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如此,国家主席候选人显然就是朱德了。
朱德看了中央书记处送来的名单后,明白了中央的意图。1958年12月29日,朱德提笔给中央书记处总书记邓小平写了一封信,言辞恳切地要“小平同志转书记处同志们:我提议刘少奇同志作为国家主席候选人更为适当……至于我的工作,历来听党的安排,派什么做什么,祈无顾虑。”以后在一系列公开和私下场合。他多次说过自己比毛泽东年长七岁,由他接替毛泽东任国家主席不符合情理,更不利于党和国家的事业发展,并再三坚持举荐刘少奇。
中共中央接受了朱德的提议。至此,国家主席候选人己水落石出,非刘少奇莫属,与会者无不心知肚明。但是,由于毛泽东始终未推荐提名,在全会讨论提名国家主席候选人时,会场出现了少有的尴尬。这时,邓小平站起来说:“都不提,我提,刘少奇!”话音未落,全场立即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于是,全会一致同意刘少奇为中共中央向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提出的国家主席候选人,而朱德为委员长候选人。
4月5日,邓小平在八届七中全会上代表政治局作了关于国家机构人事配备方案的报告。对于决定提名刘少奇为国家主席候选人,他作了这样的说明:
“国家主席有好几位同志可作,如朱德同志,如党内几位老同志,都可以作,但是大家考虑的结果,以刘少奇同志担任这个职务,比较更为适当些。国家主席不单是一个很高的荣誉职务,而是有一些相当具体麻烦的事要做。例如出国、会谈、接待等等。所以,以刘少奇同志的能力和资望,以他现在在党内所负的责任,出而兼任国家主席职务,是比较好的。”
毛泽东对党内一致认可刘少奇为下届国家主席候选人的结果很是满意,但黄炎培、陈淑通等党外民主人士会不会还有其它想法?在紧接着召开的第十六次最高国务会议上,毛泽东又亲自向参加会议的党外民主人士解释了国家主席人选方案。这是他最后一次以国家主席身份主持最高国务会议。他说:“朱德同志是很有威望的,刘少奇同志也是很有威望的,为什么是这个,而不是那个?因为我们共产党内主持工作的,我算一个,但我是不管日常事务的,有时候管一点,有时候不管。经常管的是谁呢?是少奇同志。我一离开北京,都是他代理我的工作,从延安开始就是如此.现在到北京又己经l0年了。以他担任国家主席比较适合。同时朱德同志极力推荐少奇同志。”
从延安时期始。在中共党内代理毛泽东主持中央日常工作的只有刘少奇。中共历史文献中有过正式记载的,有三次,刘少奇都出色完成了代理任务。
第一次是在中共七大举行后不久。1945年8月,毛泽东、周恩来飞赴重庆,同国民党蒋介石举行和谈。毛泽东提议,在他和周恩来赴重庆谈判期间,由刘少奇代理中共中央主席职务。行前,毛泽东曾在党内交代,我真要有个三长两短,我不怕,有少奇同志嘛!万一我回不来,你们就跟少奇同志干。当年在延安的很多老同志都听到过这些话。第二次是在建国之初,毛泽东出访苏联期间。l949年12月,毛泽东应邀访问苏联。ll月25日,中共中央在毛泽东主持下召开政治局会议,正式作出决定:在毛泽东出访苏联期间,由刘少奇代理中共中央主席职务和中央人民政府主席职务。毛泽东于12月6日动身前往莫斯科,1950年3月4日回到北京。刘少奇代理主持中央工作三个月。
第三次是在1953年年底。这年年底,毛泽东到杭州主持新宪法的起草工作。在1953年12月24日毛泽东主持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特别作出决定:在毛泽东不在北京期间,由刘少奇代理主持中央工作。刘少奇在毛泽东外出期间,受毛泽东委托主持召开了中共七届四中全会,顺利地解决了高岗和饶漱石的问题,并在高饶问题解决届,配合在杭州起草新宪法的毛泽东,在北京主持了新宪法的修改和讨论,为即将举行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作了准备。
毛泽东对过去刘少奇三次“代理”自己主持中央工作的经历非常满意,特别是对他出色的全面驾驭和独当一面的工作能力更是赞赏有加。所以毛泽东这次在向党外人士解释国家主席候选人人选的谈话中,专门提到在中共党内“代理主持工作”一事,并把这件事作为刘少奇“比较适合”担任国家主席的主要理由,要大家对刘少奇放心。毛泽东还特别提到了“我们的朱老总”,一再赞扬他“肚量大如海”,号召党内外人士都要向朱德学习。
邓小平,特别是毛泽东、对新的国军主席候选人合情合理的说明解释,彻底消除了人们在新的国家主席人选问题上的种种疑虑,增强了党内外群众对刘少奇的进一步了解和他出任下任国家主席的信心。1959年4月27日,在第二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上,刘少奇当选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同时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委员会主席.成为继毛泽东之后中国第二任国家元首;朱德当选委员长。碰巧的是,毛泽东和刘少奇分别就任第一任第二任国家主席的年龄都刚过花甲之年,61岁。
至此,围绕毛泽东请辞国家主席的风波彻底平息。黄炎培、陈淑通等党外人士,通过这场国家主席候选人“风波”,又一次亲身见证了中国共产党领导集体的宽广胸襟和坚如磐石的团结。(来源:《党史文苑》)
上一页 [1] [2]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