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长恨歌》
1.《长恨歌》是白居易最著名的诗篇,是一首抒情性恨浓的长篇叙事诗,作于唐宪宗元和元年(806)。当时,白居易正任周至县尉,他与友人陈鸿、王质夫同游仙游寺,话及唐玄宗、杨贵妃事,有感而作此诗。诗歌主要是根据唐玄宗、杨贵妃的传说故事为题材,描写二人的爱情悲剧,委婉地讽刺和批判了唐玄宗的荒淫误国和杨贵妃的恃宠致乱,同时也对他们的爱情悲剧寄予了同情。
2.全诗大致可分二部分:第一部分从开头至“东望都门信马归”,写玄宗荒淫误国,杨妃恃娇邀宠,终导致安史之乱,意在讽刺和批判。第二部分从“归来池苑皆依旧”至最后,写回京后玄宗对杨妃的相思,并描写了幻境中的杨妃,意在歌颂和同情。
3.此诗基本上采用了历史事实的描写和浪漫的想象相结合的创作手法,前半部重在写实,描写了玄宗重色轻国、杨妃恃宠惑主导致安史之乱,以及玄宗出逃、杨妃死于军中与玄宗在蜀和归京的过程。基本上是对历史事实的叙述,当然也有想象性的描写和抒情。后半部重在虚构,先写回京后触景伤情、睹物思人,貌似写实,其实也是作者的虚构生发。然后转入方士的致幻,引出幻境中杨妃的百般情态的细腻描写和思念之情。最后以“长恨”点明题旨。
4.诗歌最突出的艺术特点是将叙事、写景和抒情和谐地融合在一起。它以叙事作为故事情节展开的基本手段,以景物环境的描写来烘托气氛,浓烈的抒情贯穿于叙事的全过程。其叙事描写有细腻处,有简略处。如前半部开始对杨妃的丽质娇态和赐浴侍宴,以及幻境中杨妃的百般情态等,都有极为细致的叙写。而对玄宗逃难、马嵬事变、杨妃之死的叙写则比较简略。总的说来诗歌的叙事比较完整,描写比较细腻,情节也比较曲折。其写景随着叙事而间出,或点染,或渲染,但都与情相谐,或以情入景,或以景衬情。其抒情的艺术相当高超,善于叙事传情,善于以景物和环境的描写衬托情感,也有直接的抒情,使全诗带有浓厚的抒情色彩,而且感情缠绵悱恻,凄婉动人。此外,诗歌充分发挥了乐府七言歌行体的语言形式特点,语言明丽晓畅,精确生动;音节和谐流畅,婉转自然,造成了优美的艺术境界。高超的艺术表现使全诗显得回环往复,流利婉转,声情并茂,摇曳多姿,极富艺术感慨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