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电颂》教学设计 湖北省荆州市监利县玉沙中学 赵慧敏 【创意说明】 《雷电颂》是一首诗与剧的融合(即将诗篇融入剧情)的优秀的散文诗,剧中屈原借风、雷、电抒发满腔激愤,借助象征、拟人、呼告等修辞手法表现诗人对黑暗世界的强烈愤懑和摧毁黑暗的热望,以及对光明未来的热烈追求。本设计的意图是在学生反复朗读的基础上,通过想像、探讨、交流让学生理解屈原的感情和精神感召力。体会诗篇融入剧情增强剧作诗一般的激情。 一、聊屈原,知背景 此前布置预习,学生查阅有关屈原的资料,课堂上交流。 二、读课文,想情景 多媒体播放理查德的钢琴曲《命运》。 学生品味课文意境,想象情景,达到入境这一步,进而调控情绪,活化智力因素,提高认知能力。 1、听读感受。 2、学生自由的放声的富有激情的朗读。 3、感知内容: 一层 呼唤风雷电,表达对黑暗的愤激和对光明的礼赞与向往。 二层 借斥神鬼偶像抨击昏庸腐朽的当权者。 4、想像情景:狂风怒吼,雷声隆隆,闪电烁烁。 三、说象征,例修辞 象征是文学创作中的一种重要的表现方法,它是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借助某一具体事物的形象(象征体),以表现某种抽象要领,思想和情感(被象征的本体)。象征能使不容易或不便于直接说出的思想情感委婉、曲折、含蓄地表达出来,而且化“抽象”为“具体”,使思想更加形象,可感,极大地增强了作品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 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找出象征体并讨论其象征意义。 如:风、雷、电:象征变革现实的伟大力量。 洞庭湖、东海、长江:象征人民群众。 长剑:象征坚定的信念。 “没有阴谋……的小岛”:象征一方净土。 土偶土梗:象征无德无能、欺民感众的官僚统治集团。 文章通篇运用拟人、呼告的修辞方法,直接有力地表达了爱憎的感情,增强了语句的气势和表达效果。 还运用了反复、排比、比喻、反问等方法,增强了整个独白的抒情效果,具有诗的形式美,回环往复,荡气回肠,琅琅上口,铿锵有力。 四、诵课文,察屈原 重放《命运》学生调动最激越的情感,大声朗读并背诵前6段,在朗读中想像剧中情景,洞察屈原丰富的内心世界。 |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中小学语文教学 雷电颂,郭沫若教案,教学设计 参考资料,课文
作品《雷电颂》教学设计原文赏析
|