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公元772~846年),公元784年,13岁的少年白居易随家人躲避中原战乱,来到了风景如画的於潜(浙江临安),从此爱上了大自然的山水草木。他说服家人在自家小院四周种植了几十棵桑树作养蚕遮荫之用,16岁时就写下了“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名句。公元806年,白居易被调任陕西。时年关中大旱,农田龟裂。他心急如焚,上书朝廷放官渠水救苗,收成无望后,又上书减免皇粮,结果不是无回音就是被驳回,令他极为悲愤。他任左赞善大夫时,上书主张抓捕杀害力主平藩的宰相武元衡的凶手,得罪权贵,被唐宪宗贬为江州(江西九江)司马。 到江州后,庐山雄奇壮美的景色,令他流连忘返,写下了“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的美好诗句(《大林寺桃花》)。这年冬,天降大雪,许多越冬大雁冻饿哀号。白居易不忍其惨状,常携竹篮盛满米面团和切碎的瓜菜撒喂饥雁,又用小铁铲除去冻住雁翅的冰块,并买下被人捡拾捕捉的大雁,为其疗伤喂饱后放飞。 由于迷恋庐山自然美景,白居易在香炉峰与遗爱寺之间盖了一座简陋的草堂,和其弟白行简共居,同访山中幽涧飞瀑、奇松异石,打算终老于此。但他于48岁被迁升为四川忠州刺史,只得离开草堂。到忠州后,白居易见其地荒僻,于工作之余在所住东坡上种植了许多桃树、杏树和荔枝树,写诗说即使吃不到果,赏花也不错。 公元820年,白居易奉诏回朝廷,被唐穆宗连续提拔,直到为朝廷起草文件的中书舍人,但他很快发现已身不由己地卷入了党争之中。为避祸,他自请外放为杭州刺史,获穆宗批准。 公元822年,51岁的白居易到杭州上任后,立即开始了紧张繁忙的公务。由于太勤奋,有一阵子他基本累垮,只得改为半天上班半天休息,好在此时各方政务也上了轨道。经过周密调查,白居易发现杭州存在两大紧迫生态问题。一是西湖(钱塘湖)过浅,雨季泛滥成灾,旱天无水浇地;二是当年李泌出任刺史时为杭州百姓修的六眼井严重堵塞,居民饮用水困难。于是他排除干扰和阻力,组织发动数万民工开始了大规模的挖湖筑堤工程,后又疏浚六井,从根本上改变了杭州和西湖的生态状况,至今为人称颂。白居易还制定了保护和合理使用西湖水的法规,并规定:若有人触法,富者需掏挖几亩湖泥,贫者则于湖边种几棵树。这使西湖边绿树成荫,有如仙境。 白居易还在西湖上筑了一道长堤,蓄水灌田,并写了一篇通俗易懂的《钱塘湖石记》,刻在石头上,告诉人们如何蓄水泄水,认为只要“堤防如法,蓄洪及时”,就不会受旱灾之苦了。这就是著名的“白堤”。 公元824年,白居易奉诏调任苏州刺史。他最后浏览了一遍杭州和西湖,把自己节省下来的薪水作为紧急备用基金留在官库里,仅取了两片石头作为纪念。他写下“处处回头尽堪恋,就中难别是湖边”的诗句,怀着留念之情,两袖清风地离开了杭州。杭州百姓扶老携幼,依依不舍地送别这位勤政爱民的诗人刺史。 公元841年,白居易以刑部尚书(司法部长)的职务致仕(退休)。公元846年,75岁的白居易逝于洛阳。家人遵其遗嘱,将他葬于洛阳龙门香山寺的清风明月、松柏花草之中。这位以大量诗篇讴歌大自然的诗人,从此永远与他痴恋一生的山水草木融为一体。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世界人物库,古今中外人物资料 白居易简介,介绍,生平事迹 图片照片
有关作品[图文]白居易的自然情怀详细资料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