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一、了解对联的起源及含义。二、了解对联的特点。三、掌握对联的写作。 [学习重点] 了解对联的特点并掌握对联的拟写。[学时]:2课时 [学习过程] 一、了解对联的起源 中华第一联: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 二、了解对联的特点 杨升庵是明代文学家,四川新都人。他五六岁时,就很勤奋聪颖,受到相亲们的夸奖。有一回,他在家乡始康县(今四川新都县)一个堰塘洗澡。始康县令恰巧路过堰边,见杨升庵并不回避,顿时火冒三丈,本想派人打他一顿板子,可是杨升庵拒不上岸。县令美办法,便叫跟班把他的衣服裤子挂在路边的古树上,说:“我出幅对子--‘千年古树为衣架’,你若是对得好,便还你衣裤。”杨升庵不等县令话音落,便在堰里信口对出了下联。县令一听,便让人从树上取下衣裤,还给杨升庵,并请他到县衙作客。 从此,杨升庵便有了“小神童”的称号,当地的农民也把他洗澡的堰,取名为“娃娃堰”。 1.试一试:为这个对联拟出下联。千年古树为衣架 2.想一想:你所对的对联有什么特点? 三、牛刀小试 (一)评改对联 1.上联:苟有恒,何必要三更才入眠,五更就忙着起床;下联:最无益,莫过一日曝十日寒。上联改为: 2.上联:遥望东南,建几处依山亭榭; 下联:近看西北角,造起三间面临绿水之轩斋。 下联改为: 3.上联:井冈山,青山此起彼伏,峻岭绵延不断; 下联:鄱阳湖,绿水荡漾,碧波粼粼。 上联改为: (二)改改高考卷 1.上联:冬去春来千条杨柳迎风绿 下联:冰消雪化万朵梅花扑鼻前 2.上联:荔枝龙眼木瓜,皆是岭南佳果 下联:丹霞西樵鼎湖,全是广东名山 3.上联:爆竹声声旧风俗旧习惯随旧岁离去 下联:春风习习新思想新气象伴新年来到 4.上联:国兴旺家兴旺国家兴旺 下联:老舒心少舒心老少舒心 5.上联:东风送暖大江南北春光好 下联:春雨润物长城外百花香 (三)补充对联 (1) 填写缺字联: 活到老,学到老,老不服老。 画亦精,字亦精, 。 (2)根据课文内容,将对偶句补充完整。 欧阳修 。 岳阳楼上范仲淹作文寄情。 (3)知县郑板桥于大年三十走出县衙,到大街小巷了解民情,无意中看到了一家大门上贴着一幅对联。上联是“二三四五”,下联是“六七八九”。他停下脚步,皱了皱眉头,问身边的两个衙役是什么意思,衙役想了半天也回答不出来。请问这副对联是什么意思?用一成语写出横批。 横联是 。 (4)下面是某餐馆门上贴的对联。请你运用《悯农》诗的有关词句,将上联补充完整。 上联: ,弃之可惜; 下联:杯里酒口口都香甜,量力而行。 (5)有人曾见过一副美国作家斯诺与剧作家姚克合写的悼念鲁迅的挽联。但由于其记忆模糊,上联有两字缺漏,请你根据下联补全上联内容。 上联:译著尚未成功,惊闻陨星,中国何人领。 下联: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 四、对联试拟 1.蚕吐丝—— 辞旧岁—— 画饼充饥—— 行千里路—— 福如东海阔—— 家中世界小—— 冬去山清水秀—— 阳光普照校园花开春来早—— 千年修炼,难得一生牵手—— 2.把下列句子中的画线部分改写成一副对联,用来作“画卷”的修饰语。 中国人民在这奔腾不羁的长江边,展开了一幅把五千里长江斩断,把三峡无数山峰锁住的神奇画卷。 上联: 下联: 五、趣味对联 琴瑟琵琶八大王,王王在上 魑魅魍魉四小鬼,鬼鬼在边 天下英雄豪杰,到此无不低头屈膝;世间贞女节妇,进来纷纷解带宽裙。 六、课后作业 试为学校大门拟一副对联。 莲山课件 原文地址:http://www.5ykj.com/Health/gaoyi/61072.htm
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学精华之一对联的兴趣。 2.掌握对联知识,学习拟写对联。 3.通过拟写对联,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教学重点: 1.掌握对联的基本知识。 2.了解拟写对联的方法。 教学难点: 学习拟写对联。 教学方法 1.提问法。通过互动提问了解学生对对联知识的掌握程度,明白学生需要了解的知识,以求最佳的教学效果。 2.讨论法。本文拟写对联,应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思考,然后小组达成共识,推出佳对。 3.竞赛法。通过小组竞赛的方式,激发学生编拟对联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 教具准备: 相关对联的照片、图片、投影仪、多媒体CAI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 (幻灯片1)课题《对联》 一.导入: (幻灯片2)花絮:对联与高考 20世纪30年代初,清华大学教授陈寅恪在一次国文考试中,别出心裁地出了一道“对联题”,题目是上联“孙行者”,要求学子按照对联的写作格式,答出下联。“孙行者”是小说《西游记》中孙悟空的别名。许多考生见到这样一个“怪题” ,大惊失色。为难之余,只好搜肠刮肚地在《西游记》中苦寻答案。于是,有的对“猪八戒”,有的对“沙和尚”,还有的对出了“牛魔王”。更有的考生对此题大为不满,一怒之下写出了“王八蛋”。自然,这些答案只能得“零分”。据说,只有一名考生以答出“胡适之”得了满分,但这并不是标准答案“祖冲之”。阅卷教师认为,“胡适之”虽然比不上“祖冲之”完美,但也说得过去。“胡”、“孙”都是姓氏;“适”、“行”都是动词;“之”、“者”也都是虚词。 (幻灯片3)第一副对联 相传对联起源于五代时蜀主孟昶的桃符题词:“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 2.(幻灯片4)对联欣赏: (幻灯片5)①岂无志者能成事,惟有福人能读书。(居士提供) (幻灯片6)②隔窗云雾生衣上,卷幔山泉入镜中。(居士提供) (幻灯片7)③山静松声远,秋清泉气香。 (幻灯片8)④楼观沧海日,月映清淮流。 二、提问,掌握对联的基本知识。 1.请同学们谈谈对对联知识的理解。(对联的内容、形式等方面) 请学生说说自己对对联知识的理解,有关对联的内容、形式等方面,能说多少说多少,一条也行,学生主动回答差不多了,再分发有关对联知识的材料。 2.结合分发的材料,学生自主学习对联的基本知识。 对联,又叫对子、楹联、楹帖、联语,是我国特有的一种体制短小、文字精练、历史悠久、雅俗共赏的传统文学形式。常见的有春联(含节日联)、门联(含行业联)、喜联、挽联、堂联、名胜古迹联、文艺作品联、杂类等。(蓝轩客) 3.(幻灯片9)对联的基本知识 ①字数相等。一般情况下,在同一联中,上下联的字数必须相等。还须注意的是,上下联一般不能出现相同的字。 ②词类相当。即上下联相应部分要实词对实词,虚词对虚词。具体地说,就是名对名,动对动,形对形,副对副,数量对数量,方位对方位。 ③结构相应。即主谓对主谓,动宾对动宾,偏正对偏正,并列对并列,动补对动补。 ④平仄相对。现代汉语中,凡属阴平和阳平的字都为“平”,凡属上声和去声的字都为“仄”。现代对联的平仄要求已没有古代那么严格,但还须注意的是,一般情况下,上联末尾一字用仄声,下联末尾一字用平声,即通常说的“仄起平收”。掌握对联的基本知识,是欣赏、拟写和做好任何一种对联题的先决条件。(蓝轩客) (还有不理解之处请学生提出)
[1] [2] [3]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