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教案(教科版)——《什么是声音》 柳州市柳城县东泉中学 吴金姣 2008.12 课题 第三章 声 1、什么是声音 教 学 设 想 按新课程改革中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指导思想,我将《什么是声音》这一课教学重点的基本流程设想为:情景对比,引导提问→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三
维
目
标
要
求 1、知识与技能 ●初步认识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发生的,声的传播必须依靠介质,知道声音具有能量。 ●了解在不同介质中声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声在固体和液体中的传播比在空气中快,知道声音在空气(150C)中的传播速度。 ●常识性了解人耳的听声能力 2、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观察和进行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的技能,培养学生描述实验现象的语言表达能力。 ●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初步的在观察现象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和收集有效信息并归纳总结的能力。 ●在学习过程中领悟解决问题的途径和实验探究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的学习,让学生感受到物理就在我们的身边,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情感。 ●通过参与探究活动培养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以及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重点 声音发生和传播的条件 难点 声波 学情分 析 学生对生活中的声音并不陌生,但认识缺少系统化、科学化,根据学生对实验都比较感兴趣,因此通过学生动手探究来认识声音的相关知识,可以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教学 准备 教师:多媒体展台、吉它、手机、玻璃罩、抽气机 学生分组:塑料膜、橡皮筋、小鼓及小槌、小纸屑、直尺、石块、水、水槽 教学 方 法 实验探究法、讲授法 教学过程 <一> 探究活动:发声体在振动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目的简述
情 景 对 比 ︵ 引 入 新 课 ︶ 播放课件图片1~5 图1、寂静的夜晚 图2、无声音的两人打哑语交流 图3、在图1上,出现了声音 图4、课本图3-1-1两人在用声音交流 图5、课本图3-1-2动物在用声音传递信息
请说出两次影片的主要区别
模仿动物的声音,对模仿得较好的学生给予鼓励
观察课件图片
说出区别:第一次没有声音,第二次有声音
模仿 让学生感受有声与无声的情境,感受物理就在我们身边,使学生乐于探索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
引入课题:《声》“什么是声音”
活跃气氛 引导提出问 题 观察:吉它无声时,怎样使它发出声音吗? 提出问题: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培养学生根据现象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的能力
猜 想 和 假 想 引导学生根据现象大胆地猜想
将吉它:平行移动 (无声) 琴弦振动 (有声音发出) 猜想: 1、可能是物体要运动起来 2、可能是物体要振动起来 3、……
观察,思考是哪一个猜想 培养学生大胆的合理的猜测与假设的能力
设 计 实 验 [要求]根据你桌上的器材,讨论设计实验的方案,并交流方案。 参与学生的设计、交流、做必要的引导 设计方案并交流 培养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 收集一些有代表性的方案,对学生的方案给予肯定 展示一些存在问题的方案,给学生评价 学生交流,说出你的评价 培养合作精神 进 行 实 验 与 收 集 证 据 引导学生去思考实验应该注意的事项后,展示较好的方案 1、用小槌击鼓,立刻在鼓面放小纸屑,观察纸屑在跳动,可见鼓响时,鼓膜在 。 2、把一条塑料薄膜拉紧,放在嘴边吹,当发声时,嘴唇感觉薄膜在 。 3、拨动张紧的橡皮筋,使其发出声音,发现橡皮筋在 。 (演示)优美的琴声是来自琴弦的 。 讨论实验注意事项
学生分组实验(按照你修改后的方案进行)认真观察并收集证据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观察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发现并解决实验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实际问题 分析与 论证 参与学生的分析,概括,收集并展示一些有代表性的结论 根据实验收集的证据,分析,概括出你的结论 培养学生分析概括的能力 评
估 展示一部分结论,教师参与讨论。
展示综合结论:声音由物体的振动产生(振动停止,发声停止)
什么叫声源 (与水源类比) 各小组间交流、评估,再整合结论 培养发现他人存在问题的能力,并学会去肯定他人的成果,去虚心接受他人意见培养语言表达能力,知道类比法。 自我评 价 展示练习 独立完成练习 培养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声音的传播 教 学 过 程 教 师 活 动 学生活动 [媒体展示]漫画:“鱼听不见的”
[媒体展示]实验目的:声音能在液体中传播 实验步骤:在装满水的水槽中, 发表看法(声音是可以在水中传播的) 操作实验,注意听声音,概括结论(液体能传播声音)
教
学
过
程 教 师 活 动 学生活动 敲击两块石头,在水槽外能听到敲击声吗? [引导]你认为声音还可以在哪里传播呢?并举出实例就明 [质疑]声音如何传播 [投影]水波、声波 [引导提问] 空气——气体 水 ——液体 [实验引导]把耳朵贴在桌面的一端,然后用指甲轻轻敲击桌面的另一端,你能听到声音吗? [小故事]叙述“睡听远处马蹄声” [引导推理]声音传播需要介质,没有介质呢? [实验引导]阅读37页“观察声的传播”后,给同学上来演示实验
[了解一些相关知识]
[媒体展示]运动会百米跑,在终点处看到烟与听到枪声的情景 [问题]这现象说明了什么?
[引导设计实验]要测出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必须知道哪些物理量,你准备如何解决这些量 教师参与方案设计、引导,注意方案的可行性,对原理得当的方案,给予鼓励。 [要求简述]知道什么叫声速,了解声速与什么有关,知道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阅读声速表,在表中你能得出什么样规律。
[叙述]在某些地方,人们从动物的一些现象:不入圈而到处乱串,可知地震即将来临,这说明什么问题呢?(过渡到“人耳的听声能力”) [要求]阅读“人耳的听声能力”常识性了解人耳听到的范围及什么叫次声波和超声波 [展示]自我评价练习 [引导学生小结]通过本节课学习,我们的收获是…… [课外活动布置]观察动物发声的方法 发表意见并举例(声音在空气中传播) 阅读课文37页1、2段(简单了解) 固体是否能传播声音
实验验证
推理:
阅读。演示实验,注意观察和聆听,说出此实验说明什么问题(真空不能传声) 阅读38页图3-1-8,图3-1-9扩大知识面 观看
交流(声音传播得比光传播慢)
交流实验方案
交流 (规律:声音在固体、液体中比在空气中传播得快)
带着问题阅读课文
独立完成练习 学生小结(说给同桌听,然后一生叙述)
[板书设计] 第三章 声
声音的发生: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声源:正在发声的物体称为声源 声音的传播:靠介质(固体、液体、气体)传播,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定义: 两个决定因素:介质、温度 声音在空气中(150C)的传播速度V=340m/s 声音在固体、液体中比在空气中传播得快 人耳的听声能力:20HZ ~20000HZ
声源——水源 声波——水波
[教学评价] 让学生亲自体验探究的过程,让学生充当课堂的主角,教师起引导作用,授课方式与过程式体现了新课标的探究性学习方法,这是本课设计的特色。教师引导时的表情,和语调的抑扬顿挫会感染学生的情绪,使其乐于其中的学习。在全堂中注意及时激励学生,使其有成就感,学劲会更足,效率会更高,尤其是对学生一些独特的见解和提问要给予较高的评价,学生能提出较好的问题是教学的一个亮点。另外,教师在课堂上与学会的交流是远远不能达到要求的,课外要多深入学生当中,与学生打成一片,了解学生的情况,不单是学习上,还包括生活上,思想上等的情况,去了解学生的需求,去寻找适合他们的教法,去追求做一个学生喜爱的教师,那才是教师的一片天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