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惊心动魄。前面令人目眩的铺张描写,都要在这里结穴,找到依附与归宿。 下面请同学们小结一下《阿房宫赋》的语言特点。 ( 生思考) 师:刚才我们所举的六句话,用得最多的是哪一种写法? 生( 部分) :夸张。 师:对,夸张。夸张的效果怎么样? 生( 部分) :真实。 师:( 板书:夸张—— — 不过度) 文章后半部分用了什么写法? 生( 部分):议论。 师:对,议论。议论的效果怎么样? 生( 部分) :形象生动。 ( 师板书:议论—— — 不干枯) 【点评】教师以精准而儒雅的文学语言作导语,带领学生进入《阿房宫赋》这座华美的语言殿堂,别具匠心。文学鉴赏课需要教师制造艺术气氛,授课者深谙此道。 在“品语言”的过程中,恰切自然地输出精要的知识( 如“赋”的诗歌性)以指导鉴赏活动,体现了中学文学教育的特点。 引导学生发现议论性文字的审美价值,是提高他们鉴赏能力的重要方面。课上,教师很下了一番功夫,也确见收效—— — 所谓“议论—— — 不干枯”的评价语,便是学生在教师点拨下通过语言品味后的“发现”。这也是本节课的一大亮点。 最后,我们再读《阿房宫赋》,重读《过秦论》,然后比较两篇文章有哪些相同点、不同点,再分别用一句话或一个短语点评《过秦论》和《阿房宫赋》。 〔投影〕思考:①从内容和形式上看,《过秦论》《阿房宫赋》的相同点是什么?②从材料的详略安排、艺术构思等方面看,《过秦论》《阿房宫赋》的不同点各是什么? ( 生看书、思考4 分钟;师板书:三作评价) 师:从内容和形式上看,《过秦论》《阿房宫赋》的相同点是什么? 生1:同是借古讽今之作。 生2:均涉及了六国灭亡,秦统一天下及秦朝灭亡之事。 生3:一个希望汉文帝以“仁政”治天下,一个希望唐敬宗勿为自己享乐而劳民伤财,都提出“爱民”“仁政”的主张。 生4:都使用了“赋”的写法。 师:同学们总结得很好。请看屏幕:( 投影) 相同点:1, 同是“借古讽今”之作;2, 均涉及了同样的史料;3, 都提出“爱民”“仁政”的主张;4, 都用了“赋”的写法。 师:也许有同学会问《过秦论》既然通篇用了“赋”的写法,为什么不叫《过秦赋》? 这就涉及了《过秦论》的中下两篇,教材所选是《过秦论》的上篇,就上篇而言,的确通篇用“赋”,但中下两篇却是以议为主的。 好,了解了两篇文章的共同点,下面请同学们再从材料的详略安排、艺术构思等方面看《过秦论》《阿房宫赋》的不同点各是什么? 生1:在材料详略安排上,《过秦论》比《阿房宫赋》要详;比如,六国灭亡、陈涉起义等。 师:对,这点讲得非常好。 生2:在艺术构思上两篇文章有明显不同。《过秦论》是借助历史史实言志;《阿房宫赋》是借助丰富想像托物言志。 师:同学们总结得非常好。请同学们看屏幕:(投影) 不同点: 1, 《过秦论》陈涉起义等史料详写; 《阿房宫赋》陈涉起义等史料略写。 2, 《过秦论》借助历史史实“言志”; 《阿房宫赋》借助丰富的想像“托物言志”。 师:通过比较阅读,我们发现这两篇文章不愧是文言文中的极品,难分高下,各有千秋。下面就请同学们分别用一句话或一个短语点评《过秦论》和《阿房宫赋》。 ( 生思考,师巡场并与学生交流) 师:( 启发学生思考) 同学们还记得《过秦论》的作者贾谊是多大年纪离开人世的吗? 生:( 摇头) 不知道。 师:贾谊33 岁忧郁而死。( 学生笑) 同学们也许觉得一个大男人怎么会忧郁而死? 如果换成多愁善感的林黛玉还差不多,但是贾谊的确因忧郁而死。贾谊才华横溢,遭人嫉妒,怀才不遇,郁郁寡欢,因此忧郁而死。苏轼曾经对贾谊就有过这样的评论:“贾生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也。”人们常说“文如其人”,我们读读《过秦论》,看看“文”真的如“其人”吗? ( 生读《过秦论》思考) 生1:《过秦论》写得很有气势。 生2:针砭时弊,说理透彻。 生3:很有男人气,“文”不像“其人”。 师:同学们评得很准确。贾谊虽然性格内敛,可文章却写得汪洋恣肆,似大江奔流,一泻千里。很有男人气,这种男人气又叫—— — 生:( 齐声) 阳刚气。 师:如果用一个短语来表示就是—— — 师生:阳刚之文。( 板书:阳刚之文) 师:《阿房宫赋》呢? ( 生思考) 生1:脍炙之赋。 生2:华美之作。 师:哪个说法更好? 生:( 几乎异口同声) 华美之作。 师:好,“华美之作”与“阳刚之文”还是个对句呢。 ( 板书:华美之作) 师:今天这节课欣赏了《阿房宫赋》的结构之妙,语言之美,同学们一致认为它是一篇华美之作,确是“古来之赋,此为第一”。这么好的文章,我们是不是该把它背下来?(生:点头) 中学时代是记忆的黄金时代,多背些古代诗文,将是人生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 【点评】比较,是文学鉴赏的重要方法。在“比较”中,学生的发现能力和感悟优劣的灵性都会得到提升。坚持这样做,思路、视野就会越来越开阔。 这节课的“比较鉴赏”自有特色。教师将示范与引导结合起来,据文说理,扎扎实实,一步一进,不断激活学生的积极性,师生交流渐入佳境。 鉴赏课,在师生“共识”中收束,就本节而言,很完美;但,它不是固定模式,仅是一种样式。同一篇作品,同一个鉴赏点,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多有分歧,见仁见智,不仅是正常的,恐怕还是经常的。但愿文学鉴赏课百花齐放。 附板书《阿房宫赋》 杜牧 一、赏结构: 宫殿→美人→财宝 ↓ 托物(基础) ↓ (秦)骄奢亡国→ ↓ →(唐)勿蹈覆辙 言志(目的) 写作意图:借阿房宫的兴灭,寄托对统治者的讽喻。 二、品语言 三、作评价: 夸张———不过度 《过秦论》———阳刚之文 议论———不干枯 《阿房宫赋》———华美之作 〔教学后记〕 备课思路与构想: ①为什么选定《阿房宫赋》作研究课? 基于两点考虑:一是长期以来,文言文教学偏重词语教学,忽视对篇章结构、写作技巧的鉴赏。即使讲,也只是给结论,几乎没有鉴赏过程,形成了一种可怕的“程式化”教学模式。二是新的语文教学大纲在教学目的中特别强调提高学生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新编语文教材中文学作品约占60%,文言文约占40%,《阿房宫赋》既是文言文,又是文学作品,从这个角度看,最有研究教法的价值。 ②为什么从“鉴赏角度”解读文言文? 钱梦龙先生说“经过千百年时间的淘洗而流传下来的一些脍炙人口的文言文( 包括古诗歌) 是诗文中的极品,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精华..这些作者千锤百炼的语言,斐然可观的文采,匠心经营的章法,也都足以垂范后世。”于是把教学重点定位在“赏结构”“品语言”上。 ③设计三个教学环节的思路是什么? 整个教学中由“赏结构”“品语言”“作评价”三个审美环节构成。三个环节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即:整体—局部—整体,避免了语文教学中“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教法。再有,教学中还有意安排了三次诵读:默读、轻声读、比较默读,三次诵读分别穿插在三个教学环节之中,每次诵读都有不同的目的和要求,让学生在诵读中理解,在诵读中陶醉,在诵读中作出理性的评判。在整个审美活动中,不但可以充分发挥“鉴赏主体”的个性,还可以培养学生发现美、欣赏美的能力,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