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 居 易 寓 洛 管 窥 照 片 (中国洛阳)昌炳兰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公元772年正月20日生于河南省郑州新郑县东郭宅。先祖白仲受封于太原,曾祖白温徙家下邽(今陕西渭南)。白居易虽自称太原或下邽人,但按其本人出生之地,实乃属河南人。白居易为白氏迁居洛阳之始祖。诗人一生“孤舟三适楚,羸马四经秦”,“江南与江北,各有平生亲”。
(《朱陈村》)但暮年时,诗人既不回归祖籍太原或下邽,又未返居出生地新郑,却选中洛阳作为自己的安息之地,原因究竟何在呢?本文拟就诗人寓洛一事,谈谈个人的愚见。 一
白居易选择洛阳作为自己晚年隐遁栖身之地,并非偶然。实则诗人自幼便与洛阳结下了不解之缘。据《故巩县令白府君事状》载:诗人的祖父白鍠,年17岁明经及第,解褐,授鹿邑县尉,洛阳县主簿,酸枣县令,官终巩县令。这是诗人与洛阳有着割不断的情思的渊源。783年,唐王朝大乱,长安泾原兵变,唐德宗奔奉天,泾原兵拥朱泚为帝。由于战火延及新郑,诗人及家人便搬迁至徐州符离(今安徽宿县北)因其父季庚任衢州别驾,襄州别驾,至符离不久,诗人便随其父到江南。794年父死,便移家洛阳。798年其兄幼文服父丧期满后,任饶州浮梁县主簿,诗人又随兄至饶州浮梁(今江西景德镇)。799年春,诗人从浮梁返回洛阳省母,曾著有《伤远行赋》:“贞元十五年春,吾兄吏于浮梁,分微禄以归养,命予负米而还乡。出郊野兮愁予,夫何道路之茫茫!茫茫兮一千五百,自鄱阳而归洛阳。”自此以后,诗人虽南北飘泊,但始终心怀洛阳,情系东都。800年诗人由宣歙观察使崔衍贡举,到长安应省试,以第4名中进士,此时诗人年已29岁,在同年及第的17人中,他的年龄最小,故有“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的诗句。及第后旋即东归,写有《及第后归觐留别诸同年》诗:“翩翩马蹄疾,春日归乡情。”表达出归洛时激动、兴奋的心情。青少年时代的白居易不仅将洛阳视为自己的故乡,而且对“门廻暮临水,窗深朝对山。”(《和郑方及第后秋归洛下闲居》)的洛阳居里产生了深厚的感情。因为诗人一生中最美好、最得意的时日,是在洛阳度过的,洛阳给诗人留下了最幸福、最美好的回忆和终生难忘的印象,所以,此后诗人无论是在繁华的京都长安为官,或者是被贬谪到“炎瘴地”、“蛮貊乡”的鄙远南方,缕缕乡思,仍牵挂着洛阳。在长安任校书郎时,诗人经常往来于东、西两京:“前夕宿三堂,今且游申湖。残春三百里,送我归东都。”(《东归》)。中年时,诗人虽几次移家迁徙,离开洛阳,但诗人对洛阳的情思,随着岁月的流驶、时间的推移,不但没有被冲淡,反而与日俱增。他在给其弟白行简的诗中写道:“春来梦何处?合眼到东川。”在被贬为江州司马时,仍在怀念洛阳故园:“浔阳迁谪地,洛阳离乱年。烟尘三川上,炎瘴九江边。乡心坐如此,秋风仍飒然。”(《忆洛下故园》)。824年诗人改任杭州刺史。唐时的杭州是一座“山为城郭水为家,风景清和蝶恋花。”、“松排山百千重翠,月点波心一颗珠”的美丽城市,特别是西子湖春日迷人的媚靥,更是令人流连忘返。但杭州的湖光山色及其“灯火家家市,笙歌处处楼”的繁华景象,并未能栓住诗人北归之心:“洛下田园久抛掷,吴中歌酒莫留连。嵩阳云树伊川月,已校归迟四五年。”(《酬别周从事二首》)急欲归洛之情已溢于言表。在此期间,诗人写了大量的咏洛诗。如《洛下卜居》、《洛中偶作》、《洛下寓住》、《移家入新宅》、《欲到东洛得杨使君书因以此报》、《求分司东都寄牛相公十韵》等,用诗抒发自己对洛阳的绵绵深情。825年诗人以左庶子征还京师,在离杭返京行至洛阳时,诗人便要求分司东都,作退居洛阳的打算,并用杭州的残俸,外加两匹马作价,购买了故散骑侍杨凭的住宅。这个宅子在履道里(今洛河南狮子桥村一带)、占地约27亩,除住房外,园内有楼台亭阁、池塘竹树。王起还替诗人在池上仿照杭州的款式修造了一座“雁齿小红桥”。院内绿树成荫,池中紫菱荷莲飘香,水中鹤戏鱼跃,景致清幽,环境优美,实为修养情性的好地方。诗人在诗中描绘道:“阁前竹萧萧,阁下水潺潺。拂箪捲帘坐,清风生其间。”此时诗人已决计在洛阳安居。但不久却接到皇帝的诏书,改授使持节苏州诸军事守苏州刺史,享受官家俸禄的诗人,不得不奉诏前往苏州。唐时的苏州“人稠过扬府,坊闹半长安。”、“处处楼前飘管吹,家家门外泊舟航。”(《登阊门闲望》),实堪称唐代的威尼斯。但苏州灯红酒绿,笙歌曼舞的繁华盛景及其“水光红漾漾,树色绿漫漫。”(《齐云楼晚望》)的诱人风光,亦关闭不住诗人感情的闸门,锁不住诗人北归洛阳的心扉:“忽忆东都宅,春来事宛然。雪销行径里,水上卧房前。”、“宦情薄似纸,乡思急如弦。岂合姑苏守,归休更待年。”(《忆洛中所居》)随着日月推移,春秋代序,诗人对洛阳的萦怀弥笃,以致于看到一草一木,一山一石,甚至听到鸟啼虫鸣,也会勾起他对洛阳的眷恋之情:荷香清露坠,柳动好风生。微月初三夜,新蝉第一声。乍闻愁北客,静听忆东京。我有竹林宅,别来蝉再鸣。不知池上月,谁拨小船行。(《六月三日夜闻蝉》)。 诗人觉得仅抒写对洛阳的思念还不足以表达自己的一片拳拳之心,他还以青石、白莲寄寓个人思归之切:“青石一两片,白莲三四枝。寄将东洛去,心与物相随。”(《莲石》)故在苏州百日假满后,便于827年春离苏返洛。回到洛阳后,诗人兴高采烈,纵情高歌:“汉庭重少身宜退,洛下闲居迹可逃。趁伴入朝应老丑,寻春放醉尚粗豪。”(《初到洛下闲游》)正当诗人修整故居,打算长住时,朝廷又诏令改除秘书监并赐金紫。秘书监是秘书省的长官,属三品,是朝中品位较高的官职,只因诗人此时已心灰意冷无心政事,所以年底奉使赴洛时,一直住到第二年春暮时才返长安。828年由秘书监又改授刑部侍郎。刑部是司法官,既有权势,俸禄又高,按照常理,晚年升迁,实属美事,几十年来埋藏在内心的宿愿,终于可以实现了,但几经风雨,饱历沧桑的 [1] [2] [3] [4]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