漪:学生“读经”浅见
友人作为厚重的礼物,赠我一套儿童经典诵读读本,谈及当今读经活动十分火红,其声势之大、地域之广、争论之热烈,非三言两语能描述一二。学生读经活动要点有二:一、聚集在儿童身上,从幼儿园孩童延伸到小学生、中学生;二、目标是背诵,“经典”要从头按照章节,一字一句读下去背起来。 关于读经不读经的问题,争论了近一个世纪,其中的复杂性,其中的是非曲直,且不去管它,我们只说当今。当今对这个问题的争论又多在博学鸿儒之间,他们功底深厚,而自己学力浅薄,无力阐释、辩驳,只因关系到学生的诵读,出于教师职业的本能,谈一点粗陋的看法。 中华文化是世界上惟一持续发展从未中断的文化,它既有古老的历史,又随着时代的进步而发展,而创新,焕发青春的活力。许多经典,尤其是元典是其中的重要内容。民族的睿智、博大有容的胸怀、艰苦卓绝的精神蕴含丰厚,是培养学生成长、成才的宝藏。中国人应该读点经典,尤其是成年人,由于历史的种种原因,经典不是读得多了,而是读得少了,因而对中国传统文化知之甚少甚浅。民族文化是民族生存、发展的根基,有了深厚的根,才能吸收和融合外来文化,而不会丢失自己。组织学生诵读一点经典,传承中华文化,培养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骨肉同胞的亲情和凝聚力,不仅无可厚非,而且应该提倡。教育领域本身对此已重视,中小学语文教材选择经典中的名句名段名文,指导学生阅读、背诵,课外不少文化读本也注意到这一点,目的就在于以优秀的传统文化给学生以哺育,增强他们的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 然而,学生读经典,不能包罗万象,求多求全。经典是千年积淀,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方面面,数量上洋洋乎大观,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不可能都涉猎。而今用来背诵的种种读本,显然量大、品种多。不仅有《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老子》《庄子》,还有《易经》《诗经》《黄帝内经》等;不仅有启蒙读物《三字经》《千字文》,还有《弟子规》等,如果全部排列,那真是一大串。面对这些内容,有两点值得商讨。 一是所选经典是否全是琼浆玉液,对孩童有醍醐灌顶之妙?任何一部经典都是彼时彼地的产物,离不开当时的社会,离不开那个时代。先知先觉者以其非凡的智慧、敏锐的目光,洞察时事,洞悉人生,穿越时空,涌现出许多极其深刻的悲天悯人、经纬天下的思想,他们的大智大慧令人震惊,令人折服。但无庸讳言,他们的不少说法做法摆脱不了时代的烙印和所处地位的烙印,因而,不可能句句是金石之言。社会不断进步,时间是公正的检验员。是金子,闪闪发光,历久不衰;是砂粒,糟粕,必须扬弃。育当代儿童,尤其是启蒙阶段,须慎加选择。学生年幼,无辨别能力,不管懂与不懂,也总是先入为主。就拿《三字经》《千字文》《弟子规》来说,不少论断与做法封建痕迹很深,并非今日要建设的社会主义首选。传承中华文明,一定要精选优秀的,在新时代能继续闪发光辉,包蕴新的丰富内涵的。如“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为贵”、“和而不同”、“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等做人的道理、做人的要求与方法,都是引导人追求崇高的精神境界,是中华优秀文化的精神,也是今日实施素质教育的源头活水。 二是学生哪有那么多时间和精力背诵?经典要读,但不是“惟一”,不是“全部”。有些人认为3岁至13岁是人的记忆力发展的最佳时期,因此,反复“死背”、“食古”,就像电脑输入资料,越多越好。“食古”多了,将来理解力提高,自然会活用。孩子背诵本领好,这是众所周知;背诵的内容一时不能理解,将来逐步体会,这也是可行的。但总要有“度”。究竟背诵哪些,要考虑孩童的实际情况。如《易经》《黄帝内经》都是了不起的“圣人之言”,然而,就是成人,有多少个能看得懂,能背诵?不说内容的深奥,就是语言上的隔阂,孩童就难以逾越,读起来诘屈聱牙,只能当作天书。这些经典,有一定文化水平的人、有专业的人研究,必获益良多,而下移到孩童,实是难为他们了。至于规定背诵多少篇,每篇要诵读100遍,每天不得少于多少,这种负担,真是不能承受之重。 我们要培养的是素质良好的现代文明人。学生从孩童时代起,要学的东西很多,科学的、人文的、知识的、技能的,不打好扎实的基础,将来在科技迅猛发展的社会里难以立足、立身。中小学生读点经典,了解和传承中华优秀文化,是为做一名堂堂正正的中国人打底子,立志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不是泡在古书里思古、复古,也不是以此为时髦、时尚、追风。人不活200年,对每名学生而言,时间、精力是无价宝,用得得当,效率高,有价值,最为重要;如果不珍惜、奢侈、浪费,那就太愧对他们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