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课感受
大岚寺小学 鲍明慧
昨天,我在学校五楼多媒体教室观摩了徐斌老师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替换”数学观摩课,心里感慨颇多。
徐老师所上的课非常细腻扎实,在充分钻研教材的基础上,对每一个教学环节精心设计,有效的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数学知识,使学生能有效的融入数学学习中,在活跃积极的思维的状态下来学习数学,学生的学习感觉到是轻松、快乐而有效的。在导入部分,徐斌老师让学生回忆已学过的策略,通过天平上苹果、梨、砝码的等量代换以及曹冲称象的故事激发学生新的探究欲望。教学时首先出示一架平衡的天平,两边分别放着一个苹果和两只梨,说说1个苹果和1个梨的重量是什么关系?学生对于这一内容是比较熟悉的,学生得出1个苹果的重量等于2个梨的重量,1个梨的重量是苹果的1/2。接着继续出示一架平衡的天平,一边放着一个苹果和两个梨,另一边放着400克的砝码,让学生结合两架天平思考一个苹果和一个梨的重量。学生在解决这一问题的过程中就是运用到了“替换”的方法,学生指出可以把2个梨换成1个苹果,或者把1个苹果换成换成2个梨,这一过程唤起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感受到了运用替换的优势所在,顺势不留痕迹的引入课题,从而为后面的教学做了良好的铺垫。在教学例题环节,题目是把720毫升的果汁倒入6个小杯和1个大杯,正好倒满,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1/3,求小杯的容量和大杯的容量分别是多少毫升?教师直接指出运用“替换”的办法来尝试解决,学生的思路是将大杯换成小杯,或者将小杯换成大杯,教师不是让学生直接进行计算,而是在下发的主题图中来画出替换的过程。把替换的过程画出来,是学生思维的外显过程,反之又使学生对于替换的方法,如何进行替换有比较清晰的认识,促进知识的内化,接着学生通过计算得出大杯和小杯的容量后,教师及时的引导学生进行回顾反思,“替换之前和替换之后有什么变化?为什么要替换呢?”回顾反思是学生有效学习的重要途径,它可以通过相互间的讨论交流,理清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关键所在,学生体会到运用替换可以使题目变简单,即由两种量变成一种量。教师接下来对于题中的数量关系进行了变化,改为“大杯的容量是小杯的4倍”,在替换过程中学生发现将小杯替换成大杯不简便,再改为“大杯的容量比小杯的容量多20毫升”后,再让学生进行替换,通过利用三个不同的数量关系进行替换解决问题,寻找不同的替换当中的异同点,包括了两个数量间“倍数关系”和“相差关系”,而替换前后的总量有的是变化而有的是不变的,这使学生体会到了辩证统一的数学思想,使学生对替换有了更加全面深入的理解,使学生能更好的运用替换的策略来解决问题。在教学中,徐老师对以前学过的策略进行了综合运用,包括画图、摘录条件等等,使学生能综合运用所学的各种策略,灵活的解决问题。
在整个课堂教学中,徐斌老师非常重视学生的交流,每一个数学活动的出现,都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进行交流,他都会悉心倾听,积极的引导,合理的调控,解决了一个个以实际生活问题为主线的一系列活动。一点没有作秀的味道,感觉非常实在,处理教材的细腻之道着实令我佩服。
听了徐斌老师的课,深感要上好一堂课,深入钻研教材是关键,这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再钻研教材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加工,如徐老师将例题的数量关系进行不同的变化,在激发学生思维的基础上,灵活的运用替换的策略解决问题,课堂的教学内容变得更加充实,学生的学习也更加扎实有效。
从整个堂课看出,徐老师在引导学生解决生活问题时,非常注重注重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综观整堂课,问题解决的过程,正是学生们态度、情感、价值观及学习的能力全面发展的过程。在这堂课上,学生不仅学会了替换的方法,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了认真倾听别人的观点,相互接纳欣赏,相互合作交流,并不断对自己和别人的想法进行批判和反思。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间的多向交流探讨,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替换的思想,短短几十分钟,真是教学“无痕”,精彩“有痕”。
听了这节课,知道自己在教学中还存在很多不足:在课堂教学设计上多下苦功,要多联系生活实际,多创设一些引起学生兴趣的情境等,还要注意自身的语言表达等等,徐斌老师给我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是幽默风趣的教学语言、随机应变的教学机智、先进课改理念与课堂教学艺术巧妙的结合,他的课堂不急不缓,娓娓道来,以"简单、鲜活、有趣"体现着其"无痕教育"的特点,恰如其分地体现了数学课堂的一种理想境界。
听了徐老师的课,收获远远不止这些,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一定要不断的学习,不断的完善自己,多学习一些新的理念,用新的教学方法来完善自己的课堂教学,再结合自己已有的经验,形成自己特色的课堂教学。争取去做一位徐老师所说的让学生喜欢的老师,去创造一个让学生既有收获也很喜欢的课堂,真正做到课堂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