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往事依依》看于漪老师的读书观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金色年华”中第一篇《往事依依》是著名特级老师于漪老师专为教材而写的一篇回忆性散文。我在教学这篇文章时,就想着如何让这样文质兼美的文本成为师生们进取和学习的内容。在教学中,我努力吃透教材,在与学生的交流中认真挖掘教材中的深刻内涵,给学生们展示于漪老师更多更丰富的的精神世界。于是,我专门做了一个“于漪老师的读书观”的专题讲座,与学生共同从于漪老师的读书心得体会中汲取读书的力量,为我们今后的读书生活增添方法和动力。
第一,喜爱读书,读书看成是生活的一部分
于漪老师说“学生时代的生活乐趣,很大程度来自读书。”我们虽然没有亲眼目睹于漪老师中学生时代的形象,但我们不难从文中想像出于漪老师当年的风采:梳着两条麻花辫,红润的脸庞上一定有一对淺淺的酒窝;清俐的身材,走起路来一跃一跃的。为正是一个读书的年龄。而她的胳膊下也时常夹着一本《千家诗》。
中学生正是读书的好时候。但学生们常常是“好读书不好读书”。对于人们公认的好书,可能学生都不太喜欢。他们感兴趣的大都是一些动漫类的“快餐”书。而缺乏对真正的名著的阅读。对于这种状况,我一方面给学生更多的古典诗词的熏陶,一方面又加强与学生对名著的交流。学生从于漪老师“书,给我以广阔天地”“编织我童年美丽的生活花环”中看到了成为读书人的诱惑。
第二,专心投入,身历其境,津津有味
于漪老师在文中写到自己欣赏山水画时“有时凝视久了,自己也仿佛进入画中”,“甚得其乐”的情景,给我们极大的启示。于漪老师能在看画时“入了神”,也一定在读书时能“犹如身历其境”。
这绝不是主观臆断,因为于漪老师还写到自己在阅读古典名著《水浒传》时,“会不知不觉把焦山一带风景当做梁山泊背景,我似乎目睹何涛、黄安率领的官军在茫茫荡荡的焦山下,在芦苇水港中走投无路、狼狈逃窜的情景”,为不正是于漪老师读书的专心吗?
另外,从于漪老 师上课时的专心程度,我们也不难想像她对于书的那种投入。她在上课时,因老师“进入了角色,那深深感动的神情凝注在眼睛里”而“被深深感动了”,“此后, 我对新文学更有兴趣,读了许多有名的中外小说,开阔了眼界,使自己的心车时代更加贴近了”。即使于漪教师成了全国著名特级老师后,仍对以前读过的书记忆犹 新,她说“这首诗,我至今还能背得滚瓜烂熟”。
第三,享受读书,学以致用
这是于漪老师读书的最高境界。于漪老师在谈到自己读《千家诗》时的感受时说“四季风光就活生生地展现在眼前”。是的,于漪老师“渡海里常常浮现五彩纷呈的世界,沉浸在美的享受中,生活情趣浓浓郁郁”。
这正是我们许多人读书时的不足。我们没有把读书当成一种运用,而只把读书当成读书而已。老师的读书法不正是我们最需要学习的吗?
于漪老师每当行走在祖国的山山水水之中,心中总是涌出无穷无尽的诗意和语句,“此后我每次上满眼风光的北固楼,望着滚滚长江水,回顾千古兴亡事,总是感慨万端”。书的语句仿佛就是我心中要说的话,作者的意思仿佛就是我心中的想法。于漪老师把从书中学到的东西化成流淌在自己心中的血液,成为自己的一部分。学者王国维在谈到读书的第三境界时引用宋代辛弃疾的词《青玉案》中的句子“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来表达成功时的惊喜之情,真让我们心中有许多感慨。
试想,从小学到中学,我们已读过多少书,背过多少诗词,但我们又常感慨心中无话可说,面对此情此景只会用笨拙而粗劣的语句去表达心中的万千感受。我们只有像于漪老师那样热爱读书,投入其中,并享受读书的乐趣,才能真正成为一个读有用的书,读书有用的人。 最后,让我们用于漪老师的老师的话去作结吧:“你们光念几篇课文是远远不够的,课外要有计划地认认真真读点好书;多读书,读好书,能丰富知识,增添智慧,成为一个志趣高尚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