洲网)
随堂检测 1、下列诗句所创设的意境不同于其它三项的是() A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B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C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D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2、指出下列诗句的表达方式 A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 B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 C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 ) D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 ) 3、“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所用的是什么样的表达技巧?至少说出出两种。并作具体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这两句诗反映了作者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也有抒发类似感情的诗句,请默写出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李白的《行路难》,回答下列问题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值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度黄河冰塞川,将登泰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5、《行路难》中哪句诗与“天生我材必有用”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一致?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行路难》前四句采用了什么样的表达技巧?请结合原文具体谈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哪些景物描写能够体现出“行路难”?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C(ABD所营造的意境都是宏大开阔,而C所创设的意境则是小巧灵秀的) 2抒情、记叙、议论、描写 3(1)比兴手法:颍阳去黄河不远,登高纵目,故借以起兴。(2)夸张手法:从空间和时间两方面夸张,前两句为空间范畴的夸张,如此壮浪景象,定非肉眼可以穷极,作者是想落天外;后两句则是时间范畴的夸张,人生由青春至衰老不过“朝”“暮”间事。(3)反衬手法:以空间无穷和时间的飞逝来衬托生命的渺小脆弱。 4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动流水,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催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5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6对比手法:以“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值万钱”的盛宴与“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形成强烈对比,表现了作者的愁容。 7黄河冰塞川,泰行雪满山。 素材锦囊 危机来了,政府要先取信于民 哈尔滨地震的谣言不了了之,松花江的大规模的污染却是实实在在的恐吓着东北老乡。2005年11月21日,中国东北重镇哈尔滨突然宣布因为检修供水管道,从11月22日开始的四天内全市停止供水,数百万居民瞬间面对史无前例的生活困境。这件事触及一个全球化时代的重大问题:风险社会与政府诚信。 许多社会因素相互作用层层叠加而成为风险,原来毫不担心的安全保障竟然极为脆弱。哈尔滨人可能无法想象,现代化的大城市怎么会突然断水。风险应对和安全保障因此成为衡量政府能力的最重要的指标。像哈尔滨这样的大城市竟然要全城停止供水,必然是遇到了极为严峻的危机情势。争取公众的信任与配合,为查明原因解决问题提供时间条件和其他社会条件,当然是最基本的考虑。哈尔滨市政府在25号公告中宣称停水原因是为了检修设备,可以想见其中包含了要减少社会恐慌的良苦用心。但对于争取公众的理解来说,这并不是好的说辞。也许正因为意识到了这点,哈尔滨市政府在随后发布的26号公告中说明是因为13日的吉林石化爆炸,“预测到近期可能受到上游来水污染”。紧急情况下,信息的混乱会导致对事件的多种理解和不同想象,唯有诚实的表态才能提供一种可信赖的基础。许多经验表明,政府与其贸然宣称安全,不如诚实表明我们共同面对危险,后一种情况才会赢得真正的支持。 通过发言人和专家仔细地向公众解释存在问题的危险与困难,从技术上说明为什么采取特定的解决方案,预期进程如何,是危机情势下政府应该做的工作。能够这样做,才表明政府不把公众看做简单的管理对象,而看做是解决危机的依靠力量;不把危机应对看做是政府的秘密工作,而看做是公开的社会学习过程。(南方都市报) 第十六课 兵车行 课前导航 趣味阅读 太阳和月亮的相遇 天宝三载(公元744年),李白被唐明皇赐金放还,由长安来到了东都洛阳,时年四十四岁。而三十三岁的杜甫自从十年前考试不第后,就一直在外游历,恰好也在这时漫游到了洛阳。这两位大诗人的相遇,乃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为激动人心的一刻,或许只有老子与孔子的相遇可以相比。 闻一多曾把这一次的相遇,比之为太阳和月亮的相遇。那么谁是太阳谁是月亮呢?李白的相貌大概是很有几分仙风道骨的,所以杜甫对他的第一印象,也象贺知章一样,惊为谪仙人,也学着求仙访道了。当年的秋天,他们连同高适一起漫游梁、宋。第二年,高适南游楚地去了,李杜又同游齐、鲁。到了秋天,杜甫西上长安再求功名,李白则南下漫游,从此两人再也没有见面。 李白和杜甫是中国唐代诗歌的乃至中国古代文学的两座高峰,我们分别称他们为“诗仙”“诗圣”。相同的时代,他们若是不相逢,那才是历史的最大遗憾。 李白是盛唐的辉煌,而杜甫则成了安史之乱的泪水。《兵车行》所写的战功就预示着杜甫家国的离散和苦难。 那么《兵车行》写出了战争给人民和国家带来哪些灾难?诗人用怎样的方式将行人答问的内容从个人痛苦经历扩展到全社会? 内容精要 (一)课文探究 《兵车行》是历史生活的真实记录。唐玄宗天宝年间,朝廷对边疆少数民族发动频繁进攻。八载(749),哥舒翰奉命进攻吐蕃石堡城(在今青海省境内),久攻不下,后虽侥幸取胜,但所部六万三千人损失大半;到这年冬天,所派驻龙驹岛(在青海湖中)的二千戍卒也全军覆没。十载(751)四月,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又奉命进攻南诏(主要辖境在今云南省),结果大败,士卒死者六万人,仲通仅以身免。由于这两次战争中丧师巨万,朝廷乃大举征兵。这件事,在《资治通鉴•唐纪三十二》里有生动的记载:人闻云南多瘴疠,未战,士卒死者什八九,莫肯应募。杨国忠(时任宰相)“遣御史分道捕人,连枷送诣军所……于是行者愁怨,父母妻子送之,所在哭声振野”。如此摧肝裂肺的图景在历史上也是罕见的!《兵车行》这首诗,很可能就是诗人见到这样图景的当时或其后不久写的。 这首诗的意义是,它表现了诗人反对“开边”战争的坚定立场。“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意未已”,说明他认识到这种不义的战争是一切苦难的根源;他敢于把战争的责任加在最高统治者身上,这样的勇气是当时众多的诗人所不具有的。诗人的这种立场是一贯的,在《前出塞•其一》中他写道:“君己富士境,开边一何多。”这正是杜诗人民性之所在。 (二)题意诠释 1、《兵车行》创作前后作者的思想 杜甫到长安后,政治上屡屡受挫,经济条件也日益恶化。由于父亲病故,断绝了经济来源,他只好在一些贵族府邸中充当“宾客”,陪他们饮酒赋诗,靠他们的一点施舍来维持生计。他满含辛酸地写下了这种生活的情状:“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处处潜悲辛。”由于政治失意和生活穷困,杜甫对黑暗的现实认识一天天加深,他的思想感情一天天地接近人民,诗风也跟着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他的视野从个人转向了全社会:他看到最高统治集团的“开边”政策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写下了《兵车行》和《前出塞》;而在天宝十四载安史之乱前夕写成的传世名篇《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更表现了他深广的忧愤,控诉了统治阶级对人民的残酷剥削和掠夺;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揭露了贫富的悬殊。这些光芒四射的诗篇标志着诗人思想情感感已深深地与下层人民的思想合拍。 2、文体知识 歌行,古代诗歌的一体。汉魏以下的乐府诗,题名为“歌”和“行”的颇多,二者虽名称不同,其实并无严格的区别。后遂有“歌行”一体。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杜甫的《兵车行》没有沿用古题,而是缘事而发,即事名篇,自创新题,运用乐府民歌的形式,深刻地反映了人民的苦难生活。 3、主题思考 杜甫以亲身见闻描绘了当时的惨状,揭示连年征战给百姓带来的沉重苦难,揭露和控诉了统治者穷兵黩武的罪恶,表达了内心不可遏制的悲愤和对劳动人民的深厚同情。一句“武皇开边意未已”一阵见血地把矛头直指当时的最高统治者及其开边政策,表现了作者强烈的正义感和人道主义精神。 (三)重点难点 1、这首诗的基本结构有何特点? 这首诗的基本结构是,以送别出征战士的场面描写开头,以行人答问为主体。 (1)“牵衣顿足拦道哭 ,哭声直上干云霄”这两句表达了怎样的内容?在整首诗中有什么作用? 诗的开头写送别的场面,要害是“牵衣”二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