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漪教学风格述评
半个世纪的实践研究和理论探索,于漪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语文教育思想,成为中国语文特级教师群体的优秀代表,成为中国语文教育界具有鲜明学术个性和广泛影响的语文教育专家。于漪如何能始终站在中国语文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前沿,与时俱进?我们从外显的教学风格和内隐的教育思想两方面加以探究。 一、教学风格 北京张定远先生曾就于漪的教学艺术做过这样的高度概括:寓教于情,声情并茂,教出趣味,活而有致。既激发一个“趣”字,不忘一个“新”字。牢牢揪住一个“情”字,铸就一个“活”字。“趣”,就是课要有趣味性。于漪认为,趣味性与知识性、科学性、思想性紧密相联。知识对青少年学生有巨大的吸引力,了解并熟悉学生渴求知识的心态,紧扣课文的特点,以知识的清泉浇灌,学生往往被吸引,沉浸在求知的氛围中。节奏上,课要张弛结合;方法上,直观演示、开拓想象、抓点拎线、形成悬念、展现意境、激发感情、讨论答辩、运用学生“逆反心理”等,都能使教学过程充满趣味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新”就是要有新鲜感。于漪认为,中学生具有好奇好胜的心理特点。新异的刺激物能引起他们的定向探究活动。因此,组织教学时,要以语文教学大纲为依据,从学生的心理实际和学习愿望出发,采用多种方法,组织新的内容、新的知识、新的能力,注意新的角度的选择和时代活水的充盈,使学生产生新鲜感。“情”,就是课要“披文以入情”。一篇篇名篇佳作,饱蘸着作者的思想感情,甚至凝聚着心血和生命。于漪根据作品中的具体形象,或展开想象,或唤起联想,或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让学生在咀嚼语言文字中把作者寄寓的情思化作学生自己的真情实感。于漪认为,教学时适当安排一定深度和难度的内容,使学生体验到克服困难的喜悦也相当重要。“活”就是“从心所欲不逾矩”,只要是“不逾矩”,“从心所欲”便就蕴含了一个真理,那就是教学的一个 “活”字。于漪把传统的教学艺术发挥到了极致。她对每一课的精心设计,对每一个教学环节的处理,对一句话的剖析和欣赏,都明显带着“于漪”特点。于漪认为“不能千课一面”每一课都有一个新的惊喜,每一课都给学生带来浓厚的兴趣。 于漪在教学中探索了多种教学方法。以“情”为例,于漪认为:教师教学要“声情并茂”,要“体作者之情,察作者之意,文脉、情脉双理清”;要“选准动情点,以情激情,满怀激情启发、提问、讲述剖析”;教师要鼓励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祖国语言文字的美,要重视学生的朗读训练,把课文中的重要段落、关键词句反复朗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读出感情,读出气势,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她强调“教师的教学用语要规范、生动、流畅、悦耳,能在学生心中弹奏。”
二、教育思想 教学风格的形成是基于对教学实践的体验和研究。在《语文教学观念的更新》这篇论文中,于漪概括了语文教育研究的五个要点,它们是:了解社会,把语文教学改革建立在对现代社会科学分析的基础之上;研究人,把语文教学改革建立在对教育对象个体和群体深入研究的基础之上;研讨语文教学的任务,使学生具有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和运用知识于实践的能力,通过语言文字的学习与训练,扩充对生活的认识能力,发展思考力,丰富感受力,课堂教学模式和研究语文知识、技能的“核”与“壳”的问题;下点功夫学现代哲学、现代教育学、语言学、心理学、社会学,关注文学艺术上的讨论和进展,使语文教育理论和实践有更多的参照系统,提高理论和文化素养。 正是由于具有这样的学术视野和思路,加之孜孜不倦的求索,于漪的教育理论著述一本又一本地问世,诠释富有创意的做法和相关的理念。 1.语文教育观 于漪认为,语文学科是一门实用而多彩的人文学科,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最重要的文化载体。因此教学要注意纵向继承,横向借鉴,从生活中汲取。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有机结合,实用而多彩。语文学科又是一门多功能的育人学科:以智育为核心,渗透德育和美育,培养素质和发展智力,讲求综合效应。 2.语文教学观 于漪追求语文教学的综合效应,把语文教学视为一个整体。她认为语文教学一定要从整体出发,以语文的整体性为依据,处理好语文的内部结构与外部的各种关系。具体表现为 (1) 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有机结合,表现了“能者为师”的特点,进而使学生的知识能力和智力达到协调发展; (2) 综合了课堂上教师与学生组合的种种形式,经过优化,形成了科学的辐射式的教学网络,改变了单向型直线往复的课堂教学结构,采用网络式教学形式,师生双方积极性高涨,课就上得立体化,空间充实,时间紧凑,教学效率大为提高; (3) 综合了教材的逻辑结构和教学的程序,选择最佳结合点,使思想、知识、能力、智力等教学目标有效得到落实并融为一体。 首先,于漪认为语文教学是系统工程。要探索语文教学科学的序列,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传授知识,进行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不探讨科学的序列,教学中有些突出的问题很难解决。教学阶段性要清晰,不管是知识的传授还是能力的培养,都要有‘序’,每个学期、每个阶段、每个单元要达到怎样的目的,教师要心中有数,成竹在胸,然后再把这些目的要求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分别落实到一篇篇课文教学之中。她认为语文教学要讲究科学性,用最少的时间获取最好的效果遣词造句、表达思想的准确性、深刻性、生动性。分析这些词句、段落在文章中的地位和作用。 于漪认为一堂课是一个整体,教师应该精心去设计、精心安排,要讲究课的开头,结尾及其发展过程的跌岩起伏。讲究课的各个环节,要精心设计 ,重视各环节间的紧密联系。 3.学生观 “既教文,又教人”,这便是于漪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最重要的体会。她认为语文教学必须树立育人的远大目标,必须树立能力为本的观念。语文教师要永远把学生放在第一位,相信学生,尊重学生,把他们当成真正的学习主人。她认为,培养人就得研究人,研究今日的学生,研究明日建设者的形象。要排除两种干扰,一是共性与个性的问题,一是教育全面质量观与教育片面质量观的矛盾。要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多角度、多层次、多模式地因势利导,长善救失。她主张每位学生都应成为学语文的“发光体”。 4.教师观 于漪认为,语文教学的生命力在于教师不断提高自己。要使自己的教学有生气,使学生深受其益,语文教师必须认真地抓自身思想、文化业务建设,学而不厌,锲而不舍,坚持自我塑造。语文教师要有师爱的激荡;要有深厚的功底;要有时代的年轮。 于漪在1996年给贵州偏远山区一位中学语文教研员的复信中结尾有这样一小节: “我当了一辈子教师,教了一辈子语文,上了一辈子深感遗憾的课。我深深地体会到‘永不满足’是必须遵循的信条。正如《浮士德》诗剧中主人公浮士德所说:‘要是有那么一刹那,对我说:停住吧,你是多么美好!那时也就敲响了我的丧钟。’浮士德上天下地求索,经历了爱情的悲剧、事业的悲剧,什么都一场空,但是他没有灰心。最后,他在一块荒芜不毛的海滩上建立起人间的乐园,心里一片光明,情不自禁脱口而出:‘停住吧,你是多么美好!’这一刹那,浮士德倒地死去。满足意味着生命的结束。” 总之,锲而不舍!永不知足!是于漪独特的教学风格与教育思想形成的关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