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电颂》教学设计 上海市崇明区崇明县崇明中学 孟庆平 【教学目标】 了解剧作的有关知识,重点是结合时代背景,领会《屈原》所表现的爱国热情和屈原对光明、正义的呼唤以及对黑暗和邪恶的鞭挞。 【教学重点】 阅读、赏析《雷电颂》,体味作者喷薄的情感。 【教学过程】 1、作者:郭沫若(1892~1978)是我国“五四”以来新诗的奠基者,杰出的作家、戏剧家、翻译家、历史学家、古文字家,著名的社会活动家,卓越的无产阶级文化战士,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生的坚贞不渝的革命家和思想家。与鲁迅并称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两面旗帜。 郭沫若原名郭开贞,四川省乐山县人,1914年怀着“报国济民”的宏愿东渡日本学医,深受十月革命的影响。“五四”运动前后开始写作, 1921年8月出版的新诗集《女神》,开一代诗风,成为中国现代新诗的奠基作。 郭沫若二十年代曾与成仿吾、郁达夫等成立了著名的文学团社“创造社”。1926年任广东大学(后更名为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不久投笔从戎,参加北伐,任北伐军总政治部秘书长、副主任等职。 1927年,参加“八一”南昌起义,成为起义军革命委员会委员和主席团成员,兼任起义军政治部主任。1928年2月,被迫流亡日本, 1937年抗战爆发后回国,在周恩来总理直接领导下从事抗日救亡工作。这时期写下了《棠棣之花》、《屈原》、《虎符》、《高渐离》、《孔雀胆》、《南冠草》等历史剧。作品以古讽今,对国民党蒋介石制造分裂、投降妥协的阴谋进行了有力地揭露,表现了坚持抗战、反对卖国的斗争精神,《屈原》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作品。 1944年写作的总结明末李自成农民起义失败原因的著名论文《甲申三百年祭》发表后,立即得到毛泽东主席的高度赞扬。 解放后,以更加饱满的热情,积极参加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担负着繁重的国家事务、科学文化教育和国际交往等方面的领导工作,同时创作了大量的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写下了不少论著,翻译了许多外国作品。 2、背景材料: 《屈原》写于1942年1月,当时抗日战争正处于相持阶段,国发党反动派对外妥协退让,对内实行专制,压制进步舆论,消极抗日,积极反共。“全中国进步的人们都感受着愤怒”。作者曾说:“我把这时代的愤怒复活在屈原的时代里去了。换句话说,我是借了屈原的时代来象征我们当前的时代。”这部历史剧当年在重庆公演,受到周恩来同志的高度赞扬,在重庆乃至全国都引起了强烈反响。 3、剧情介绍: 《屈原》全剧分为“橘颂”、“受诬”、“招魂”、“被囚”、“雷电颂”五幕。课文节选的是第五幕第二场,是全剧的高潮。 五幕的大概情节如下:第一幕写南后派公子子兰请屈原入宫,屈原正在教导宋玉和婵娟要做一个正直的人;第二幕写南后以排演屈原的《九歌》为名设计诬陷屈原“淫乱宫廷”,屈原被罢官;第三幕写乡里为屈原招魂,屈原离家出走;第四幕写南后当众戏弄屈原,屈原怒斥张仪,被囚于东皇太一庙。第五幕第一场写子兰带宋玉探监,以救屈原为名要挟婵娟顺从,遭到婵娟的痛骂,卫士激于义愤,救出婵娟,一同去营救屈原。课文的情节便是从这里开始的。 4、人物形象: 屈原是正义的化身。他痛恨黑暗,向往光明,他蔑视鬼神,鞭挞一切污秽,誓与丑恶的奸佞们战斗到底。课文对风、对雷、对电的呼唤与歌颂,表现了他横扫一切邪恶的顽强战斗精神。他虽然桎梏加身,但是仍然不屈不挠,浩然正气凛然不可侵犯,充分表现了他忠于祖国、热爱人民的高尚情操和崇高理想。屈原的形象是为正义和光明而战斗的不屈的战士的形象。 婵娟是屈原的侍女,是有正义感的女性形象。她爱戴、崇敬屈原,把他当作“父亲”、“师长”;她虽然是“普通人家的女儿”,但是却深明大义,知道“做人的责任”;她不屈服于公子子兰的威逼利诱,甘愿为搭救屈原而献出生命,这一切都突出地体现了她高尚、善良、纯真的品质。通过婵娟为正义而献身的行动,有力的衬托了屈原正气凛然英勇无畏的形象。婵娟之死使正义与邪恶的冲突达到了高潮。 其他几个人物:南后、靳尚、郑詹尹三人的共同特点是邪恶、阴险、卖国,他们又各有特点:南后狠毒;靳尚阴险;郑詹尹伪善。 5、关于屈原的内心独白及写法评点: ⑴ 鉴于本部分是全篇教学的重点,拟采用诵读的方法,辅以电教手段,先播放录音片断,再由同学放声诵读,初步感知。 ⑵ 再由老师范读并评点: ① 第一层:作者呼唤风、雷、电,希望它们能涤荡污秽,扫除黑暗,其中包含了作者对洞庭湖、长江、东海的思念,蕴含挂心故土,热爱祖国的炽热情怀;作者还通过对火,对光明的礼赞与渴望,表达他憎恶黑暗,向往自由,坚持正义的感情,表达他期望变革现实的强烈愿望。 ② 第二层:借对神鬼偶像的指斥来否定现实的恶浊,作者用象征暴戾,奸诈,怯懦的怪力乱神来指代当权者,通过对它们的否定表现作者要抛弃哀伤,坚定信念,相信正义和人的力量,要与邪恶战斗到底的饱满激情。 本段独白激昂慷慨,作者在这里发挥充分的想象,物我两化,借助夸张、拟人、呼告、排比、反复、反问和象征的修辞和写作手法,用大自然的力量来毁灭黑暗,召唤光明、充分展示了正义与邪恶,爱国与卖国的对立,表达了作者神采飞扬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浪漫主义情怀。 6、课外阅读作业: 借阅《屈原》全剧。 |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中小学语文教学 雷电颂,郭沫若教案,教学设计 参考资料,课文
作品《雷电颂》教学设计原文赏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