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诗词曲五首课型诵读•点拨 课时四课时(1、2)授课喻安君 素质教育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五首诗的作者生平及相关的背景知识; 2.了解五首诗的思想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目标3.反复读诵,体会五首诗的艺术特色及语言风格; 4.背诵并默写五首诗; 情感与价值目标5.这五首诗,或抚今追昔、慷慨激昂,或感时伤怀,或思亲忧国,文笔优美,文思独特。学习它们,可以激发灵性,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积累。 重点目标2难点目标3 教学准备1.布置学生探究古代诗歌的分类常识,诗、词、曲的特点。 2.了解各位诗人的生平。 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活动形式 一、导入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的历史源远流长,名家辈出,名篇佳作卷帙浩繁,在中华文明中蔚为壮观。今天,我们学习诗词曲五首,让我们漫步于古诗苑,接受一次美的洗礼。 二、学习•点拨 (一)学习《酬乐天杨州初逢席上见赠》 1.齐读古诗。 2.老师范读,学生注意其节奏,重音。 3.了解本诗写作背景: 刘禹锡(772—846),字梦得。他曾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政治改革,失败后,一再遭贬。曾写《游玄都观》诗讽刺朝中新贵。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刘禹锡被罢去和州刺史,北归京师,途经扬州,遇到白居易。在酒宴上自居易写了《醉赠刘二十八使君》,对刘长期遭受贬谪表示同情。刘禹锡写了这首诗答谢他。 白居易<醉赠刘二十八使君》“为我行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磋跎。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4.解题。 酬,这里是酬谢的意思。乐天,白居易的字。对“初逢”二字,可以有两种理解,一是未见过面,初次相逢;另一是久别之后,初次相逢。到底是哪一种理解,现在尚无定论。我个人采用的是第二种理解。“席上见赠”是对白居易的诗的回赠之说。 5.再读本诗,师生共同读品诗句。 “巴山……置身。” 刘禹锡没有直率倾诉自己无罪而长期遭贬的强烈不平,而是通过“凄凉地”和“弃置身”这些富有感情色彩的字句的渲染,让读者在了解和同情作者长期谪居的痛苦经历中,感觉到诗人抑制已久的愤激心情,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怀旧……柯人。” 此处作者用了两个典故,表达了诗人对受 教师直接引入,开门见山。
初读,浅识。 作记号。 学生回答。
可由学生完成,也可教师三言两语叙述。
教师讲解。 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活动形式 害的战友王叔文等的悼念,抒发诗人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叹。 “沉舟……木春。” 本是刘禹锡感叹身世的愤激之语,由于它客观上包含着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其意义就不仅局限于诗人的身世之感了。表达的哲理是,没落的事物就让它没落吧,新生的事物必然要发展起来,社会在前进,前景无限美好的道理。“沉舟”“病树”为诗人自喻。这两句针对白居易赠诗中“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两句而发。白诗的意思是您是个这么有才能的人长期被贬边远地区。寂寞地闲望山水风光,而朝廷的重要官职将由谁来承担呢?而刘诗答的意思是虽然我一人被贬远迁,但后继者仍大有人在。何必为我一人可惜?显示了诗人开朗的胸怀。 “今日……精神。” 点睛之笔,“长精神”三字,含义深刻,表现了诗人意志不衰,坚韧不拔的气概。 6.再读(或背)全诗。 (二)学习《赤壁》 ●作者简介 杜牧(803~853),唐代诗人 。字牧之 ,号樊川。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杜牧的文学创作有多方面的成就,诗、赋、古文都足以名家。他主张凡为文以意为主 ,以气为辅 , 以辞采章句为之兵卫,对作品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有比较正确的理解。并能吸收、融化前人的长处,以形成自己特殊的风貌。在诗歌创作上,杜牧与晚唐另一位杰出的诗人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他的古体诗受杜甫、韩愈的影响,题材广阔,笔力峭健。他的近体诗则以文词清丽、情韵跌宕见长。 ●问题探究 1.《赤壁》开头为什么从一把很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 要点提示:这一把折戟与古代战争有联系,很自然地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 这两句的作用主要不在于作为诗的引导,它本身也蕴含着强烈的意念活动。沙里沉埋着铁戟,点出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折戟沉沙而仍未销蚀,又发岁月流逝物存人非的感慨。凡是在历史上留下过踪迹的人物、事件,常会被无情的时光销蚀掉,也易从人们的记忆中消逝,但又常因偶然机会被人记起。正由于发现了这把铁戟,使诗人无法平静,因此他要磨洗并辨认一番,发现原来是“前朝”——三国赤壁之战时的遗物。从而为下文铺垫。 2.《赤壁》一诗中“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有何意义? 要点提示:这两句诗是议论赤壁大战中孙刘联盟战胜了曹操。而孙刘联军的主帅是周瑜。周瑜战胜曹操有各种历史原因,而在战术上主要是利用曹军不习水性的弱点用火攻,而火攻的成功又得力于东风之便。这种天时的作用不可忽略,诗人就是抓住了这现在学生中有资料的情况比较多,这部分可抽学生回答,也可由教师念讲解。
注意适时板书。
方法步骤大致同前。
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活动形式 一点发表议论的,认为如果不是东风之助,吴国就会失败,大乔、小乔就会成为铜雀台中的俘虏。 3.全诗最精彩的是久为人们传诵的末二句,这二句议论感慨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要点提示:这二句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诗人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是因为他自己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得一展。它似乎还有一层意思: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所作为,显示出一种逼人的英气。 4.《赤壁》一诗有什么思想意义? 明确:这是一首咏史诗。诗人在诗中对赤壁之战周瑜的评价不高,认为他不过是侥幸取胜,大有阮籍登广武凭吊楚汉战场而慨叹“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的意味,也正是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心情。全诗寄寓古史,为唐诗中名篇。 5.《赤壁》一诗在写作上有什么特点? 要点提示:以小见大是本诗一大特色。由一个小小的、沉没于沙中的“折戟”想到了历史往事,想到了汉末分裂动乱的年代,想到了具有重大意义的战役,想到了赤壁大战的风云人物,可谓想像丰富,含蓄而别致。而“铜雀春深锁二乔”尤其精妙。诗人没有直言假使“东风不与周郎便”之后吴国的破灭,而是以“二乔”的命运来暗示战争的结局。这种写法很能发人深思,且既有情味,又有韵味。 (三)学习《过零丁洋》 ●简介作者 文天祥(1236~1283),字宋瑞,号文山,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市)人。二十岁考中状元,官至右丞相兼枢密使。祥兴元年(1278年)冬,在广东潮阳兵败被俘。元将劝他写信招降张世杰,文天祥拒绝。次年被送至大都(今北京市),囚禁四年,始终坚贞不屈,被元军杀害。其作品有《正气歌》、《指南录》、《过零丁洋》、《文山先生全集》等。 ●简介写作背景 1278年,文天祥率兵与元军作战于广东潮阳一带,不幸在五坡岭被俘。元军把文天祥囚于船上,元将劝他写信招降宋将张世杰,文天祥拒绝。经过零丁洋时,他面对浩渺沧海,感慨国家命运,于是写下了这首诗以表明自己的心志。 ●思考探究: 1.这首七言律诗首联写了个人和国家的哪几件大事? 2.颔联上下两句有何联系?都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3.颈联中的“惶恐”“零丁”有双层含义,请谈谈有哪两层含义。 4.尾联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5.请同学们谈谈中国历史上“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事例。 6.你还能写出哪些透着铮铮骨气的名句? 要点提示:
由扶到放,尽可能让学生自己从读进行理解。 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活动形式 1.一是在他21岁时,因科举走人仕途;二是在国家危急存亡的关头,起兵勤王抗元。 2.国家山河支离破碎,局势危急,个人命运也动荡不安,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紧密相连,历经艰辛危苦。“风飘絮”形容国势如柳絮飘散,无可挽回;“雨打萍”比喻自己身世坎坷如雨中浮萍漂泊无根,时起时沉。用了比喻的修辞。 3.一是两个地名,另一层意思是写出了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 4.作者直抒胸臆,表明自己以死明志的决心,充分体现他的民族[1] [2] [3]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