曹操设法害死,所以到了晋代底名士,就不敢再议政事,而一变为专谈玄理;清议而不谈政事,这就成了所谓清谈了。但这种清谈底名士,当时在社会上仍旧很有势力,若不能玄谈的,好似不够名士资格;而《世说》这部书,差不多就可看做一部名士底教科书。 2、朗读《咏雪》。要求语音正确,节奏合理,读出感情。 3、指导学生翻译课文,一人一句。 4、质疑:文中“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气氛?讨论并归纳:家庭气氛融洽、欢快、轻松、文雅…… 5、质疑:文中的“儿女”指子侄辈,指家庭中年轻一代,现在的“儿女”指什么? 讨论并归纳:指子女,这就是古今词义的变化。 6、质疑:文中的“拟”指什么,现在的“拟”又指什么?这是文言中什么现象? 讨论并归纳:古义指相比,今义指打算、仿照,这是古今词义的变化。 7、质疑:“公大笑乐”的原因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有不同的解释 (1)对子侄辈的答案都很满意。 (2)笑前一喻,乐后一喻。 (3)为“柳絮”一喻而笑乐。 古人称谢道韫为才女,曰:“咏絮才”就是从这里来的。 8、探究质疑:你认为两个比喻哪个更好? 讨论并归纳:有两种相反的意见。 (1)认为“撒盐”一喻好,雪的颜色和下落之态都跟盐相似,而柳絮呈灰白色,在风中往往上扬,甚至飞得很高很远,跟雪花纷飞方式不同,写物必须首先求得形似而后达于神似,形似是基础,因此说,前一喻好,后一喻不好。 (2)认为“柳絮”一喻好,它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正好英国大诗人雪莱所说,“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有深刻的意蕴;而“撒盐”一喻所缺的恰恰是意蕴。“撒盐空中”,干什么呢?且形象不美。好的诗句要有意象,意象是物象和意蕴的统一。“柳絮”一喻好就好在有意象,“撒盐”一喻仅有物象而无意蕴,所以说不好。 9、质疑:你知道古人有哪些喻雪的名句?或者你给雪来一个恰当的比喻。 讨论并归纳:可自由发言。 示例: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像鹅毛漫天飞舞, 像蒲公英种子 四.小结 文章客观地叙述了谢家子弟“泳 << 上一页 [21] [22] [23] [24] [25] [26] [27] 下一页
|
来源:中国哲士网
学校教育教学 课文教学分析教师备课考试,试卷试题 公务员考试,大学生就业
各类 一起长大的玩具,教学资料
|
上一篇文章: 蔚蓝的王国 |
下一篇文章: 七颗钻石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