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洛阳)王 铎
一九八八年作洛阳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中的园林绿化规划时,洛河南原唐城里坊区规划有历史名园区,其中有白居易履道坊故居复原一项。复原设计要考虑的因素:一是必须搞清原来的园景情况;二是要考虑现在的社会功能;三是复原建设的可行性。洛阳作为旅游城市,历史名人园林的复原是有其现实意义的。
复原设计必须对原来的园景,即规模、布局、建构筑物名称和功能,有较为确凿的了解。为此,依据白氏著作作如下考证,并对有些问题作一些分析。 一、履道宅园的前后情况 白居易为什么选择洛阳为退居之地?这需要从他家居地的迁移来考察。根据《白居易年谱》记载,白居易十六岁前在江南苏杭一带,其父季庚任衢州(今浙江衢县)别驾,在父任所。十八、九岁仍在江南。二十岁在安徽符离。是年其父任襄州(今湖北襄樊)别驾,白居易于次年赴襄州居住。二十三岁时,其父病故,回符离守丧三年,至二十六岁。贞元十四年(798)白居易二十七岁,由符离移家洛阳。这是白居易第一次家居洛阳。至三十三岁,贞元二十年(804),其家始徙陕西下邽县义津乡金氏村(今陕西渭南县东北,近蔡渡),其间家居洛阳七年。之后,居易任秘书省校书郎居长安。三十四岁居长安永崇里华阳观,三十七到三十九岁居新昌里。四十岁母丧,退居下邽家中为母守丧三年。四十四岁,服母丧满,至长安任左赞善大夫,居昭国里。是年因居易上疏请捕刺死武元稀宰相之贼,被王涯诬为宫官先台谏言之罪,贬江州司马任。至此,家居下邽前后十二年。四十九岁忠州刺史任归长安。五十岁,长庆元年(821)重购新昌里宅,五十一岁,任杭州刺史。五十三岁,长庆四年(824),罢杭州刺史,秋至洛阳,由姓田的手里买得故散骑常侍杨凭的履道坊宅园。五十四岁,在洛阳,为太子左庶子分司东都。五十五岁,任苏州刺史。五十六岁,因眼病返洛,又至长安新昌里第稍居,后又返洛。五十七岁春,再返长安。五十八岁,大和三年(829)三月末,百日假病,罢刑部侍郎,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四月初由长安返洛阳,居履道里,至此,不复出任。六十至六十二岁时任河南尹。六十三岁,为太子宾客分司东都。六十五岁,为太子少傅分司东都。至七十岁,停少傅官,以刑部尚书致仕。至七十五岁,唐宣宗会昌六年(846),病故于履道坊宅园。这样,白居易晚年家居洛阳二十三年,加上二十七至三十三岁家居洛阳的七年时间,总计三十年,是白居易一生中在一个地方家居时间最长的地方。五十八岁至终连续十八载居洛。 白居易晚年选择洛阳为退居之地,首先是政治原因。本来,五十岁时由忠州任归长安,第二次在新昌里购宅,此时,他旧地重归,有一种眷恋之情,曾有新昌里《竹窗》诗:“尝爱□川寺,竹窗东北廊。一别十余载,见竹未曾忘。今年二月春,卜居在新昌。未暇作厩库,且先营一堂。开窗不糊纸,种竹不依行。意聚北窗下,窗与竹相当。……清风北窗卧,可以傲羲皇。”他把此地比作王维的□川别业,心情比作“羲皇”,并且盖了堂屋,还准备建马厩和仓库,显然是想以长安作为久居的。但到了第二年,国内两河再乱,居易上书论河北用兵,皇上不听,而朝中牛(僧孺)李(德裕)党争,朋辈倾轧,国事日荒,民生益困。居易见此,欲退出争斗的旋涡,乃求外任于杭州刺史。在杭任满时,又寄宰相牛僧孺诗:《求为司东都寄牛相公十韵》中说自己“星星鬓如丝”,老了,在洛阳已经买了田家宅园:“王尹(笔润:指洛阳尹王起)贳将马,田家卖与池。”但“官寮幸无事,可惜不分司”。乞求给予他一个分司东都的闲官。这思想显然是他不愿再去长安堕入朋党争斗的旋涡中的一种反映。在这之前就有《想归田园》诗:“恋他朝市求何事,想取丘园乐此身。”也说明退居洛阳早有思想。 其次,洛阳是东都,这里有许多白居易的同僚旧友,如裴度、牛僧孺、崔玄亮等也家居洛阳,履道坊白氏家宅东邻为王大理宅,南邻是尚书崔□宅,都是官僚文人。这文化环境,下邽、符离等地不可比。 第三,洛阳自然风土条件好,尤其洛南坊里,园林毗连,芳荫佳木,伊水纵横。正如他自己所说:“东南风土水木之胜在东南偏,东南之胜在履道里。”是一个最值退老之地。 第四,白居易青年时代就家居洛阳,对洛阳有着一种特殊的乡土感情。他堂用“归洛”一词,说明他早就把洛阳当成他的家乡,叶落归根,晚年也就选择洛阳为退老之地了。 白居易经营履道园池二十三年,在这之前,原是已故散骑常侍杨凭的宅园。白是从田苏手里买得,买时曾因钱不足用两马抵偿,文曰:“买履道宅价不足,因以两马偿之。”在白居易终年之后,“后履道里为佛寺。”北宋时称大字寺园。宋人李格非《洛阳名园记》大字寺园云:“大字寺园,唐白乐天园也。……今张氏得其半为会隐园。水竹尚甲洛阳。但以图考之,则某堂有某水,某亭有某木,至今犹存。而曰堂、曰亭者,无复仿佛矣。岂因于天者可久,而成于人力者可恃也。寺中乐天石刻存者尚多。”说明北宋时园景仍佳,只是有些亭堂毁掉了,而且还存有石刻的园图。宋陈振孙《白文公年谱》亦云:“公宅地方十七亩,……至后唐为普明禅院,有秦王从荣所施大字经藏及写公集置藏中。洛人但曰大字寺。其园张氏得其半为会隐园,水竹尚在。寺中有公石刻甚多。”根据以上文献资料可知,宋时园池分为二个,府第变成佛寺,园池仍为园林。有些建筑毁掉了,但白居易留下的石刻很多,水竹尚好,仍是洛人游赏之地。尔后不见于记载,可能毁于金元。 二、 [1] [2] [3] [4] [5]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