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 朗读感受作者斐然的文采,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感情。
2. 理解阅读文学作品对人的成长意义,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做一个志趣高尚的人。
教学重点:
理解阅读文学作品对少年儿童成长的意义,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做一个志趣高尚的人
教学难点:
朗读感受作者斐然的文采,体会文章所蕴含的丰富的情感。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 教师出示有关语文的一段话,学生齐读。
语文姹紫嫣红,春色无限:多彩的语言,丰厚的人文,绵绵的情思,深邃的哲理,对青春年少的学生而言,能启心智,长见识,陶冶性情,诱发不尽的遐想。教师要与学生一起走进语文,激情点击,心领神会,共同欣赏这无边春色。
2. 学生猜说话人的身份。
3. 教师引出于漪老师的简介。(指名生读)
于漪老师是一位才华横溢充满人格魅力的语文特级教师、语文教育家。在近四十年的从教生涯中,她致力于探索语文教学规律,教学风格独特,著述颇丰,成就突出。先后在报刊上发表文章160多篇,主要著作有《语文教苑耕耘录》、《语文园地拾穗集》等。
4. 教师适当点拨,引入课题。
于漪老师果然是一位了不起的语文老师,但是同学们知道吗,于漪老师最初不教语文,她教育系毕业后来做了中学历史老师。她的专业不是语文,何以在语文教学上有如此多的建树呢?我们今天一起走进她的回忆性文章,看看能不能找到她成长的源头?
二.授新课
1. 解题:“往事”是指什么时候的事情?“依依”又作何意?(检查学生预习情况,并引导初一学生学会使用书下注释)
2. 生默读课文,找出于漪老师写了几件“依依往事”?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出示幻灯:初读课文,感知“依依往事”
3. 师生交流,明确。
小时侯看山水画和《水浒传》插图,犹如身历其境。
学生时代读<<千家诗>>编织了童年美丽的生活花环。
两位国文老师诵读诗歌的情状,在我心中雕镂出鲜明的印象。
老师关于读书的教导,铭刻在心,一生受用。
4. 师引导学生到原文中找句子说明往事为什么“依依”。(生带笔读书)
5. 师生交流。师适当点拨,分别再用一个字形容。
往事因趣、美、情、理而依依。
6. 师发问:在趣、美、情、理的熏陶下,一个具有多种情怀的于漪出现在了我们眼前。你能说出是哪些情怀吗?
出示幻灯:再读课文,体会作者情怀
7.师生交流,明确。
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
8:师发问:英国诗人华兹华斯说:孩子是成人的父亲。就是说从一个人的童年可以看到他的成年,那么,我们结合课文,从于漪老师的成年能不能找到她成长的源头呢?(学生讨论交流)出示幻灯:纵观课文,寻找成长源头
明确:少年时所受的文学熏陶是于漪老师成长的源头。
9.赏析课文,品味斐然文采。
师:文学的熏陶也让于漪老师文采斐然,我们再次走进课文,领略一下她如诗如画的语言吧!首先请同学们把自己最欣赏的语段大声读出来,注意情感,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生朗读)(出示幻灯)
A.学生静思:觉得自己学到了于漪老师的哪些词语、句子或手法。
B.学生交流:朗读+词语(句子、手法)+原因
C.学生学用:用你学到的词语、句子或手法造句、仿写。
10.读懂心声,拓展延伸。
A.我们欣赏着于老师的文采,也找寻到了她成长的源头,那么她写这篇文章的意图是否就仅于此了呢?我们来看一个背景链接。(出示幻灯:本文是于漪应河南《中学生阅读》编辑部一再邀请而写的,刊登在1999年第七期(初中版)的“追忆黄金时光”栏目上。)
B.原来她是写给初中生看的,那么她究竟想告诉我们什么呢?(师生交流)
明确:多读书,读好书,做一个志趣高尚的人。
C.生齐读这句话。
11.赠尔名言,与君共勉。
教师挑选名言赠与学生,生自由朗读,选择自己喜欢的记熟。
三.小结。
生交流这节课所学到的内容。
四.布置作业:
1. 课后搜集关于读书的名人名言。
2. 搜集名人受文学熏陶成才的故事。
五.教后记。
这节课感觉上得很匆忙,从学生的角度来说,班上有十个左右的同学因参加奖学金考试而没有参与这堂课,以后还得跟他们补一补;另外参与上课的学生预习不充分,七年级新生对于如何预习还没有步入正轨,以后我应该在预习上多加引导,培养他们自学的能力。
从老师的角度,这节课我注意培养了学生的学习习惯:使用注释的习惯,朗读的习惯,读书圈点的习惯,写作的习惯等等。但是这节课上下来,我感觉学生亲近课文还是不够,虽然看上去课堂上好像读了几次书,然而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并不深,我只顾着按照预先设计的环节往下走了。应该在课刚开始的时候指名让学生读或老师范读,时间虽然长一点,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也许会比现在深一些。由于这一环节没有处理好,所以后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显得有点生涩了。在以后的阅读教学中,我想只有通过与文本的亲近,加强学生与文本的交流,学生才能真正走进文本,和作者形成共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