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洛阳)白高来
唐代诗人白居易(772-846年)是一位旅游爱好者。自青年至晚年,每到一地,对当地的山水名胜,只要时间和条件允许,他必往游。白居易终生与洛阳有不解之缘,十分钟情洛阳的山水名胜。唐大和三年(829年),白居易得授太子宾客,分司洛阳,从此诗人在洛阳生活了十八年。十八年间,“洛城内外、六七十里间,凡观、丘、墅、,有泉石花者,靡不游”(《醉吟先生传》),足迹遍及洛阳的山水名胜;时至今日,诗人的足迹成为游人追逐的胜景观。
诗人生前:“身强且宜游胜地”,足迹所至遍洛阳。唐时的河南府辖二十七县,北至济源、王屋,东至巩县,西至永宁(今洛宁西),南至嵩阳(今嵩县南)。“风光引步酒开颜,送老销春嵩洛间。朝踏落花相伴出,暮随飞鸟一时还。”(《春来频与李二同宾客郊外游,因赠长句》)这四句诗道出了白 居易晚年在洛阳附近经常外出旅游的情景。白居易曾两游嵩山,三游济源、王屋,偃师的玉泉山(寺)、王子晋庙,福昌(今宜阳)的女儿山、三乡、喷玉泉,陆浑(唐时有此县)等处,都留下诗人的足迹。“游山弄水携诗卷”,“登山临水咏诗行”。诗人每游一处山水名胜,都有纪游记胜的诗文,描绘了秀丽的山水、引人的名胜。 两游嵩山:大和五年(831年)正月,白居易就任河南尹。经过半年紧张处理公务,六月,诗人就约了六七位道友同游嵩山。嵩山,俗称中岳,有太室、少室等三十六峰。山势雄伟,景色奇绝;寺观或立山颠,或隐山坳,引人入胜。观主为久仰的府尹和鼎鼎大名的诗人白居易演奏了当时负有盛名的《霓裳》舞曲,使诗人十分得意,欣然命笔,赋诗一首:“开元遗曲自凄凉,况近秋天调是商,爱者谁人唯白尹,奏时何处在嵩阳。迥临山月声弥怨,散入松风韵更长。子晋少姨闻定怪,人间亦便有《霓裳》”,第二年,白居易再次游嵩山。诗人又一次来到太室山东岩,在最高石上题诗留名。 三游济源,王屋:白居易第一次在杜录事的陪同下游济源、王屋。王屋山在济源西三十五公里,王屋山“以其山形若王者之屋”而得名,为中国古代九大名山之一,十大洞天之首,号称“天下第一洞天”,主峰天坛山,海拔1715米,原名叫琼林台。据文献记载:轩辕黄帝于元年正月甲子登王屋山设坛祭天,后人为了纪念,改为天坛。当时诗人和杜录事来到天坛峰下,望着高高的山峰,不免有些畏难:“年颜气力渐衰残,王屋中峰欲上难。顶上将探小有洞,喉中须咽大还丹。”在杜事录的帮助下,白居易还是登上了天坛峰。接着,他们跑到枋口。枋口是秦时修建的、位于沁水源头附近,是与都江堰齐名的水利工程。白居易慕名而来,并观看了沁水源头。他们又登上了白涧山,观赏了那里的悬泉。诗人兴来,题诗石上,记胜纪游:“济源山水好,老尹知之久,常日听人言,今日入吾手。孔山刀剑立,沁水蟒蛇走。危蹬上悬泉,澄湾转枋口中。……公门欲返驾,溪路犹回首。早晚重来游,心期罢官后。”次年十月,王屋山红叶满山的季节,白居易再次来到济源,诗人先后参观了灵都观、阳台宫,从阳台宫遥看了王屋山。后来,白居易又第三次游了济源。这两次游济源,白居易还先后访问了与其同科及第的老友、挚友崔玄亮和当朝名臣温造在济源的别墅。 唐时,东都洛阳城内的名胜星罗棋布,比较集中的是在洛水两岸,有上阳宫、神女浦、波月湜、魏王堤、天津桥、窈娘堤、斗亭等。洛水北的制高点是皇城端门上的五凤楼,洛水南的制高点是宫寺中的天宫阁。白居易时常漫步信游天津桥、魏王堤,屡屡登攀五凤楼、天宫阁。 天津桥始建于隋大业元年(605年),初为铁索连大船而成的浮桥。诗人白居易对此处胜景非常喜爱,时常来此游赏,诗人笔下对天津桥、魏王堤的描绘也格外动人。“津桥东北斗亭西,到此令人诗思迷。。眉月晚生神女浦,脸波春傍窈娘堤。柳丝嫋嫋风缲出,草缕茸茸雨剪齐。报道前驱少呼喝。恐惊黄鸟不成啼。”(《天津桥》)“上阳宫里晓钟后,天津桥头残月前。空阔境疑非下界,飘飘身拟在寥天。星河隐映初生日,楼阁葱茏半出烟。此处相 逢倾一盏,始知地上有神仙。”(《晓上天津桥闲望,偶逢卢郎中、张相公、携酒同倾》)“魏王堤下水,声追认君滩。惆怅回头听,踟蹰立马看。荡风波眼急,翻雪浪心寒。忆得瞿唐塘事,重吟《行路难》”(《魏堤有怀》)“花寒懒发鸟慵啼,信马闲行到日西。何处未春先有思?柳条无力魏王堤。”(《魏王堤》) 龙门、香山寺是白居易在洛阳游赏最多的景点,诗人以为:“洛都四郊,山水之胜,龙门首焉。龙门十寺,观游之胜,香山首焉。”(《修香山寺记》)白居易有数十首记述他及诗友、酒友、山水友“龙门醉卧香山行”的诗文。有一年秋天,诗人和张宾客、舒著作同游龙门,有诗记曰:“秋天高高秋光清,秋风袅袅秋虫鸣。……南出鼎门十八里,庄店逦迤 [1] [2] [3]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