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白敏中是白居易的“从弟”。其祖父白磷是白居易的祖父白皇之弟,同是白居易的曾祖父白温之子。所以二人乃是“从祖”堂兄弟关系。在《旧唐书》中,他的小传附记於《白居易传》之后,对他的生、卒时间都没有报道。据《白敏中墓志铭》提供的最新史料,白敏中约生於唐德宗贞元八年(792),於唐懿宗“咸通二年(861)七月十五日卒於凤翔府官舍,享年七十岁。”比白居易(772-846)的年龄小20岁,晚去世15年左右。因为白居易不仅是他的长兄,而且白敏中得以出任宰相,都是由于受益於白居易在朝野之巨大影响(8),所以白敏中对白居易十常尊敬。他的父亲(白居易之叔父)白季康逝世后,丧事即请长兄白居易一手主持,并请白居易撰写《墓志铭》文。
白敏中在唐武宗二年(842)任翰林学士;六年(846)担任宰相,死后被封谥为“开府仪同三司守太傅致仕、上柱国太原郡开国公、食邑二千户、赠太尉”,备受荣宠,也是白氏家族中的一个著名人物。因此,他的《白敏中墓志铭》文,具有相当的可靠性和可信性。
《白敏中墓志铭》提供的一个重要情况,是“白包”曾经被封为“阳邑侯”,它为我们破解迷离难解的“白居易籍贯”之谜,提供了一把难得的钥匙。
那么,“阳邑”在什么地方呢?
(四)
凡是了解山西古代地名的人都知道:“阳邑”是山西太谷县的古称,以其春秋时为阳处父之采邑而得名。
据《太谷县志》卷一“沿革”记载:“春秋时晋大夫阳处父采邑,战国时属赵……汉阳邑县隶太原郡……魏隶太原郡……北魏隶太原郡……北周隶并州总管府。建德(572-577)中,徙西二十里,即今治;隋隶并州,开皇十八年(598)改曰太谷,以县南山为太行之谷,故名。大业初,州废,县隶太原郡;唐隶并州……开元十一年(723)改并州为北都太原府,县仍隶府……”(9)
据以上记载可知:北魏之“阳邑县”,就是现在山西省太谷县。北魏时,其县治在今太谷县东二十里的“阳邑镇”。其地距离旧日“并州府”、“太原郡”的治所“晋阳城”(今太原市南郊区晋源镇)仅有百里之远。所以自汉代、北魏、北齐及隋、唐以降,“阳邑县”或后来改名的“太谷县”一直都是并州、太原(郡)府的属邑。
进一步追踪考证,我在《永乐大典本·太原志》“人物”部分发现了以下重要记载:
“白建,太原阳邑人,字彦举。明书,咸为同居所推。位侍中、中书令。”
继续循迹考证,我又在《太谷县志》卷二“年纪”部分发现以下记载: “北齐后主武平?年,县人白建为中书令,封高昌郡公。” “(武平)七年(576)丙申,中书令、高昌郡公白建卒。”
《太谷县志》卷五“人物功勋”部分,还载有“白建传”:
“白建,字彦举,举书算拔萃科。初入大丞相府任骑兵曹典,文帐明解书记,为同局所推。天保十年(559),兼中书舍人,孝昭辅政,除大丞相骑兵参军;河清二年(563),除员外散骑常待,仍舍人
;三年(564),突厥入寇代、忻二牧,细马数万,在五台山北柏谷中避贼。贼退,敕建送马定州,付民养饲。建以马瘦,遂违敕,以便宜就近散付军人,戎马无损,建有力焉。武平(575左右)末,历位特进侍中、中书令,封高昌郡公。建勤於在公,以温柔自处,诸于幼、犀,俱为州郡主簿。男婚女嫁,皆得胜流。七年(576)卒,赠司空。”
此外,《太谷县志》“卷末·志余”还载有白建的逸事:
“北齐白建,与太原唐邕俱以典兵马致位卿相。时人语云:‘并州赫赫唐与白’。齐自神武作,相丞相府外兵骑、兵曹,分掌兵马及受禅,诸司咸归尚书,惟此二曹不废。令建、邕主之,谓之‘外兵省’,骑兵省。后二人位望转隆,各置省主,令中书舍人分判二省事,故世称‘唐、白’。”
从《太谷县志》称白建为“县人”的情况看:虽然白居易的十世祖白包(邕)在北魏时担任“太原太守”;五世祖白建又在北齐时担任“五兵尚书”、“中书令”等高官要职,但是,古代人做官,在多数情况下只是个人履职赴任,家属并不随同迁移。因此,自白居易之十世祖白包(邕)任“太原太守”并受封为“阳邑侯”之后,“阳邑”一直是白包(邕)、白建家族的世居之地。因此,白居易之原籍,乃是当时太原郡之阳邑县(今山西省太谷县阳邑村)无疑。
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记载,白邕(包)是第二十三代,白建与白邕之间相隔五世,则白建为白氏第二十八代。白(包)邕至白建五代人之间的世系不明。从这一情况可知:自白(包)邕被封为“阳邑侯”注籍太原阳邑(今山西太谷),直到白建的五代人之间,该家族在阳邑居住的时间,至少也在100至150年之间。如果白包(邕)家族在被封“阳邑侯”之前就世世代代在阳邑居住(这种可能性极大),那么白居易祖籍阳邑(今山西太谷)的历史就更加久远。可以说:太原阳邑确实是白氏家族的“祖根”所在。
(五)
各种迹象表明:白居易之所以没有“误认他乡为故乡”,还有更为具体的原因:一是:在白建迁居陕西韩城以后,直到白居易父、祖几代,还一直与家乡太原阳邑保持着较密切的联系;二是:与唐代科举制度对士子“考籍”的严格管理有关。
有不少学者认为:白居易五世祖白建只有一子白士通,(即《太谷县志·白建传》的诸子中名“犀”者也,盖取“心有灵犀一点通”之意而命字也)。但根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的记载,白建以下并不是一子单传,而是有君恕、君敏和士通三个儿子,以及若干个女儿。除了三子士通跟随白建去了陕西韩城外,长子君恕和次子君敏等其他子女都留住在故乡太原阳邑。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记载:君恕曾经担任“仓部郎中”,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