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刈麦】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中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自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下邽(今陕西渭南)人。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先世本为龟兹人,汉时赐姓白氏。自幼聪敏好学,贞元年间考中进士,授官秘书省校书郎。元和、长庆间,历任翰林学士、左拾遗、忠州刺史、中书舍人、杭州刺史、苏州刺史等职,晚年以太子宾客及太子少傅分司东都,官终刑部尚书。白居易与元稹同为唐代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主张“文章合为时而着,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继承《诗经》传统和杜甫的忧世精神,讽谕诗《秦中吟》、《新乐府》对当时社会弊端有深刻揭露,感伤诗《长恨歌》、《琵琶行》在当时和后世都流传极广。他的诗歌语言通俗易懂,老妪能解,流传广泛,甚至传到当时的新罗、日本等邻国,对晚唐以后的诗人有极大影响。 此诗题下原注“时为盩厔县尉”,当作于元和二年夏。诗写五月麦收农忙场景,并通过农民之贫困与自身之舒适的对比,表达出对劳苦大众的深切同情,是白居易早期著名讽谕诗。开篇四句先交待时地背景,引出“刈麦”之事。接着八句写麦收时全家动员的农忙景象,妇幼饷田,丁壮挥镰,由不知暑热唯知珍惜昼长之心理尤可想见其紧张情状。箪食,指圆形竹器中所盛饭食。再八句突然展示一个贫穷至极的老妇,抱子拾穗诉苦,与前面热烈的劳动场景构成比较,暗示辛勤劳动的结果。后六句回顾自身不劳而获,生出自愧之意。在那个时代,诗人敢于将自身作负面意义上的比照,实属可贵,由此更显此诗的思想高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