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草是中国早期的草书,它是隶书的草化,由草隶发展而成的一种书体。它与“今草”的区别,主要是保留着隶书笔画的形迹,每个字独立不连写。这种书法曾广泛流传于两汉,之后历代均有人研习之,为世所重重。章草既有艺术价值,也有实用价值。从柳宗元所书的该幅书法作品可以看出,整幅作品浑然天成,布局合理,用笔痛快淋漓,集行、草、楷、隶、篆五体之长,独创了柳宗元的“柳体”,可与他的族侄柳公权的“柳体”相媲美。令人遗憾的是,柳宗元的书法作品传世极少,该书法作品有柳宗元的落款和印章,二枚篆体印章分别为“柳氏”和“宗元之印”,是一幅完整而不可多得的我国古代书法精品。
据考证,31世徐绥,徐偃王之父,周昭王(前995~前977)时,封为列国侯不受,隐居泗州平原东、徐理山中,追封懿王。现根据徐术佳先生提供《若木公世系图》一文附录于后,便于对柳宗元所写像赞的了解。
柳宗元、柳玭、柳开的三篇佚文
柳哲
笔者在翻阅了所搜集的数十种的柳氏家谱中,惊喜发现了先祖柳宗元为出版于民国期间的安徽岳西《河东柳氏宗谱》所作的《谱牒论》,同时还发现了先祖柳玭、柳开为该家谱所作的谱序。《谱牒论》写于唐贞元十九年(803年)春三月,系柳宗元贬谪永州、柳州之前。笔者查遍了柳宗元的各种文集,未发现收入该文,当系柳宗元的佚文。这对于研究柳宗元的家世、生平以及思想等,皆有重要的价值。根据对柳宗元文理、年代、内容以及该等方面的考证,加上该家谱谱系完整,历代名家序文齐全,笔者以为该文为柳宗元所写无疑。据该文记载:“余另删《万姓录》,正名敦本,使万姓名副其实,士卒至位,蒙耻越称苗裔,衰薄无显其亲,皆不浮誉矣。”可知柳宗元生前曾编订过《万姓录》,只可惜未见其传世,也许与他的晚年被贬谪有关。柳玭、柳开的序文也未见其它文集刊登,也应是佚文。
谱牒论
——《河东柳氏宗谱》序
柳宗元
历稽上古,无称姓氏,自三皇赐姓以列黄帝之诸子也。繇周之世,续称谥法。分茅列土,一千八百余国诸侯,著简大史,既延列国后世子孙,分属食邑,适以国为姓、以邑为姓。庶民以字为姓,以地址为姓,是有复姓,斯世荡荡乎。宇宙姓氏广稠,始成定矣。至秦并变,分立郡隅,姓复有郡。此郡所有籍也。
后世扶疏,剖逸迁徙,是姓一贯,是郡一族。孟子云:“同姓勿婚,言昭穆渊远,是姓一宗,此宗旨之大道也。”汉定天下,萧曹造律载:严同姓为婚,制法之所宜矣。当时显宦遍途,戴纵垂缨。苗裔论族,袤曰:《世家志》曰世系、庶民、户版,迨晋越世,东西乱族,五代兴祚,南北荡宗,绅宦迁仕,庶民移徙,雷散云合,鱼龙杂袭,溥海内外,混一中区,诚难邃考,未及陈魏周齐,华裔辨族,盖谱牒首作,族所贵乎。宗姓所贵乎籍,斯世皆然。
嗣我大唐太宗朝贞观十三年,论世家而崔卢李郑诸族,自矜地望,而称名族,或弟兄齐列,更以妻族相凌者,时族皆滥称之。帝命吏部尚书高士廉等,遍责天下,谱牒质史以考其真伪,褒进忠良,贬退奸逆,升降去取,时称允当,分敕九等,名曰《氏族志》。士廉等以黄门侍郎崔民干为第一。帝曰:“汉高祖与萧、曹、樊、灌皆起布衣,至今推仰,以为英贤岂在世称乎?”高氏遍据山东梁陈僻处,江南虽有人物,盖何足言,况其子孙衰替而犹昂然以门第自负,贩鬻松价,无复廉耻,不知世人何为贵之。念三品以上,皆以德行勋劳与学贵显,彼衰世旧门,何足慕哉!今欲厘正讹谬,舍名取实,而卿曹独以民干为第一,是轻我官爵而狥流俗之情也。乃更名刊定,专以今朝品秩为高下,于是皇族为首,外戚次之,崔民干为第三等,凡二百九十三姓,一千六百九十一家,颁行天下,而仕宦庶民之家,宗谱更为珍惜。至高宗显庆四年,改《氏族志》为《姓氏录》,时许敬宗见《氏族志》无武姓之编,奏请改之,言武氏本望族,故以后族为第一,其余以仕唐高下为准,于是士卒以军功位至五品。考核之流,乱称名门大家。时人新改者,俗谓之勋格,卿士称户籍,庶民称户版。斯时许敬宗诚浮名淆乱。何蒙耻陷谀也。
拭观吾谱,由周得姓,至秦得郡,暨宋齐梁陈周魏隋唐,历朝显仕如云,绅衿接踵。
吾嫡高祖奭公仕高祖武德年为中书令,进谱摩对,奉太宗殿颁《氏族志》为第三等。当今圣世柳族,仕宦绅衿,不啻千百,而人口何止亿万,随都遍籍,布散各省。此河东之阀阅也。
余今述先人珍惜,使后世知护爱,故谨续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