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来主义》说课稿
江苏张兰
一、 教材理解
《拿来主义》是第二册第二单元(杂文)的第一篇课文。杂文是短小的文艺性社会评论,既说理,又具有文学的因素。本单元学习重点是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感受杂文极强的思想性;领悟形象的阐述中所蕴含的道理,品味言外之意;揣摩生动、诙谐、犀利的语言。《拿来主义》是鲁迅先生写的关于继承文化遗产方面的一篇杂文。鲁迅先生的杂文是“嬉笑怒骂皆成文章”,“犀利幽默”是其语言特点。因果论证、比喻论证是其突出的论证方法。
根据单元要求以及本文特点,考虑到教学对象在学习本课知识时的原有基础、现有困难及学习心理特征,从而有针对性地确定教学的重点是整体感知,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揣摩语言,体会鲁迅杂文犀利幽默的语言风格。教学的难点是学习课文的因果论证、比喻论证的方法。
二、教法、学法设计
教学也就是有计划、有步骤地引导学生学习,只有给学生主动学习的权力,努力开启学生的思维,静心的品味语言,才能寓教于乐,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上出语文味。
我在设计《拿来主义》的教学时,注重激发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并非常关注课文的语言因素。所以,我用朗读、替换词语的办法引导学生对关键词句加以比较和揣摩,并联系背景,对语言的感情色彩和深层含义进行品味,领会其内涵和表达作用。对作品语言讽刺色彩的学习,还通过描绘法来加深学生的理解,对语言静心的品味和咀嚼,加强学生的语感,并以“比”的方式拿现实生活中的例子来形象理解比喻论证的方法,领悟形象说理的妙处。
课后作业的设计尽可能新颖而贴近生活,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发学生思考。
三、教学过程:
(一) 激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由我们的呼吸着手,引申到文化的呼吸新鲜贴切,易于理解课文并引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二) 抓整体
认识问题应由表及里、由浅入深。首先从整体观念出发,着眼课文的全局,理清作者的思路,而思路又体现在结构上。
从文题“拿来主义”入手,紧扣教材,由浅入深地设置几个简单而具有内在逻辑关系的问题:“拿来主义”的主张在哪几节提出来的?拿来主义的具体原则是什么?“拿”的对立面是“不拿”,仅仅是“不拿”吗?为什么会“送去”?然后前后勾连,环环相扣,理清第一部分内容,也为突破因果论证这一重点做了准备。
引导学生浏览教材,抓住关键词“所以”“譬如” “总之”,筛选语句“‘拿来主义’者是全不这样的。”“他占有,挑选。”步步深入,理清文章段落层次,全面把握文章内容。
(三)质疑问难
学生学习的过程实际是质疑、析疑、解疑的过程。鉴赏第一、二部分时,先鼓励学生研读课文,深入理解,提出问题,自己来“拿”。再讨论交流,然后精当的点拨,一番觉悟,一番长进。
(四)读、换、说、写品味语言
体会鲁迅杂文语言的犀利、幽默是个难点,在鉴赏课文内容的同时,贯穿语言的品读,用替换词语、还原喻体、口头描绘以及片段描写等方式加深学生的理解。
(五)对比分析
比较是进行科学分析、认识事物特点的有效手段,是发展学生求同辨异思维的有效方法。剖析“闭关主义”、“送去主义”的反动实质及严重后果时,通过对比的方法,使学生理解为什么要采取“拿来主义”的态度,明白作者的写作意图:批判“闭关主义”、“送去主义”,强调“拿来主义”,否定“送来”,肯定“拿来”。
鉴赏第二部分比喻论证时,用“比”的方式来理解“大宅子”的比喻和对待文化遗产的三种错误的做法(可将学习比成河流,要成为活水才能够提高)。讨论能否不用“大宅子”,而换用其他的喻体来比文化遗产,体会“大宅子”比喻的妙处。还原喻体与原文进行比较可以理解比喻说理的作用。
(六)探究讨论
设计思考性、创造性题目,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
《拿来主义》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总体把握文意,正确理解课文的重要句子,了解鲁迅关于继承文化遗产的观点。
2、 揣摩文中的比喻、讽刺、反语和特定语境中词语的含义,体会鲁迅杂文犀利幽默的语言风格。
3、 能简要分析课文的论证方法,学习文中的比喻论证的方法。
4、 联系实际,深入理解学习本文的现实意义。
二、教学重点、难点
1、 结合语境揣摩语言,体会其中丰富的内涵和深厚的意味。
2、 领悟本文所运用到的论证方法。
三、教学方法:
质疑问难法、读换说写法、对比分析法、讨论探究法
四、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
我们每个人都要呼吸,但我们不只是呼吸空气。空气的呼吸令我们与自然融合,文化的呼吸使我们的灵魂接受洗礼。呼吸,顾名思义,即呼与吸。它们行影不离,缺一不可。一味呼出,将新鲜空气排斥于体外,终将衰竭;然而一味吸入,令二氧化碳久居不出,同样有损健康。文化的呼吸也是一个新陈代谢的过程,一味的呼出和一味的吸入都会贻害无穷。
20世纪30年代,国民党反动派实行反革命的文化“围剿”,各种错误思潮泛滥,复古主义、全盘西化论喧嚣一时,进步的文化阵营中对要不要继承外国文化遗产的问题也颇多分歧,于是鲁迅写下了《拿来主义》这篇杂文。今天,我们就走近鲁迅,读他那犀利幽默的文字,看看他对于文化的呼吸是如何理智的思考的。
二、上节课播放了录音,疏通了字词,整体把握了文章结构。回顾一下,我们是怎样理清文章思路的?是抓住关键词句来把握的。
抓住文题“拿来主义”,在第五节提出的,“拿来主义”的具体原则“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的前面用了“所以”一词,表示结果,前面即是实行“拿来主义”的原因:“闭关”就会挨打,“送去”必沦为乞丐,所以要“拿来”。抓住文中的三个关键词语,理清文章层次。
第7节的“所以”——谈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从论证方法上来说是因果论证。
第8节的“譬如”——谈怎样实行“拿来主义”,运用的是比喻论证。
第10节的“总之”——总结全文,谈实行拿来主义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三、上节课还要求大家自己研读课文,划出不理解的地方,并将疑问写在纸条上交上来,课下我对大家的问题进行了汇总和有机的组织,现在针对这些问题我们有序的展开讨论,希望在思想的碰撞中大家能悟出答案。先看1-7节的问题并鉴赏这7节。
1、学生的问题大致有:
① 那几位“大师”是谁?为什么要加引号?他们送古画和新 画到欧洲的目的是什么?
② 梅兰芳是个很有民族气节的戏剧大师,鲁迅的态度似乎有嘲讽的味道为什么?
③ 尼采是谁?鲁迅为什么说“他发了疯”?
④ 几百年之后子孙“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给谁“贺喜”?向谁讨赏?
⑤ “抛来”与“抛给”有什么区别?“鼓吹”是什么意思?有讽刺的意味吗?
⑥ “送来”的 东西中有“鸦片”和“废枪炮”等糟粕,可是也有“香粉”和“电影”,为什么我们会“吓怕了”,连“清醒”的青年也对洋货“发生了恐怖”?
……
前三个问题让学生结合课下注释,教师提供相关史料,得出结论。后几个问题重在引导,使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渐趋细致和深化。
2、 体会1—7节鲁迅杂文犀利幽默、言简意丰的特点。
① 朗读第一节,品味“捧”“挂”“讨”等动词的讽刺意味,用替换的方法比较体会(比如“带”;“张贴”或“展览”;“要”)。
② 展开想象,口头描绘捧着古画新画欧洲一路挂过去的“大师”的形象。(郑重其事地捧起 画,高高举过头顶,像捧着皇帝的圣旨一般,向欧洲各国奉上,奴颜婢膝俯首帖耳之丑态毕现。)
③ 请学生自己品读具有讽刺意味的其他词句并做交流。
3、 对比分析“闭关主义”“送去主义”“送来主义”“拿来主义”的实质,理清他们之间的联系。
闭关主义 误国 (排外) 不呼不吸窒息
送去主义 卖国 (媚外) 一味呼出有害
送来主义 亡国 (听凭送来) 一味吸入可怕
拿来主义 强国 (平等对外) 吸取精华,呼出糟粕
四、再看8-9节的问题,鉴赏8、9节。
1、学生质疑:
① 为什么将文化遗产比作“大宅子”,有什么相同点?
② 看见鱼翅,为什么说要“像萝卜白菜一样的吃掉”?“宴大宾”是什么意思?
③ 烟灯和烟枪究竟指文化遗产中的哪一部分?
……
学生讨论交流。
教师引导,可以以“比”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大宅子”的比喻,可请学生回忆朱熹的《观书有感》,将学习比作河流,要成为活水才能得到提高。拒绝其他的溪流,会成为 死水;不加选择的吸纳如吸纳污染的水,水质会变坏;只有吸取清流才会成为活水。教师还可请同学尝试用其他的喻体来替换“大宅子”,比较其妙处。
萝卜白菜是家常菜,而“宴大宾”者是较为珍贵的菜肴。鲁迅是说即使对于外国文化中那些纯为精华的东西,也不应过于崇拜,应该恰如其分地利用,联想到改革开放以来有些人崇洋媚外的种种举动,我们不得不叹服先生的目光是多么的深邃。“宴大宾”即是说不要用拿来的贵重物品摆阔气装门面。
烟灯和烟枪指文化遗产中的一些旧形式……
2、 朗读8、9节,在质疑解难的基础上,将8、9节里的喻体口头还原成本体,重新组成语段,与原文进行比较,完成由“比喻的具体化——领悟其实质含义”的过程。
① 对待文化遗产的三种错误的态度,它们的表现是什么,实质是什么,用精当的语言还原概括主要内容。
孱头 ——不敢接触
昏蛋 ——全盘否定
废物 ——全盘西化
也可以类比我们借鉴他人的学习方法时几种不同的做法,便于理解。
② 品味作者对他们痛骂怒斥的情感。如“蹩进卧室”,腿瘸为蹩脚,是有意的丑化。 展开想象,描绘徘徊的孱头、放火的昏蛋、欣然入室吸鸦片的废物的形象。(在门外徘徊,战战兢兢,伸出去的手再次缩回来;满脸愤怒的放起一把大火,火光冲天,他却对着宅子大笑,直到一片废墟,似乎保全了自己的清白;躺在高高的炕上,托着烟枪,吞云吐雾,神情恍惚有如一张弯弓,又如一只煮熟的大虾,瘫软在炕上,完全成了一个废物。)
③ 还原第9节中的喻体,正确理解“鱼翅”“烟灯和烟枪”“姨太太”的内涵。思考运用比喻说理形象说理、深入浅出、化抽象为具体的益处。
鱼翅——精华(吸收)
鸦片——精华与糟粕互见(批判吸收)
烟灯和烟枪——糟粕,有认识价值(适当存放,其余毁掉)
姨太太 -——糟粕(抛弃)
五、学习第10段。
1、集体朗读
2、思考:
④ 揣摩“使用”“存放”“毁灭”与上文的对应关系。
⑤ “拿来”者应该具有怎样的素质?
六、课堂小结,讨论探究。
在新的发展机遇面前,我们要不要拿来?拿来什么?怎样拿来?拿来以后怎么办?改革开放的今天,我们还要不要送去?“送去”就一定是媚外吗?
1、要拿来,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吐故纳新,才能获得新生。
2、科技,先进技术和经验,引进高科技人员和先进设备,质量好的洋货,好的教育方法,优秀的文化…….
3、①爱国,从国家和人民的利益着眼,不能只满足于个人的私利。
②做好深入细致的调查,善于识别“糖衣炮弹”,睁开双眼去挑选 。
③各取所需,拿来有用的,适合自己的。
3、 发展、改造、创新。我们要以传统文化为文化的灵魂,以外来文化丰富其血肉。
4、 要送去,悠久的文化,优秀的作品、产品…让世界全面地了解中国,让中国走向广阔的世界。
七、课后作业(任选其一)。
1、 甲午战败后,李鸿章赴日本求和,与日本外相伊藤博文对了一副对联:(伊)朝无相,边无将,玉帛相将,将来怎样?(李)天无度,地无量,这才是,帝王度量,量亦无妨。谈谈你读了对联后对送去主义的理解,假如他们现在还活着,你最想对李鸿章或伊藤博文说些什么?
2、对于网络资源要不要实行“拿来主义”?只是“拿来”吗?要不要“送去”?
3、我们在学习、工作、生活乃至任何事情上又何止不需要“拿来”的方法呢?结合自己的经历选一个角度来谈一谈,议一议,尝试运用贴切透亮的妙喻阐述自己的观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